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勢而上謀發展 攻堅克難開新局——盤錦高新區“六大發展定位”系列解讀(三)
園區工作人員為辦事企業服務。
中藍電子鏡頭生產車間。
盤錦科技孵化器。
盤錦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 虞偉攝
李子淇 本報記者 常亮
盤錦高新區黨工委會議提出“六大發展定位”——國際先進的光學電子前沿陣地;國際知名的能源裝備制造重鎮;全國重要的特色石化產品生產基地;北方最具潛力的北斗通航應用新地標;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
“六大發展定位”是盤錦高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作出的重要部署和實際行動。園區上下將以此為契機,凝聚共識、激發力量,錨定創建國家高新區目標不放松,以奮斗姿態、拼搏狀態打贏攻堅之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盤錦篇章。
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
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確立“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發展定位,是盤錦高新區加快構建開放創新體系的重要引領,是全面提升園區開放創新水平的主要抓手,是加速創建國家高新區的根本保障。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的重要基礎——
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新形勢,盤錦高新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要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爭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通過創新國資國企運營、項目招引服務、研發平臺共建、高端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體系,增強高新區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盤錦高新區牢牢把握改革創新的正確方向,聚焦制約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困境和問題,系統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重點領域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對外開放的制度機制,推出一批具有集成性、突破性的改革舉措,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動形成更多創新性改革成果,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
精簡高效的管理方式,堅守主業的運營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園區能級水平,夯實了園區發展根基,為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是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的重要引擎——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園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強化政策引導,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創新主體培育力度,科技創新水平實現“量”“質”雙向提升。中藍電子、北方瀝青、天意石油裝備等一批重點企業,全力推動技術攻關,打破國際壟斷。中錄油氣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合作研發的“基于工業物聯網的智慧錄井平臺”項目、瑞邦石油與華為公司合作的“基于5G物聯網的分布式智能采油系統”項目、新科石油“全自動智能油管清洗成套裝備”項目等一批重點科研攻關項目正在全力攻堅。
園區具有位于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和“兩區”協同發展的機制優勢,充分發揮大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大化所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載體作用,不斷優化服務、完善制度,加強人才引育和培養,人才總量達1.38萬人,獲批遼寧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科技強則產業興。園區堅持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持續點燃科技創新“引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提供不竭動力。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是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的重要支撐——
園區聚焦頭部企業和核心項目,圍繞俄白蒙、中亞、中東、日韓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高端裝備制造、光學電子、石化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成立“1+8”項目招商專班。高新區主要領導多次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引育配套關聯項目,提高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其中,光學電子供應鏈產業園區23家上游供應商企業簽約入駐,遼河石化北瀝技改升級項目、北斗通航產業園智能制造項目等多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
高新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區域協同發展,拓展國內外市場,在人才、科技、產業等方面開展合作。依托盤錦港交通區位優勢,積極與東北亞國家開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經貿交流合作,特色石化產品、高端能源裝備、光學電子產品等高質量、高技術、高水平產品遠銷海內外。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程集團公司等國際企業在油氣勘探開發、能源貿易等領域的合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園區將圍繞主導產業、龍頭企業,瞄準“世界500強”、全球行業頭部企業,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委托招商、科技招商、資本招商、駐點招商,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高質量發展。
站位更高、視野更寬、力度更大,盤錦高新區將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水平,突出對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集聚的支撐作用,打造“區域最具活力的開放創新新高地”。
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
融合實現進步,典范引領突破。
盤錦高新區聚焦“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緊緊圍繞與興隆臺區協同發展工作要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差異競爭、錯位發展,確立了“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的發展定位,以高質量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推動“兩區”融合發展取得更大突破。
“六區”即建設營商環境最優區、建設現代服務業先導區、建設現代化文化教育強區、建設工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區、建設創新創造活力區、建設宜居宜業幸福區。“六地”即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承載地、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攻關地、建設高端先進制造業集聚地、建設精品農產品集散地、建設高品質文體旅融合休閑地、建設近悅遠來開放地。
從優化營商環境角度,明確“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發展定位——
打造“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將助力營商環境更優。園區將秉持“四全四即四零”審批服務理念,突出個性化服務,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升服務效能。探索打造綜合金融服務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全鏈條金融服務,著力提升成本競爭力,讓企業群眾辦事更便捷、更迅速、更舒心。
從夯實產業基礎角度,明確“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發展定位——
園區發展至今,高端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特色化工新材料產業、以光學電子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產業“一高兩新”產業基礎雄厚。集聚工業企業414家、服務業企業1487家,規劃面積47.78平方公里,現已形成“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石油化工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三新產業園”等“一區多園”發展格局,產業基礎雄厚。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小型微型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綠色園區”,連續兩年在省級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中獲得第一名。
當下,園區營商環境日益優化。園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下放權限87項,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和電子印章、電子證照覆蓋率達到100%。建立與興隆臺區融合審批機制,“一站式”服務不斷完善,并聯審批、預審服務,以及“容缺審批+企業承諾”等制度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開展項目管家“四個標準化”服務,榮獲“清風遼寧政務窗口”稱號。
打造“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將助推產業發展向好向上向強。園區將以打造全產業鏈發展為抓手,圍繞能源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光學電子等主導產業和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及北斗通航等新興產業,高位謀劃、專班推進,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統籌起來,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未來產業謀篇布局貫通起來,形成產業特色鮮明、集群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從激發創新活力角度,明確“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發展定位——
創新驅動發展。園區聚焦高質量發展需求,不斷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多鏈融合發展,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力量,不斷提升技術攻關能力。北瀝、天意石油、中藍電子等一批企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一些關鍵技術、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牢牢掌握住發展主動權。
創新方能致遠。園區將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構建“概念+小試+中試+產業化”全過程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比率,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助推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完善園區功能角度,明確“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發展定位——
園區是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產業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備,地理位置優越,正在將“創新型產城融合新區域”的發展愿景變成幸福實景。
園區圍繞雙創基地、商貿園區、工人文化宮、水系景觀等資源稟賦,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功能完備、布局有序、協同配套的產城一體幸福區。在金融服務體系上,致力打造金融服務中心,創新園區投融資體制機制,積極對接金融機構,拓展企業融資貸款渠道,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園區建設。在文旅項目建設上,圍繞園區特色產業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建設工業文化載體和符號,探索生產文化參觀旅游項目,實現文化與產業的有機融合。
打造“盤錦‘六區六地’融合發展新典范”,園區將蝶變為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稱心、辦事更順心、投資更安心的開放地、幸福區,展現出更為強大的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