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南北 聯通海陸
——關于“漁雁文化”的探究
新船下塢。 趙振民攝
2007年的二界溝鎮。 宗樹興攝
補網。 夏建國攝
二界溝地秧歌2016年展演。 張良軍攝
二界溝蝦油蝦醬制作。 夏建國攝
千舟競發。 宗樹興攝
“漁雁文化”本末
盤錦市海岸線長124.15公里,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本地也稱“寶泥灘”。富饒的遼河口漁場吸引魚群來此排卵甩籽。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關內的打魚人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追尋著洄游的魚群和泥質的灘涂,捕魚撈蝦,挖蛤采螺。冬天封河罷海之前再返回各自的家鄉。年復一年,周而復始,逐漸形成人類于謀生過程中所孕育的一種文化形態,即“漁雁文化”,其準確起源無處尋跡。但凡規模捕撈均需漁船和網具,船,作為一種古老而重要的工具,是貫穿盤錦歷史的重要文化載體之一。延著船的歷史進程,可窺視到“漁雁文化”的沿革。
遠古至秦,河口多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河口撿食貝蟹要簡單于漁獵和農耕等方式,可臆斷為“漁雁文化”的雛形期?!八磿r,息慎氏朝,貢弓矢”,商周時的肅慎國已然使用弓箭、獨木舟(清稱“威呼”)。隨著木筏、獨木舟的出現和使用,“漁雁文化”必然開啟行程。秦至唐代,秦本境為遼東郡屬地。遼東郡下設18個縣,其中房縣治所于今大洼區境內。本境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滲透,漁業行為仍不是主流農業,加之這一時期盤錦域內戰事頻發,“漁雁文化”緩慢推進。宋代至明末,源于鐵制工具的使用,漁業發展迅速。遼以“漁鹽鑌鐵之便利”與南宋對峙,并在遼河西岸、天津靜海、黃河沿岸設置造船場所三處,專門制造樓船,用于軍事活動。《盤錦市志(工業卷)》第二章記載:“1508年,雙臺子河口地震,漁村荒廢。”可推斷出在明正德三年之前,此地具備村落文明,說明“漁雁文化”已經孕育成型。清代至辛亥革命,明末清初造船業處于世界頂峰,朝廷卻對沿海漁民實施嚴厲的漁禁政策,雍正時清史記“沿海窮民多以采捕為主,非深水大洋不能得魚鮮。”應該說,漁禁制度加速了沿?!案F民”的流動,使明清時期漁民的遷徙成為必然。中華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漁業一直為本地農業的重要補充。據志書記載:民國初期,遼河上的帆船近兩萬艘。20世紀30年代僅盤山境內有航船商22家,遼河口真正做到“溝通南北、吐納東西”。巨大的漁業利潤吸引各地的漁雁聚集本境,1930年,二界溝有網鋪30家,海里撈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經的漁雁多數定居于二界溝等地,漁雁式捕撈逐漸減少,偶爾有家眷船出現在漁港。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國家“七五”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總編委的烏丙安先生帶領調研團隊扎根二界溝鎮,針對當地海洋口頭文學開展調研,漁雁部落引起團隊的關注,將他們承載的口頭文學系統收錄進《集成》,為遼河入海口總結了珍貴的文化記憶。2006年,古漁雁民間故事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著申遺時代的到來,省內外專家、學者、媒體均用“漁雁”來概括這一特殊的打魚群體。2014年初,《遼寧地域文化通覽(盤錦卷)》書成,經省編審組認可,漁雁與遼河、帆船、漁獵等文化群落構成盤錦地域文化橫向“亮點”。2016年,省文史研究館來盤調研,給予遼河口文化“成功、成型、成立”的評價,并充分認可“漁雁文化”為遼河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盤錦市人民政府印發《盤錦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遼河口文化單節表述,并對“漁雁文化”遠景設計謀劃,標志“漁雁文化”正式成為盤錦文化構成。
