我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省試點項目工作 貼心服務滿足患者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2020年9月,我市正式啟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省試點項目,分別在大洼區榆樹街道紅村社區,興隆臺區興隆街道錦祥社區、新工街道遼河佳苑社區,雙臺子區勝利街道團結社區和盤山縣胡家鎮胡家社區等5個社區,民政系統引進盤錦市心理衛生協會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一年來,該協會通過貼心服務,不斷滿足精神障礙患者多層次、多樣化社區康復需求,建立了以家庭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
項目啟動之初,市心理衛生協會多次召開會議,反復磋商、研討、論證,針對不同社區的不同情況,起草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項目工作方案》。為了將項目順利開展,協會及時成立了項目組,會長張力華任組長,20余名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護士、護工等任項目組成員,同時協調協會60余名志愿者積極參與,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張力華介紹,因為社區以前沒有做過精神障礙患者社區服務工作,所以社區的硬件條件無法開展這項工作。在不影響社區整體工作,又便于開展精神障礙服務工作的前提下,在縣區民政局、街道的大力支持下,5個社區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工作場所。協會項目組利用最短的時間設計了心理疏導室、訪談工作室,設計制作了項目工作規范、心理咨詢宣傳等圖板和圖冊,做到“該上墻的上墻,該入冊的入冊”。
“針對前期社區認識不到位,居民不了解,患者家庭持抵觸情緒,協會組織會員到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工作者,反復宣講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國家的惠民政策以及我市對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的重視。同時,組織宣講團到社區進行宣講,共講課6次,受眾達200余人次。”張力華說,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認識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社區開始主動協助核查精神障礙患者的資料,共同了解每名精神障礙患者的現狀,開始與協會協商開展工作。最終5個社區68名患者,全部同意參與社區康復服務并建立了檔案,由市心理衛生協會每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咨詢師為患者及監護人進行咨詢或訪談服務,對于不能前來社區參加服務的,咨詢師定期打電話進行電話咨詢和訪談。
前期項目組成員對每個精神障礙患者及監護人進行訪談,通過對患者信息的深入了解,認真評估,建立健全了檔案資料,并按照病情分出了重癥患者、中癥患者和輕癥患者。對于重癥患者,加強監護人的應急處理培訓、居家護理培訓及心理訪談、心理咨詢,同時請精神科醫生配合指導患者用藥以及入院治療,目的是穩定患者病情,緩解家庭矛盾。通過一年的治療,項目組三次對患者測量評估,21名重癥患者已有10名患者的癥狀有所改善。
對于中癥患者,注重對患者和監護人的居家護理培訓和心理訪談、心理咨詢。團結社區一名49歲患者,以前犯病時會有攻擊行為,摔東西、打母親,與家人關系不好。經過9個多月的居家護理培訓和心理訪談、心理咨詢,目前該患者能夠正常與人進行交流,還能主動做家務,而且有意愿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參加工作。目前,24名中癥患者有20名病情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對于輕癥患者,鼓勵患者參加社區康復服務。錦祥社區的患者凡凡(化名),經過4個月的社區康復服務,目前生活技能、人際關系、社會技能均有很大提高。日前,凡凡給民政局寫了一封感謝信,表達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帶給她的動力和變化,以及她的家庭的改變等。目前,試點的5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像凡凡這樣的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項目組成員已和患者及監護人進行訪談256人次,給精神障礙患者咨詢49人次,深入患者家庭走訪4人次,組織社區居民培訓6次。通過正確指導監護人做好每天的生活護理、飲食搭配、藥物護理、服藥指導、安全護理等方面的培訓,使監護人能夠更好地護理好精神障礙患者,幫助他們穩定病情、融入社會,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