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好醫院” 百姓健康有“醫”靠
我市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疾病防治關口前移,深刻把握“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中蘊含的民生情懷和民本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眾健康,為百姓帶來更多健康獲得感,讓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看得見、摸得著,更有“醫”靠。
深入“醫改” 按下“加速鍵”
我市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改革,始終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三醫”聯動,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破除以藥養醫,實行零差價銷售,覆蓋全市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供應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以及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基本藥物、疾病應急救助、分級診療等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斷完善。
從大洼縣成為首批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全省僅3個),到大洼區第一人民醫院、盤山縣人民醫院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再到我市入選全國首批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市(全省僅2個),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化,系統重塑醫療衛生體系,整合優化醫療衛生資源,組建市中心醫院、遼油寶石花醫院和市中醫醫院3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1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這些成績都是我市勇于先行先試,奮力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的成果,鋪開醫聯體,試點醫共體,組建醫療集團,探索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在省內,我市率先實現全域化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公有制建設目標;我市作為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重點城市獲得國家表彰,被省政府評為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市。
加速“聚形” 打造“好醫院”
建市40年來,我市不斷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中醫藥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臨床采供血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網絡體系。陸續組建成立市第二人民醫院、市傳染病醫院、市中醫醫院、市衛生防疫站、市婦幼保健站、市中心血站、市第一人民醫院等機構。2012年,由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第六人民醫院、市婦嬰醫院、遼河醫院5家市直醫療機構整合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康復于一體,具有遠程醫療功能的現代化、數字化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市中心醫院。有序推進市人民醫院、市康寧醫院改建和新建;升級改造市三院(市傳染病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移址新建市疾控中心、市中醫醫院、盤山縣人民醫院、盤山縣中醫院等,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分布。與此同時,不斷筑牢社區衛生“網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讓群眾能夠就近接受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治療和相關預防保健康復服務。
截至2023年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計1193個,比建市初期的不足400個增長近3倍。全市衛生人員總計15354人,比建市初期7024人增長2.2倍。
大力“聚能” 供給“好醫療”
建市前,全地區醫療機構醫療技術處于較低水平,特別在臨床專科建設方面發展緩慢。建市后,通過抓管理強內涵、抓質量促提高,重視人才培養等多種手段,全市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醫院專科建設快速發展,累計省級重點專科(含建設項目)13個、市級重點專科24個。市中心醫院、遼油寶石花醫院等三甲醫院發揮綜合性大醫院作用,市中醫醫院等中醫醫院發揮
中醫特長,市三院(傳染病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專科醫院各具特色,民營醫院、個體診所的專科專病專治為百姓健康發揮了積極作用。新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業務用房樓、市中心醫院腦血栓病治療中心(腦血管病研究所)、市120急救中心樓等,業務用房緊缺和基礎設施條件薄弱的矛盾得到了明顯緩解,群眾就醫環境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市進一步發揮城市醫聯體作用,促進雙向轉診、號源下沉、全專家聯合診療,加大醫聯體內的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務鏈接,積極探索專科聯盟建設,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輻射面。
2023年,全市醫院門診總診療達619.42萬人次,比建市初期130.33萬人次增長4.7倍;入院22.56萬人次,比建市初期6.18萬人次增長3.6倍。
持續“聚才” 引育“好醫生”
我市始終堅持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圍繞解決衛生人才總量少、分布不均衡、隊伍不穩定等突出問題,注重引育并舉。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構建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衛生人才“引育留用”生態體系。積極落實“盤錦英才計劃”,實施“特崗招聘”“縣管鄉用”“定向委培”醫院公開招聘等人才新政。大力實施“人才興醫、人才強衛”戰略,出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改革舉措,創新人才庫、跟崗鍛煉、高級研修班等培訓教育模式,采取集中培訓、跟崗鍛煉、掛職鍛煉、交流任職等多種方式,以“名家工作室”助推重點專業學科建設,依托市級規范化培訓主陣地,采取外派學習、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式,大規模培養醫療衛生人才,擴容高層次人才儲備庫,加快我市衛生健康人才梯隊建設,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能干敢拼、清正廉潔、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干部隊伍。
截至目前,全市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2080人,其中正高級374人、副高級625人、博士8人,占比達19.4%;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榮譽獲得者4人,省部級37人;新引進培養應屆高校畢業生1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