“漁雁文化”構成
物質文化是凝固的歷史,承載著漁雁的生產生活記憶,他們以遺址、空間、實物等形式留存至今,記錄一代代漁雁群體的歷史進程,是漁雁乃至盤錦文脈的見證。依據本市考古發現,盤錦境內遼東灣岸畔迎納漁雁的場所,歷史上至少有三處。一是溝北遺址,位于二界溝溝北,遺址區為邊長300余米的正方形,由多塊臺地組成。文化層外露,最厚處深達4米,層內夾雜著大量貝殼、明清兩代的生活類陶器和瓷器殘片等。二是老坨子遺址,位于二界溝西北的老坨子半島,由幾個相連的小臺地構成,俗稱“蛤蚓崗”。三是霸王廟遺址,位于二界溝東北5公里處。考古資料顯示,上述三處遺址均屬漁村形態,史上都曾是關內外漁民的落腳點和聚集地。三者均從明代開始,并延續到清代、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才徹底荒廢,現今漁雁主要聚集在大洼區二界溝街道海興、海隆社區。1933年《營口縣志》如是記載:“省內產魚區域所在,皆是營口附近之地”“而縣境西北二界溝一帶產殖尤繁,其地有南北大溝一道,溝東屬營口縣界溝,西屬盤山縣界,故名曰二界溝。境內網鋪達二三十家,每家有大型漁船一艘二艘不等?!彼^網鋪,即可以織網補網、加工銷售海產品、停船的船塢,足見二界溝漁業鼎盛一時。目前,海興社區仍保留有305米的碼頭舊址。據調研,現盤錦遠航船廠為溝南永發號網鋪舊址,老漁民也稱“大永發”,2018年獲評第二批“遼寧老字號”。隨著時代發展,網鋪的功能逐漸分解,從最初的壟斷式經營,細化成各自產業結構,散布于碼頭及村落,相關文化也隨之發生巨變。
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漁民認識到漁俗文物的價值,提前著手收集相關實物,并成立展館。已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則亭建立遼河口古漁雁文化遺產博物館,利用自家房屋,自費收藏陳列古漁雁相關的生活器具、捕撈工具、鐵錨、檣樁等漁俗實物千余件。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興華建立遼河口排船博物館,收藏有明梓木椗(錨)、鐵錨、舵桿5件,“門錠子、燕飛、牛船、扒網槽子、連環載、架子網船、檣張網船、寶漁網船”等老舊木船及老構件,各種漁業捕撈工具上百件,排船木匠工具、捻匠工具、鐵匠工具200余件,頂船、拉船工具幾十件。值得一提的是,明梓木椗(錨)由漁民在近海捕撈所得,為國內現存較為完整的三個明代木錨之一,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另外,民營企業收集了大量的舊漁船和實物,分散在景區、賓館、民俗館,亦是對漁雁記憶的保留和佐證。
2006年,古漁雁民間故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隨著申遺時代的到來,一批遼東灣海洋特色濃郁的文化形式被搶救保護起來。截至目前,全市各級名錄中海洋非遺共計9項,已然形成文化群落,與藍色海洋和諧共生、協調發展。比如,傳統音樂有市級非遺二界溝漁家號子,是二界溝當地漁民勞作時唱喊的號子,因為舊時漁民勞動強度大,號子可以使漁民們在繁重的勞作中,做到步調一致,形成合力。傳統舞蹈有二界溝地秧歌,學術界也稱海上漂來的秧歌,系河北大秧歌的流傳及演變,形成獨有的漁雁舞蹈。傳統技藝主要有排船、蝦油蝦醬制作、漁家菜制作、海產品加工幾種。其中,二界溝排船制作技藝、二界溝郭氏蝦油蝦醬制作技藝、遼河口漁家菜特色食材制作技藝及習俗已經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二界溝滑檣式風船使用技藝、遼河口海泥土陶,曾在歷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此類傳統技藝在二界溝具有較高的群眾基礎,與當地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依靠口傳身授世代傳承至今,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元素,孕育出二界溝不同于內陸及其他沿海區域的民俗習慣,且自成體系。