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日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工作。據悉,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擬認定38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洼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榜上有名,全省僅此一家。
大洼區何以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是發揮產業優勢,實現融合發展。多方聯動共發展。大洼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盤錦大米產業聯盟的規模優勢,建立起政府、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戶的緊密聯結機制,創新推動“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的產業一體化模式,園區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促進了米糠油、米醋、米酒等精深加工企業發展,集聚了一大批優質企業。截至目前,產業園共培育企業4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9家;產業融合促振興。大洼區連續兩年在產業園核心區域舉辦了中國·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吸引了80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其中展示的水稻優勢品種、農機設備,稻蟹共生模式和先進的加工技術備受矚目。不僅如此,大洼區還搭建了東北地區最大的網銷平臺,使“盤錦大米”的知名度、美譽度得到進一度提升;六種模式助增收。大洼區將水稻種植與聯農帶農模式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認養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土地流轉+勞務輸出”“現代休閑旅游觀光”“訂單農業”“惠農貸”等多種模式綜合運用,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增收。據統計,2019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86萬元,高出全區平均水平30%。
二是突出產業特色,創建成效顯著。優化“六區一心”產業布局。依托產業園建設,大洼區水稻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建成了稻種培育示范區、稻蟹共生示范區、河蟹種苗培育示范區、水稻加工集聚區、水稻倉儲物流區、認養農業示范觀光區和農業科技研發與電商中心。打造了集科技研發、生產加工、交易展示、觀光休閑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帶;“稻蟹共生”模式效益顯著。大洼區獨創的“稻蟹共生”種養模式是在同一塊稻田里既種水稻又養河蟹,形成了“水稻護蟹、蟹吃蟲餌、蟹糞肥田”的天然食物鏈,在整個種養過程中,不上化肥,不施農藥,不撒除草劑。這也成就了蟹田大米光亮透明、色澤均勻,口感柔軟、味道清新、糯而不粘、營養豐富的特點。可以說,稻蟹立體養殖模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稻香蟹肥。2019年,產業園帶動輻射的區域,年產優質水稻56萬噸,生態河蟹2萬多噸,水稻、河蟹加工總產值實現30億元;品牌建設亮點頻現。據統計,大洼區目前有29個水、旱稻新品種通過了國家及省級審定,精心選育的鹽豐、錦豐、遼旱、錦稻等水、旱稻新品種已在中國北方適宜稻區累計推廣1.9億畝。水稻綠色產品認證14個;“盤錦大米”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學府獎、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獎等榮譽。更值得一提的是,“盤錦大米”今年還被列入中歐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錄,進一步放大了大洼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品牌效應。
三是創新思維理念,促進“三優聯動”。優化種植結構,促進“優糧優產”。大力推動全區水稻生產由增產型向提質型方向轉變,培育壯大優勢品種,實現“統種、統耕、統施、統保、統管、統收、統加、統銷”的“八統一”管理模式,在品種篩選、良法種植、適時收獲等方面進行科技指導,并建立了全程可追溯體系。自現代產業園創建以來,大洼區完成了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建設30萬余畝,占園區水稻種植面積的45%,水稻優質品種率提升了近30%;強化質量導向,促進“優糧優購”。穩步推進水稻收儲制度改革,健全價格市場機制,進一步形成“優糧優價”導向,重點加強優質水稻品質測評及培訓,建立覆蓋全區的測報采樣網點。指導糧食加工企業分類收儲,調動農民種植優質稻米的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益。2019年,大洼區收儲優質稻4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近1億元;提升倉儲水平,促進“優糧優儲”。鼓勵糧食加工企業采用保質保鮮、防蟲防霉、低溫干燥等綠色儲糧和智能儲糧新技術,推行優質糧食按品種、等級分倉儲存,加大對傳統糧倉改造升級力度,提升倉儲保管水平,實現糧食保質保鮮、“常儲常新”。2018年以來,大洼區有38家稻米加工企業進行了設備改造升級,使全區的稻米加工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