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信仰”潤澤廣袤濕地
——盤錦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紀實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這是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對濕地保護發展這個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全球國家同商共謀的生存發展課題的關注與寄望。
這屆大會的主題是“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全球25個入選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的盤錦,素有“濕地之都”的美譽。
從1984年建市以來,盤錦便始終堅持以保護濕地生態為發展的首要條件,堅定不移地圍繞“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行共榮。
盤錦在舉全城之力、聚全民之心貫徹落實“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展與保護同步,城市與濕地共興”的發展格局,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與習近平主席的寄望和《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主題緊密呼應。
在盤錦,對濕地的珍愛與保護,早已成為城市與人民共同的信仰!
盤錦,是鑲嵌在濕地中的一顆珍珠,在國際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處于重要地位——
盤錦境內分布著24.96萬公頃的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在廣袤的濕地中,棲息著477種野生動物,其中包括丹頂鶴、黑嘴鷗、西太平洋斑海豹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24種,大天鵝、灰鶴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54種。
盤錦處于全球九大鳥類遷徙路線的東亞—西太平洋遷飛路線上,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目的地,每年在此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一百萬只。
盤錦濕地,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是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自然繁殖的最南限和越冬的最北限,是丹頂鶴大陸種群北遷的最重要和最集中停歇地,遼河入海口處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
盤錦濕地是全球濱海濕地的典型代表。2004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2013年,被中央電視臺等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盤錦,始終把濕地保護當作生態文明建設首要任務來抓,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和架構,科學規劃、持續加強濕地保護管理——
1996年,制定出臺了《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15年進行了修訂;2017年5月1日,頒布實施了盤錦市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為濕地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編制了盤錦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2019-2025年),并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盤錦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盤錦市城市總體規劃、盤錦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中。
組建了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下設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統一行使濕地保護職能。設置了4個基層巡護管理站,配備了專業管護人員,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管理體系。
先后劃建各類保護地11處,包括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各1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處、國家海洋公園1處、省級濕地公園3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地質公園1處,在各類濕地資源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3月起,科學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將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5處,面積11.12萬公頃,有效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自然保護地范圍及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加快推進遼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將典型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鳥類棲息地、西太平洋斑海豹產仔地等劃入保護范圍。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被列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點位之一……
盤錦,始終把濕地生態修復作為“一號工程”,全方位統籌推進、科學實施,不斷完善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體系——
以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盤錦遼河口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建立了進入保護區報備制度,完善、修建管護大門32處,設置24小時檢查站3處,建設智慧門崗11處,實現了濕地重點區域封閉管理。
2015年,盤錦正式啟動“退養還濕”工程,收回海域2萬畝。2018年8月,全面打響“退養還濕”攻堅戰,先后拆除養殖設施池塘580個、拆除看護房542處、池塘閘門2000個、孵化基地9個、孵化場28個,恢復濕地8.59萬畝,恢復自然岸線15.7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2014年至今,盤錦通過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對保護區及周邊1公里范圍內蘆葦沼澤濕地生態補水超3.5億立方米,恢復退化濕地577公頃,清淤疏浚供水干、支渠168.23公里,修建、維修控水閘門、過水涵閘等50座,恢復翅堿蓬濕地574公頃。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解決了部分濕地缺水等問題,為國家建立濕地保護補償機制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盤錦又先后以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在全域濕地啟動了油氣開采治理、引水潮溝清淤、棲息生境提升、科研監測站建設、水環境治理等系統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此外,盤錦一直秉承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依托獨特濕地資源,大力發展濕地生態產業,摸索出稻田養蟹、稻田養魚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模式,蘆葦板材產業方興未艾。
盤錦,始終把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課題潛心研究,不斷強化丹頂鶴、黑嘴鷗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與種群保護——
從1991年開始,盤錦堅持開展的丹頂鶴遷徙種群調查,先后用真實的數據證明了盤錦濕地是丹頂鶴大陸種群南北遷徙最重要最集中的停歇地,丹頂鶴大陸種群自然越冬地的北端。
盤錦一直致力于丹頂鶴種群的人工復壯工作,利用救護的丹頂鶴開展人工繁育。僅2016年至2021年,就成功繁育189只丹頂鶴,并在2021年先后分11批將139只人工繁育丹頂鶴放歸自然,開始了全國最大規模的丹頂鶴野化試驗。
今年,又有76只丹頂鶴成功繁育。同時在今年的人工繁育丹頂鶴野外監測中發現,有7對人工繁育丹頂鶴在野外筑巢繁殖,調查證實已成功繁育后代9只,未來其種群的發展將對丹頂鶴大陸種群的壯大起到強有力的保障!