民居方面,仍保留著大量北方地區囤頂硬山式民居,用于抵御冬季的寒風及冰冷,房前有院,鮮有菜園,大多用于漁具存放和海產品晾曬。飲食方面,流行有“啥好吃啥兒、有啥吃啥兒”的順口溜,也就是以海洋時令食材為主,處于靠海吃海的狀態。出行方面,二界溝處于“三面水一面天,一條土路朝東邊”的地理環境中,陸路狀態大為改觀,相關海產品上岸會第一時間加工保存運輸,藍色糧倉已然享譽境內。漁事活動方面,囊括很多當地的習俗,主要有上塢、下塢、造船、祭海、趕海、補網、海產品銷售、方言、祭龍王等。在重要漁事活動中開展民俗活動,形式相對簡單質樸,并且借鑒了內陸地區風俗習慣,比如放鞭炮、請客吃飯等,凡涉及與海與船相關的活動,大多重視不能忽略。歷史上漁業捕撈利潤較高,會帶動周邊窖冰、海鹽、葦編、漁具等產業配套,現今依然如此,只是略有微調。
作為千百年來從事遷徙漁撈這一特殊生計群體,“漁雁”們或遷徙、或定居,他們所承載的原始漁獵文化也在當地傳承開來。他們所攜帶的文化形式,與當地漁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以及漁船網具等捕撈工具的發明創造相生相伴,密切關聯。依托海興、海隆漁村、天然漁港等文化空間得以留存。
“漁雁文化”之我見
世間本無一成不變的事與物,“漁雁文化”也是如此,其變化的速度要遠超其他地域文化形式,主要原因是海退岸堆。遼東灣灣底兒沿岸有眾多的入海河流,河流所攜帶的泥沙物質在河口及沿海堆積,同時使海岸線不斷向外推移。以遼河入海口為例,據《漢書·地理志》《契丹國志》等史書記載,漢唐之時,遼河下游在遼陽附近的小北河,納渾河與太子河南流,到海城(距現海岸線61公里)附近入海;至宋遼之際,西遷至牛莊(距現海岸線38公里)一帶;至元明,又西遷到營口西郊;現今,已經擺動到盤山縣西。這一現象不排除人力對入海河道的改造,但遼東灣海岸線向海延伸已是不爭的歷史事實。隨著海岸線變化,沿海漁村也必然變遷。在歷史的更迭中,其文化功能也會隨之巨變,側面證明“漁雁文化”不是偏居一隅,其文化層隨著水陸邊緣變化,跳躍式疊加演進。
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元素,孕育出二界溝不同于內陸及其他沿海區域、獨具鮮明特性和獨特內涵的海洋文化。一是雜糅性。歷史上遼東灣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唯一海上運輸要塞,漁場肥沃和商貿繁榮吸引各地漁民來此,加上曾經的關東大移民、特有的遷徙式捕撈方式等,各地漁民作為無形文化的載體,在遼東灣繁衍生息,使諸多外來文化在此地雜糅,進而演變出獨特的文化形式。二是立體性。遼東灣漁民至今仍然保持“靠海吃海”的生產生活狀態,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有機整體,立體展現本地海洋文化。三是粗線條。遼東灣沿海地區的文化形式與當地漁民性格極其相似,純粹而質樸,屬于粗線條。舊時,漁村與內陸交通不便,相對閉塞,常年與海打交道的漁民所承載的文化形式更加實用直接。
“漁雁文化”是“闖關東”珍貴的原生態文化遺存,承載著人們的闖創精神,發揮著文化創造力的開拓精神,為東北亞地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坐標。時至今日,依然展示漁民征服海洋、崇拜海洋、感恩海洋的生活方式及態度。遼東灣灣底兒是中國最北海,灣底兒的舉措和做法直接牽動整條海岸線。在全省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節點上,我們要把握機遇,合理利用“漁雁文化”這一成型標識,充分展示遼東灣沿海地區的歷史文化魅力,賡續城市文脈,夯實海洋強省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