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助跑” 同行共進
——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企業發展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9月6日,作為盤錦光學電子產業頭部企業的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外發布了一則重磅消息,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殷切期望作出有力地呼應:正式突破全球業內八線形狀記憶合金馬達技術,并成為華為Mate 50系列XMAGE影像品牌八線形狀記憶合金馬達的主力供應商。
這個全球性的突破,標志著盤錦光學電子產業的成熟發展,同時也提振了國內手機核心器件研發生產領域的“科技自信”!
作為盤錦本土企業,中藍電子在11年間不斷強化科創能力、優化科研平臺,打造精于專業、勇于創新的科技人才隊伍,目前擁有近1500項專利,在鏡頭、馬達等手機核心器件研發生產領域實現國內領跑、全球領先,進入全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列。
公司副總裁陳軍說,中藍的快速發展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片營商沃土——2011年組建時,中藍的科研團隊在出租屋里搞產品研發,進駐高新區之初,只有5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在中藍發展進程的幾個關鍵節點,高新區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扶持:隨著產品研發不斷取得成果,市場對中藍的認可度也不斷提升。為了滿足企業的研發生產需求,高新區出面與相鄰的其他企業協商搬遷,并于2015年完成了總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電子產業園建設工作,為中藍騰讓出充足的發展空間;在企業面臨產品研發投入的困擾時,高新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給中藍“解渴”;中藍著手打造產品研發中心,高新區主動幫助企業對接科研院校,搭建產學研平臺;今年7月,中藍正式啟動光學電子產業基地的進駐工作,從而實現了產能、營收、就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空間和環境的“五大提升”,進入發展新階段。而占地20萬平方米的光學電子產業基地,就是由高新區出資建設,從廠區、辦公區到無塵車間,都是按照企業實際需求量身打造,中藍以租用的方式進駐,節省了時間和資金成本,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發生產……
中藍由小及大、由慢到快、由簡至精的發展,高新區全程“助跑”。陳軍說,在發展這條道路上,最初是高新區扶著中藍走,如今是園區和企業牽著手一起走。中藍的壯大,奠定了高新區的光學電子產業優勢地位,聯合招商取得可喜成果。今年截至目前,高新區光學電子產業鏈已吸引4家企業進駐、5家企業已形成進駐意向、6家企業正在洽談協商——園區與企業唇齒相依,發展本就是相互成全!
9月14日,市委書記王炳森在高新區調研時指出:充分發揮盤錦在新材料、精細化工、光學電子等領域的產業底蘊和科技優勢,進一步做深做精特色產業鏈。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不斷提高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科技創新成果本地產業化率、科技型企業增長率。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推動數字盤錦、智造強市建設取得突破。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當好項目管家和“店小二”,堅定不移、滿腔熱忱地為企業服好務,做好項目規劃、環評、驗收等要素保障,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全力以赴推動項目建設,力爭早日投產達效。
市領導的要求和囑托,正是高新區多年來積極踐行、全力落實的“園區擔當”。高新區始終致力于打造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和服務,讓每一個落地達產的項目、每一家選擇進駐的企業受益,充分激發企業的發展潛能。
2004年,遼寧科宇機械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進駐高新區,這是一家以煤機用液壓油缸、液壓支架立柱及千斤頂、各種液壓潤滑管路附件等產品生產制造為主營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今的生產制造規模達到了同行業東北地區最大、全國排名前五。談及企業發展,總經理段會春句句不離高新區,有一件事令他至今感恩:由于原有的產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科宇機械向高新區管委會提出了征地12畝、增建5000平方米生產車間的計劃。高新區從征地、審批到建設、投產,為企業提供了全程服務,積極協調解決了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并派出了“項目管家”深入企業,加快施工進度,實現了科宇產能提升項目的當年審批、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幫助企業突破了“產能瓶頸”。項目投產后,企業產能翻了一倍,年產值也從原來的1.5億元提升至現在的3億元。
竭盡所能、無微不至的“園區擔當”,成為眾多項目和企業選擇扎根高新區的首要因素。這其中,就包括了遼寧百思特達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的氮化鎵半導體芯片項目。該項目填補了東北區域的產業空白,對“中國制造2025”及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和微電子等相關技術的提升更具有戰略推動意義。項目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125畝,目前已建成,即將投產。投產后,可為企業增加10條氮化鎵外延生產線,實現年產10萬片氮化鎵外延片和10億顆氮化鎵芯片的產能提升。在項目規劃、建設期間,高新區密切關注,隨時隨地為企業解決審批等環節的需求,提供安全指導和監管服務,確保項目施工平穩進行,保障了項目的優質建設和順利完工。因此,公司董事長刑艷認為,把氮化鎵半導體芯片項目放在高新區,是得意之選。
項目得到了平穩推進,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高新區便有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目前,高新區已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9家、雛鷹企業28家、瞪羚企業8家,省級以上研發平臺45家,新材料企業科安隆納入全省園區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庫;招引、培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2人,優秀創新創業團隊52個,其中4名人才、1個團隊入選“興遼英才”計劃;園區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建碳中和研究院的多項雙碳項目已獲試驗成功;形成了7家省級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和16家省級科中小提升類聯盟,天意石油裝備、中藍電子等企業先后承擔了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
又是金秋,今秋更醉人!
以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和服務為基礎,高新區與企業相輔相成,一心同行,合力繪出美好的發展藍圖,為盤錦建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先行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