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動態 > 盤錦要聞

深耕現代化大農業 穩住一產“壓艙石”

發布時間:2024-12-24 信息來源:盤錦日報 瀏覽次數:162

——砥礪奮進,成就更加了不起的盤錦系列述評之三

  奮楫爭先,砥礪前行。

  建市40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特別是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出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農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2023年,我市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品牌價值總和突破1000億元大關;

  我市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首批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中國生態稻米之鄉”“中國稻蟹之鄉”等稱號。

  以糧食為本,糧食產量持續上升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

  “現在好了,有訂單制種植為我們作后盾,我們種糧就是吃下了定心丸,收入也提高了!”盤山縣壩墻子鎮八里村村民齊豐深有感觸地說。

  與齊豐簽訂種植訂單的是同在八里村的稻盛美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齊歡告訴記者,公司與農戶合計簽訂種植訂單2萬余畝,直接帶動農戶2000余戶,平均帶動農戶每畝增收近200元。

  種有定向,銷有方向;訂單在手,種銷不愁。

  農民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我市“訂單式”種植銷售模式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進來,融入了大產業、連接起大市場,種植戶更有信心、更有干勁。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沒有高標準農田,就沒有糧食的保產增收。

  在稻田地修建地下灌溉水管線、剔除地壟溝改成大格田、改食鹽晾曬場為水稻田、改旱田為水稻田……

  近年來,我市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出大格田改造工程、“鹽改水、旱改水”工程。來之不易的豐收背后,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是想盡辦法“擠出土地”,改出“沃土良田”。我市累計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建設高標準農田147.6萬畝。

  叫響盤錦大米,種子是先導,資源是核心,品牌是關鍵。

  “每一次品種更新,產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確保了糧食安全,同時也提高了盤錦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全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許雷是我市建市以來水稻品種發明者、更新換代見證者、技術推廣者。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50多年來,許雷嘔心瀝血,把畢生精力都投放在水稻新品種的研發上,他培育的水稻新品種有9個通過國審,29個通過省審,育成了遼鹽、雨田、錦豐、遼旱、田豐、錦稻、盤粳等7大系列品種,先后成為我省、我市不同時期的水稻主栽品種。

  2019年初,我市31家大米加工、深加工、農墾企業及水稻種子研育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盤錦大米產業聯盟”,進一步整合土地和稻米產業資源,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促進盤錦大米提質升級,把盤錦大米品牌做大、做強、做優,打入高端市場。

  2023年,市委、市政府在盤錦大米品牌提升問題上精準把脈,實施頂層設計,正式啟動紅海灘作為盤錦優質稻種品牌,錦稻109更名為“紅海灘1號”,成為盤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首個代表品種,統領盤錦大米進軍中高端市場。

  不難看出,如今的盤錦大米已經實現了從品味、品質到品牌,從產品、商品到禮品,從高質、高效到高端的華麗轉變。

  隨著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8.98%和96.5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76%。工廠化育秧、亞美柯播種、無土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有效提高了糧食單產水平。

  2023年,我市水稻產量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盤錦大米品牌價值已達到606.82億元,位居遼寧省農業區域品牌榜首。

  以“名特優新”為主導,特色產業亮點紛呈

  一只只膏滿黃肥的河蟹、一顆顆酸甜可口的堿地柿子、一瓶瓶營養健康的水飛薊籽油……

  前不久,“盤錦大米”“盤錦堿地柿子”“盤錦水飛薊籽油”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盤錦大米、盤錦河蟹、盤山河蟹、盤錦堿地柿子品牌價值分列全省農業區域品牌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和第六名。

  特色產業是區域經濟的名片,是區域農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上緣何做得如此風生水起、亮點頻現?梳理近年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主要成果,“特色”“優勢”“品牌”,這3個高頻出現的關鍵詞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開拓國外市場、對接南方客戶、籌備南方訂購會……這些天,光合蟹業董事長李曉東忙得不可開交。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光合蟹業今年新增扣蟹越冬面積500畝,總面積達到1000畝,收儲量達到200萬斤。

  我市河蟹養殖從1993年開始大面積鋪開,從當初的提倡大養蟹到后來的養大蟹,河蟹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盤錦域內河蟹養殖面積175萬畝,產量7.95萬噸。經過30余年發展,河蟹產業已經成為促進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為推動盤錦河蟹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2月,我市成立“盤錦河蟹產業聯盟”,形成“產業聯盟+基地+農戶”現代農業模式,引領盤錦河蟹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共有成員單位50家,其中44家為河蟹生產企業,其他為物流、農墾等單位;國家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

  走進盤錦興牧集團肉雞屠宰分割車間,分割、分類、打包、裝箱……工人們鉚足干勁趕訂單,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

  全市現有畜禽規模養殖場111家,飼料加工企業26家,畜產品屠宰加工企業9家。畜牧業產值從1984年的0.4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9.2億元,增加了97倍。

  建市40年來,我市畜牧業逐步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由散養式向規模化轉變,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綠色化、生態化水平逐年提升。

  “咱們家的堿地柿子果肉豐實,三分酸爽,七分甘甜,新鮮采摘,新鮮發貨……”走進大洼區新立鎮盤錦錦輝農業有限公司的直播間,公司電商負責人郭美慧正在線上同粉絲進行互動,宣傳自家的產品。

  2017年,盤錦堿地柿子獲得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農產品地理標志。2021年8月,以盤錦錦輝農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32家上下游企業及197戶種植戶成立了盤錦堿地柿子產業聯盟。經過多年發展,盤錦堿地柿子已成為一張叫響全國的農業名片。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糧油加工為主,畜禽、果蔬、水產、中藥材等為補充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5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1家。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農村是農民群眾的家園。把農村建設得更美好,農民群眾才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夏日里,從興隆臺出發,沿著向海大道向南行駛12公里,車子拐向大洼區王家街道,你會被王家街道王家村的村容村貌驚艷到——村里的黑色硬化路面干凈衛生,街面上一個紙片也看不見,兩側溝渠水流清澈。

  向西行進不久,記者來到了新立村,腳下的柏油路面干凈平整,白色垃圾、煙頭等雜物難尋蹤影。溝渠兩旁,綠意盎然,草木蔥蘢,與清澈的水面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景致。

  如何改變農村的面貌?市委、市政府從農民群眾最關心、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改廁改水、危房改造,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品質,推動村莊凈化美化,努力補齊影響村民生活品質的短板。

  我市自2014年以來在全省率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實現黑色路面“屯屯通”,自來水、天然氣戶戶通,全域客運公交實現一體化運行。2024年我市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20個,總量占比全省第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以上,農村污水治理率達到95%,客運公交站點2公里半徑覆蓋率達到100%。

  “這幾年村上的變化太大了!農村人現在生活很幸福!”大洼區王家街道曙光村村民尹志楠豎起大拇指興高采烈地說。

  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文明生活觀念顯著提升。一體化大環衛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盤山縣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甜水鎮、趙圈河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美麗宜居小鎮”,大堡子村、石廟子村、上口子村、得勝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美麗宜居村莊”,大洼區獲國家級重點旅游村1個、省級重點旅游村12個,國家4A級鄉村旅游景區2個、國家3A級鄉村旅游景區5個。

  一項項農業產業規劃振奮人心,一個個涉農項目加速推進,一座座美麗鄉村煥發新顏,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畫卷正在盤錦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