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三農”基本盤
——大洼區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今年,大洼區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區工作重中之重,圍繞扛起糧食安全責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重點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守好“三農”基本盤。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堅決守住95.1478萬畝的耕地保護紅線和85.596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突出抓好今年8.9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任務,千方百計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87.17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57萬噸以上;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充分利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所、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種業科研單位技術優勢和全區1.4萬畝制種面積優勢,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聯合攻關體系,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成果。抓好5萬畝優質水稻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加大優質稻米品種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全區水稻良種化水平;充分調動、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要及時足額精準發放各項惠農政策補貼資金,推進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分散生產風險,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積極推廣稻蟹綜合立體化規模種養,發展糧食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節本增效。切實保障各級支持產糧大縣建設政策、資金、項目落實落地見效,充分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抓好節約減損。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產儲運加消”齊發力,推動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糧食觀,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推進生豬生產平穩有序發展,大力發展畜牧業、現代漁業、設施農業,提升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是一項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務。截至目前,全區仍有農村戶籍低收入人口1249戶,2262人,部分脫貧群眾因病、因學、因災返貧等風險仍然存在。今年是五年過渡期的第三個年頭,全區上下要持續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繼續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完善和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緊盯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困難農戶兩類對象,堅持實事求是,發現一戶,納入監測一戶,確保返貧致貧風險有人管、管到位。要迅速帶動困難群體增收致富,通過產業發展穩定脫貧群眾增收。
推動全區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大洼區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千鶴綠色種植聯合體”模式等走在全國前列,創建省級美麗示范村、美麗宜居村93個,也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良好基礎、優勢和條件。
今年,大洼區把做強產業作為推動全區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抓手。要做強農產品加工。引導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事企業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扶持鼓勵全區4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價值,帶動更多農戶,擴大品牌影響力;要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持續做好平安、清水農業產業強鎮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產業,促進農村三次產業深度融合;要做優鄉村特色產品。加快培育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突出抓好盤錦大米、盤錦河蟹,打造競爭優勢明顯、消費者認可度高的特色產業、特色品牌;要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優勢,推動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產業,加快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和縣域經濟;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大洼域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擁有農業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人員786人,有5家建有專門研發機構,5家獲得過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或榮譽。要切實抓住這一有利條件,進一步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抓好科創研發中心建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突出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創新的“領頭雁”“主力軍”和專業平臺。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大洼區宜居鄉村建設動手早、起步快,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讓農村真正成為幸福生活的家園。要堅持規劃先行。高質量完成全區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堅決杜絕盲目開發、隨意建設等行為,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留住鄉風鄉韻鄉愁。要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切實解決好農村改廁、小污處理設施、燃氣壁掛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持續鞏固整治成果。要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檔升級步伐。要持續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農村教育資源、醫療衛生、養老服務供給,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振興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