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夯實豐收基礎
“根系發達,秧苗健壯,盤根也好,這缽苗育插技術讓我對今秋收成充滿了期待!”5月7日,在盤錦市大洼區新立鎮張家村車家屯,成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成民看著苗床上茁壯的水稻秧苗,臉上笑容綻放。
合作社里,劉壽幫、馬俊彪等幾個工人正用攪拌好的水稻苗床調理劑逐個給缽盤秧苗補給營養。“再有10天就插秧了,眼下正是生根壯苗關鍵期,澆水、上肥、打藥哪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崩畛擅窠榻B,在農機部門辦班指導下,合作社專門采購了缽苗專用的播種機、插秧機和秧盤。他們今年用缽苗育秧替代傳統毯苗育秧,占地25畝的34棟大棚,培育缽苗2.6萬盤,可滿足自己和其他種田大戶共900畝地的秧苗供應。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今年,盤錦市在春耕中著力推廣缽苗育插技術,為水稻優質高產打下堅實基礎。盤錦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欒峰說,缽苗育插是一項節本增效的新型育秧技術,2018年被農業部列為70項農業主推技術之首。盤錦市經過試種,收到明顯成效。在育苗環節,定量準,播種、蓋種一次性完成,緩苗期極短,立苗快,秧苗壯,壯秧就是高產基礎;在移栽中幾乎沒有植傷,基本當天插,第二天就扎根,這就為搶低溫、保農時,減少補苗用功創造了很大優勢;同時這項技術還體現出增產優勢,去年試種的水稻品種平均增產達10%左右。
李成民掰著手指說,僅移栽一道工序,就為后期田間管理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原先毯苗育秧需要人工補苗,每畝地費用至少70元,再加上省工、省種子、省化肥,我的800畝地降低的生產成本可是有賬算了?!?/font>
盤錦是稻田養蟹技術模式的發源地和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欒峰說,缽苗育插技術的推廣,對全市提高河蟹質量,提升盤錦河蟹品牌知名度也有一定作用。試驗證明,和以往稻田養蟹比,它能提前15天左右放蟹,提前喂養,提前脫殼,有利于提高成蟹的規格和品質。
今年盤錦市以潛力好、土地流轉規模大、發展前景廣的大米聯盟成員單位和種田大戶為重點對象推廣缽苗育插技術。目前全市適用于這一技術的農機保有量達17臺(套),春季育苗24.6萬盤,預計能完成近萬畝水稻插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