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 潮頭正勁
——我市扎實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
盤錦港保稅物流中心。
退養還濕清理現場。
為魚貝置辦“永久房產”,讓大海變身“藍色糧倉”。
海上作業平臺。
蛤蜊崗海灘。
冰凌穿越。
群鷗逐浪。
“海上大熊貓”西太平洋斑海豹。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嘴鷗。
漁獲滿滿。
金帛灘海灘露營地。 金帛灘供圖
揚波大海,逐夢深藍。
盤錦,海岸線長124.15公里,海域面積1425平方公里,濱海優勢顯著獨特。“十二五”以來,我市逐漸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為主導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海洋經濟表現出強勁韌性和無限潛力,成為拉動盤錦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聚力向前,發展藍色產業
以港強市,向海圖強。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海洋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自2012年起,我市依托海岸線建新城、開大港,從遼河時代步入了海洋時代,從因油而興步入以港強市的發展新階段。
作為一座濱海城市,盤錦如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市?首先要摸清家底。在資源稟賦上,盤錦海域面積14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124.15公里,灘涂面積392平方公里,豐富的海域資源為城市產業和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近年來,盤錦不斷邁出海洋發展的新步伐,已形成以海洋旅游、海洋油氣、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為主導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
海洋漁業方面——
重點推進盤山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完成投放人工魚礁9.13萬空方立方米,支持遼河口海域海洋牧場數字化改造,利用5G、北斗等數字化技術賦能海洋漁業提質增效發展。
臨港物流方面——
盤錦港10萬噸級拓寬型深水航道建成投用,萬噸級泊位總數達到29個,開通班輪航線15條、外貿線路23條,建成東北、內蒙古內陸干港7個,初步形成多式聯運的區域性樞紐交通網絡。
海洋生態旅游方面——
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晉升5A級景區,金帛灘海濱浴場、二界溝漁業綜合體等濱海旅游設施不斷完善,中國最北海岸線冰凌穿越挑戰賽兩次入選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和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全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線路”。
海洋油氣開采方面——
中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所屬盤錦海域太陽島、葵花島、筆架嶺等油氣田生產穩定,葵東1平臺3口油井于今年順利開井,原油年產能力達到13萬噸左右、天然氣年產能力4000萬立方米。
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實施渤海灣海洋牧場生態建設工程,投放人工魚礁3.5萬空方、苗種近2000畝。全市海水產品產量4萬噸,海洋漁業總產值5.1億元;油氣采掘生產穩定,海上區塊油氣當量達40.47萬噸;濱海旅游加快發展,濱海旅游業產值同比增長107.3%;臨港物流穩步推進,港口貨物吞吐量3145.8萬噸,集裝箱34.1萬標箱。
盤錦的向海之路,越走越寬闊。
創新引航,促進科技升級
向海圖強,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我市依托創新驅動,不斷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海洋相關產業向中高端攀升。
我市積極與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大連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合作,建設了“產、學、研、用”技術平臺,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施了堿蓬海洋經濟生態科技全產業鏈項目、遼河口海域生態牡蠣礁資源養護區建設與示范項目、遼東灣蛤蜊崗原生優質海洋資源養護區建設等海洋優勢產業項目。
通過海洋科技有效帶動,我市海洋產業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在此基礎上,我市立足藍碳交易、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從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技保障支撐角度,提出健全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強化海洋科技人才支撐建設等措施。
加強海洋碳匯研究,深入開展遼河口鹽沼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與評估,探索推進盤錦藍碳交易先行先試工作、探索建立碳匯交易體系以及產業化應用。
依托領軍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產業創新技術聯盟,推進建設海洋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積極推進“政產學研用金”合作模式,深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落地,加快建設一批海洋產業技術研發轉化中心、推廣中心和孵化基地。
加大涉海科技型人才引進力度,研究制定高端人才補貼政策,支持域內涉海企業開展人才技能培訓,不斷壯大涉海人才隊伍,為海洋強市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全市上下超前謀劃、主動作為,不斷發揮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的引航作用。通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特色海洋產業,以科技創新為帆,開辟出一條海洋經濟發展新航道。
生態筑夢,做好海洋保護
遼東灣畔,日落時分,海鳥在紅海灘上空飛翔,與紅灘、碧海、藍天構成一幅靜謐、祥和的風景,成為盤錦一張亮麗的自然生態名片。
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近年來,我市堅持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進一步提升海洋生態環境,形成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共進的格局。
我市統籌推進“退養還濕”,深入實施“藍色海灣”整治工程,2015年以來累計恢復濱海濕地8.59萬畝、自然岸線15.7公里,打造了全國最大“退養還濕”單體工程,有效解決遼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破碎化問題,黑嘴鷗、斑海豹等海洋珍稀物種棲息地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
今年3月以來,300余只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遼河口淡水和海水交匯處聚集棲息,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逐步實現。同時,我市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實現機制,編制形成《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
為大美遼河添“新綠”,推進“美麗海灣”建設,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完工;遼河口候鳥棲息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國際專家實地評估。
我市還充分利用全國海洋宣傳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等宣傳教育活動,呼吁更多民眾廣泛參與到海洋文明實踐中來,形成保護好海洋環境的強大合力,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厚植文明土壤,培育文明實踐服務種子,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為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告捷貢獻力量。
如今,站在全省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節點,盤錦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御風破浪、向海圖強、經略海洋、走向深藍,以決戰決勝姿態勾勒發展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