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結構調整向綠色轉軌、消費理念向綠色轉變、生活品質向綠色轉換,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最厚重、最堅實的底色。
污染攻堅修復底色。盤錦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牽動,統籌推進遼河流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堅守濕地生態底線,實施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積極組織實施堿蓬草修復工程。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紅海灘的面積2018年只有2000畝,2022年達到了2.2萬畝,4年間增加了10倍。去年,我市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如今,綠葦紅灘快速擴展,魚蝦洄游繁殖,成群的鳥兒在此棲息覓食,濕地的生態功能全面重啟,再次充滿勃勃生機。
我市瞄準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痛點”“難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廣度、拓展深度。今年上半年,我市環境空氣綜合指數位列全省第三,去除沙塵天氣影響,PM_2.5平均濃度31.4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2.5%;4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河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不斷深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環境管理水平持續鞏固提升;項目化推進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下游盤錦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我市堅持用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向共融共興的發展之路大步邁進。
從源頭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環保執法監管,以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三線一單”機制作為管控園區發展的重要環境依據,實行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環保準入的高門檻,全市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100%。今年7月,我市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環境司法聯動協作機制的實施方案》,正式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協作機制,嚴厲打擊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對盤錦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修復。
年初以來,我市錨定“雙碳”目標,制定方案,實施任務,遼河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裝置進入施工階段,遼濱經開區國家循環化改造試點任務基本完成,盤錦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
依托生態資源,我市以紅海灘擦亮旅游招牌做強濕地觀光游;以稻作文化拓展田園風光游;以民宿產業打造休閑度假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生態旅游創意城市,多元旅游形態釋放出新活力。
借勢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盤錦組建了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8家,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25個,蟹稻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0萬畝。
生活方式綠色化同樣深入人心,近年來,我市組織開展了市直機關干部職工健步走活動、“綠色出行、優選公交”活動及“無車日”活動等。首個全國生態日,市直機關工委與盤錦客運公交集團合作,組織開通了兩條市直機關通勤公交專線,不少市直機關干部職工體驗打卡通勤公交,身體力行,綠色出行。
讓生態環境綠色占比多起來,讓制造業綠色占比高起來,讓城鄉生活綠色占比升起來。如今的盤錦,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厚重,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