而作為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盤錦對“黑嘴鷗保護課題”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1989年,最早發現境內濕地有黑嘴鷗的繁殖巢穴后,盤錦就開始了對黑嘴鷗生存狀態、習性和棲息繁殖地與種群保護的課題研究。當時,黑嘴鷗主要棲息繁殖地為小三角洲區域,之后30余年,隨著種群壯大、堿蓬草生長變遷,黑嘴鷗多次“搬家”。每一次,市委、市政府都只有一個態度:城市發展為“濕地精靈”讓路!
2004年,盤錦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小河區域建設了總面積為9100畝、全封閉狀態的黑嘴鷗棲息繁殖地,成立了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南小河管理站,開啟了對黑嘴鷗棲息繁殖地和種群保護的系統性管理與研究。
如今,盤錦濕地的黑嘴鷗種群數量已由1991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2年的11600只。多年來,盤錦圍繞黑嘴鷗棲息繁殖地和種群保護而開展的人工防護、人工島建設以及植被和水系、灘涂管理等研究成果和經驗,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南小河黑嘴鷗棲息繁殖地的保護管理,也成為拯救世界瀕危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經典案例!
盤錦,始終把救護野生動物、提升全民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作為城市文明的大事,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世代傳承、融進血脈的“生態信仰”——
強化林濕、公安等相關部門的巡護執法,通過逐戶宣傳,倡導周邊農戶共同維護濕地生態。2020年以來,共發現并制止在濕地內開荒、搭建看護房等違法違規行為300余次,辦理行政案件5起、查辦野生動物刑事案件3起,有效打擊了各類破壞濕地和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行為。
依托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趙圈河管理站推行24小時接收、安置傷病野生動物的實時救護機制,林濕、公安、醫院等部門和機構加強合作,設立了“野生動物救助綠色通道”,批準成立了1處民間野生動物救護站,拓寬了野生動物救護工作的覆蓋面,提高了救治效率和成功率。去年,我市成功救助、放歸野生動物156只。今年截至8月1日,我市已救助野生動物71只,其中以黑嘴鷗、丹頂鶴、禿鷲、大天鵝等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為主。
目前,盤錦已建成遼河口濕地宣教館和紅海灘濕地科學館、2個濕地專題宣教場館,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建立了3個小型濕地科普宣教展示區,成立了3個濕地保護領域的協會組織,創立了2所濕地學校,舉辦了線上線下“濕地講堂”90期,通過常態化開展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倡導全民參與,共同珍愛濕地生態。
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海洋日”“六五環境日”等生態紀念日持續開展全民凈灘、濕地清潔、觀鳥知鳥、紅海灘徒步等生態公益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使生態保護深入人心。
以遼河濕地國際燈會、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有珍稀動物文創品等載體,培育具有遼河口特色的濕地文化,讓更多人關注盤錦濕地、了解盤錦濕地、愛上盤錦濕地。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盤錦始終堅定“生態信仰”,全力建設并完善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體系,加強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積極發揮濕地功能,推進可持續發展。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盤錦始終踐行“生態信仰”,努力建立“空天地人”一體化管理模式,構建健康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更加全面、系統地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為子孫后代留下和諧共生、美麗壯闊的“自然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