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動態 > 盤錦要聞

厚植生態底色 鋪展美麗盤錦畫卷

發布時間:2023-08-16 信息來源:盤錦日報 瀏覽次數:307


圖為盤錦繞陽湖濕地風光。虞偉攝

堿蓬熾烈,稻浪翻金,天藍如洗,葦花飛揚,白鶴悠閑……盤錦這座被譽為“輕輕放在濕地上的城市”,自立秋時節逐漸由夏日的翠綠幻化成一片絢麗夢幻的色彩,繪就成盤錦人幸福生活的原色。如今,這幅盤錦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畫卷,仍在不斷著新色、添新彩。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蘊含美麗,藍天洋溢幸福。多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結構調整向綠色轉軌、消費理念向綠色轉變、生活品質向綠色轉換,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厚重、最堅實的底色。

污染攻堅修復底色

1200只增加到1萬多只,截至目前,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嘴鷗在盤錦有了溫暖的家,成為國內瀕危物種保護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黑嘴鷗對繁殖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它的“重生”,既得益于人們保護意識的增強,更體現在作為繁殖地的盤錦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上。

盤錦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牽動,統籌推進遼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堅守濕地生態底線,實施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積極組織實施堿蓬草修復工程。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紅海灘的面積2018年只有2000畝,2022年達到了2.2萬畝,4年間增加了10倍。去年,我市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如今,綠葦紅灘快速擴展,魚蝦洄游繁殖,成群的鳥兒在此棲息覓食,濕地的生態功能全面重啟,再次充滿勃勃生機。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修復生態底色,更要練好環境治理的“硬功”。我市瞄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痛點”“難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廣度、拓展深度。

天更藍。今年上半年,我市環境空氣綜合指數位列全省第三,去除沙塵天氣影響,PM_2.5平均濃度31.4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2.5%。

水更清。今年上半年,我市4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河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深化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不斷鞏固提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環境管理水平。

地更美。項目化推進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下游盤錦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建治并舉,標本兼治。我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在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創新發展點綠成金

綠色決定發展的成色。綠色低碳轉型之于盤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我市堅持用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向共融共興的發展之路大步邁進。

高耗能、高排放污染生態環境,嚴重透支發展后勁,與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盼格格不入。盤錦從源頭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環保執法監管,以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三線一單”機制作為管控園區發展的重要環境依據,實行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環保準入的高門檻,全市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今年7月,盤錦市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環境司法聯動協作機制的實施方案》,正式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協作機制,嚴厲打擊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對盤錦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修復。聯動機制進一步細化協作機制,立足職能,在協商和協作中凝聚共識、構建協調有序、協同高效、協作創新保護新格局,共同助力我市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從黑到綠、從粗到精的轉變,變的不僅是產業的結構,更是發展的效能。年初以來,我市錨定“雙碳”目標,制定方案,實施任務,遼河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裝置進入施工階段,遼濱經開區國家循環化改造試點任務基本完成,盤錦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

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要求,盤錦利用先進生態技術,大力培育發展氫能、碳素材料、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同時,立足濕地這個最大優勢,開發濕地綠色產品,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放大優勢錦上添花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所需、發展所求、民生所期。我市堅持以人為本,打造綠色坐標,拓展綠色空間,展示出更加宜居宜業、充滿生機的美麗盤錦。

鐵鍋燉魚、魚塘垂釣、葦塘觀景……每逢旅游旺季,大洼區趙圈河鎮興盛村內便十分熱鬧。民宿老板笑著說,興盛村靠近紅海灘,生態環境優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這里休閑小憩。

綠色為基,生態無價。依托生態資源,我市以紅海灘擦亮旅游招牌做強濕地觀光游;以稻作文化拓展田園風光游;以民宿產業打造休閑觀光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生態旅游創意城市,多元旅游形態釋放出新活力。

生態環境的改善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不僅僅是興旺的旅游業和百姓火紅的日子,還有依靠生態改善蓬勃發展的各類產業。

我市借勢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組建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8家,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25個,蟹稻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萬畝。

從小在蘆葦蕩邊長大的張丙坤目前經營一家生態板業公司。張丙坤說,近年來通過退耕還葦、人工植葦等措施,蘆葦長勢越來越好,也為他的企業提供了優質原料。

一根葦子的力量,遠不止板材。在杜紅的食用菌車間里,蘆葦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養出來的蘑菇顏色鮮亮,嫩滑又飽含鮮香。

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樣深入人心。近年來,我市組織開展了市直機關干部職工健步活動、“綠色出行、優選公交”活動及“無車日”活動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悄然形成。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前一天,市直機關工委與盤錦客運公交集團合作,組織開通了兩條市直機關通勤公交專線,在試運行階段,不少市直機關干部職工體驗打卡通勤公交,身體力行,綠色出行。

讓生態環境綠色占比多起來,讓制造業綠色占比高起來,讓城鄉生活綠色占比升起來。如今的盤錦,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厚重,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