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資源局夯實建設先行區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市自然資源局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戰略發展目標,鞏固樹立“以干成事論英雄、以解決實際問題論能力、以高質量發展項目和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論業績”的鮮明導向,圍繞“帶頭抓落實、善于抓落實、層層抓落實”專項行動工作要求,履職盡責,積極穩妥推進自然資源工作。
提高站位謀劃,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市自然資源局落實“一帶雙創”“一軸五城”城市發展要求,明確“陸海協同、軸帶支撐、五城互動、全域一體”的網絡化組團化空間發展思路,科學劃定“三條紅線”,扎實開展21個專題研究,著力打造“一軸一帶兩翼五城多點”“東西南北中”五大功能分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搶抓重大機遇,高站位組織編制遼河兩岸“一帶雙創”專項規劃,加快構建“遼河生態帶+科創、文創(康養)”創新新格局。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生態價值轉換和土地價值轉換,編制完成西部三鎮街區域空間發展規劃,明確“一個優先,一個中心,兩個轉換,三個統籌”的振興發展和空間發展思路,為解決盤錦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指引。
推進生態建設,積極主動開展生態整治修復。市自然資源局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獲批“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排名全國第一,總投資10.5億元,爭取國家支持資金4.2億元。2021年度優先實施的4項子工程中,已全面啟動,并進場施工。結合“三調”成果,編制完成我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工作方案,形成13個方面的專題研究初稿。
強化改革創新,健全完善自然資源政策體系。市自然資源局推動完善規劃管理制度體系,提升規劃項目審查效率,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項目管理的相關意見。進一步完善省級以上園區探索建立工業項目“標準地”供應模式,形成相關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做好服務項目落地的“店小二”。全力重構規制土地儲備制度,建立健全統一管理、運行規范、權益落實的土地儲備和供應制度,統籌城市土地要素有序供給,編制相關文件。進一步強化全市園區要素保障和資源集約利用,加快推進高新高端產業、科創機構再集聚,提高產業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出臺相關文件。
提升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市自然資源局完善出臺應急預案,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展現防災減災救災新作為,9月19日夜間至20日夜間風暴潮紅色預警期間,行動迅速有序、突出重點、措施果斷,做到首次應對,首戰即贏,獲得了部省專家組、省政府及省自然資源廳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向全省推廣工作經驗。
強化服務民生,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市自然資源局全面壓縮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社會投資非經營性建筑等八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最長由87個工作日壓縮至60個工作日,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和建設工程許可兩個階段審批時限壓縮至34個工作日以內。持續推進不動產登記改革創新,建立完善不動產登記金融聯辦系統,將抵押登記向銀行窗口延伸,進一步提升各系統平臺存量數據的效率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擴大不動產登記窗口向房產開發企業開設便民服務試點范圍,推動不動產登記事項實現簡易辦、就近辦、快捷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