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有溫度 城市有熱度
“各級黨員干部要把服務群眾當作一種習慣自覺,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民生改善上,興隆臺區始終把責任抓在手里、扛在肩上,時時刻刻關注著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肘彎”變身六車道
興隆臺區林豐路南段原來有一段奇特的“肘彎”,本應筆直的馬路卻在惠賓街北側出現了300多米長的半圓形臨時水泥鋪裝路。臨時鋪裝路路面窄并有急彎,夜間行車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尤其遇到大霧天更是苦不堪言。
這個“肘彎”是因魚塘征收爭議形成的,附近居民和來往行車人對此怨言不斷。
針對這個問題,興隆臺區對原來存在的爭議進行科學梳理,用最短的時間解決了相關問題,并迅速組織裁彎取直,完成了路面鋪設任務。
8月17日,林豐路興隆臺區南段的“肘彎”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筆直的六車道柏油馬路,上面清晰地劃著交通標志線,來往車輛川流不息,大家對林豐路的變身紛紛點贊。
“空中走廊”打開方便之門
鉆井生活廣場,是遼河油田職工及廣大市民“菜籃子”商品的主供場所,每天廣場周邊客流量超過2萬人,許多消費者需要橫穿向海大道去購物,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并且,行人橫穿馬路極易導致擁堵,降低向海大道這條交通主動脈的通行效率。
為暢通交通,方便市民,興隆臺區調動企業積極性,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攜手鉆井生活廣場建設了過街天橋。
10月4日上午,鉆井市場過街天橋的鋼結構封頂工程順利完成,標志著這條橫跨向海大道、飛架油地兩域的過街天橋主要受力鋼結構完工。有了這副“鋼筋鐵骨”,天橋將抵擋狂風暴雨,開辟“空中走廊”,為過往群眾提供安全穩定的通行保障。
3米的寬度和15厘米的高度
世紀廣場是市民休閑、健身的重要場所,廣場外圈逐漸成為群眾早晚跑步、遛彎兒的“打卡”之地。然而,廣場外圈緊鄰機動車道,人車混行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經過反復調研分析,興隆臺區相關部門拿出了解決安全隱患的最佳方案——在廣場外圈增加3米寬的人行步道。方案確定后,區城建中心從10月1日起,對世紀廣場道路內側兩條車道進行封閉占道施工。工程完工后,環世紀廣場最內側的一條車道將改建為人行步道,在滿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時,達到人車分流的目的,保障道路安全暢通。
與外拓3米修建人行步道相對應,財貿社區人民路馬路牙石降低15厘米方便居民停車也得到了眾多點贊。
人民路周邊聚集了2906戶居民、近400家商鋪。當初建設時,道路兩側的馬路牙石距離路面的平均高度為20多厘米。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居民和商鋪停車需求越來越大,之前商鋪門前的公共區域雖然可以停車,但過高的馬路牙石卻成了“攔路虎”。今年初,遼河交警與興隆臺區住建局通過協商,將人民路的改造納入正在進行的興隆臺區財貿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雙方把解決這一路段群眾停車難問題充分考慮進去,經過共同走訪、傾聽民意,以及多次現場實地考察,項目部決定把人民路兩側的馬路牙石降低15厘米,使牙石與地面距離保持在5厘米左右,方便市民停車,緩解這一路段的停車壓力。
“原有的馬路牙石有20多厘米高,一般的家用車根本不能停車入位,光看著上不去,造成整條街人車混雜,擁堵難行。現在好了,馬路牙石降下來,停車難問題解決了。”居民李萍高興地說。
“惠民路”暖到了村民的心坎兒上
“以前這里全是土路,而且坑坑洼洼的,下點兒雨就更加泥濘不堪了,大伙兒根本出不去,現在有了柏油路,出行可方便多了。”10月12日,惠賓街道前胡村村民王霞興高采烈地介紹著家門口這條剛修通的柏油路。
今年初,區農業和水利服務中心按照興隆臺區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安排專人現場踏勘,將破損嚴重、雨天積水的道路均列入2021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計劃,其中包括惠賓街道前胡村后胡屯部分路段。截至目前,興隆臺區共計維修道路29000延長米,涉及6個村、9個自然屯,黑色路面改造23838延長米,沙石路面維修5162延長米。
“路修通后,車能直接開進來,剛過去的十一假期,糧家村的釣場非常熱鬧,來釣魚、觀光的人絡繹不絕。住在遼河佳苑的村民們,到村里辦事再也不用繞遠了。”新工街道糧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濤說,政府給村里修了一條“富民路”,這條“富民路”修通后,將發揮村合作社優勢,依托周邊的稻田、蟹塘、漁場、十里花溪景點等資源,沿路發展糧家村第三產業,把村里自產的大米、河蟹、魚肉、蔬菜等產品,在臨街商鋪銷售,打造特色農副產品、特色美食一條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糧家品牌”。
秋意漸濃,天氣轉涼,這一條條“惠民路”暖到了村民的心坎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