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世界的“菜籃子”
11月12日,新發地東北(國際)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建設項目場地平整已經完成,這個連接世界、輻射東北地區的樞紐性農產品集散中心,即將拔地而起,力爭春節前投入使用。
東北最大的“菜籃子”
“新發地東北(國際)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項目,是新發地發揮盤錦區位優勢,打造連接世界、輻射東北的樞紐性集散中心。”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說。
這個項目由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與盤錦鉆井生活廣場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計劃總投資20億元,占地643畝,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菜籃子”,主要包括國內國際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區、智慧冷鏈倉儲區、智慧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國際農副產品會展中心、商務金融服務及辦公中心、檢驗檢疫區、自動化生產加工區、國際會展中心、名優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電子商務區、中央廚房區、司機之家等,同時搭建“北京新發地——盤錦市農產品流通干線”平臺,將盤錦市農副產品運到北京、走向世界,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農產品帶到盤錦,逐步發展成為北京新發地市場立足盤錦、輻射東北三省的樞紐性農產品集散中心。
盤錦既有豐富多樣的物產,又有較高的人均消費水平,正依托雙向農產品流通市場優勢,打造產品大流通、連接商品大市場、實現經濟大發展。
產需對接的“完整鏈條”
美國的葡萄,非洲的牛油果,歐洲的藍莓,通過這個“菜籃子”,直接進入盤錦千家萬戶。
盤錦的大米、河蟹、堿地柿子,通過這個“菜籃子”,可以走向世界各地的餐桌。
新發地東北(國際)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項目,形成了全球性產需對接的完整鏈條。
1988年成立的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擁有14家分市場和300多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承擔著北京90%以上的果蔬供應,連續17年居全國第一。新發地市場農副產品價格指數是引領中國農副產品市場價格的風向標和晴雨表。2020年受疫情影響,市場交易額仍保持在1006億元,交易量保持在1298萬噸。
經過33年的探索發展,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培育出覆蓋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完整鏈條,實現了產需對接,形成了彰顯集體智慧、體現時代要求、關注民生民情的創業精神,走出了一條科學穩健、良性發展之路,樹立了全國農產品流通的中心地位和國際形象。
新發地東北(國際)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項目成功運營后,將充分發揮“保供倉”和“安全島”的作用,把盤錦、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通過盤錦市場進行集散,供應給首都、全國、世界消費市場,提高產品溢價空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農產品流通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典范。同時,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優質農產品通過北京新發地市場集聚和向盤錦匯通,滿足盤錦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提高盤錦人民的幸福指數。
推進鄉村振興的“高速公路”
“新發地市場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方面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發地大小椒大王王福娟說,“盤錦位于進出東北三省的咽喉要道,農產品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我非常看好這個物流園項目。”
作為遼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盤錦大米、河蟹、文蛤等名揚天下。新發地東北(國際)農副產品智慧物流園暨城市安全保供倉項目如同鋪設了一條農產品“高速公路”,讓盤錦農產品快速流向世界,提升農副產品價值,牽動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一位經濟界人士認為,新發地市場是全國具有極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市場。在盤錦建設農產品保供倉項目,對盤錦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物流園項目落成后,預計實現用工8000人,年銷售額實現130億元。”物流園項目盤錦合作方代表齊增濤說,“它不僅緩解地區就業壓力,而且將打開東北農副產品外銷大門,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提升。”
“這個項目的建設,將成為盤錦農副產品進入世界市場的高速公路。” 盤錦嘉潤禾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紅表示,“我們將加大發展力度,帶動更多的鄉親走上致富路,為盤錦鄉村振興作貢獻。”
管家服務的“經典之作”
“項目今年3月份初次對接,9月奠基啟動,讓我們看到了盤錦擔當、盤錦精神和盤錦速度。” 張玉璽說。
物流園項目誕生以來,處處留下了興隆臺區項目管家的身影,成為各部門主動服務的經典之作。登記注冊快。區行政審批局派出“紅色代辦”,開通“綠色通道”,市場項目及子公司項目登記注冊一路綠燈;土地調整快。因市場建設用地增大,市自然資源局興隆臺分局以最快的速度現場辦公、調整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快。通路、通水、通電……興隆臺區預計陸續投入2.9億元,為項目進行配套建設。區城建中心迅速實施道路、路燈、排水泵站、自來水管線以及周邊綠化、亮化、美化等工程。
“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涉及哪個部門,都是馬上就辦。”項目經理阮增偉說,“就憑盤錦人的工作作風,沒有干不成的事、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