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中試是科研的延續,是產品生產的開始,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必經途徑。依據國外發達國家經驗,“從科研到中試再到產出”三個階段投入比例應為1:10:100,而我國僅有1:0.7:100。直接結果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10%,與發達國家30%-4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有著相當差距。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認真回顧總結國內外中試發展經驗,結合地方產業深入研究謀劃方向,不斷優化基地建設方案,重點解決中試項目投資、技術、時間成本,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降低中試投資成本
化學(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在實驗室試驗成功后、大規模量產前,為驗證工藝的可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探索解決工業化規模生產關鍵技術而進行中試實驗。中試實驗過程工藝路線、反應條件、設施設備種類等均與產業化生產過程一致,僅僅是在規模、產量上有所不同,故對中試實驗場所、配套設施等要求均與產業化生產一致。若實施一個中試項目按產業化項目進行配套,則極大增加資金投入成本。
中試基地采用“政府主投+公司主管”的建設運營模式。基礎建設由雙臺子區政府投資,遼寧精細化工產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中試基地能力建設及運營管理。基地規劃面積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總投資7.6億元。建成后,將擁有甲類中試車間23棟,甲類倉庫6棟,危廢倉庫2個,分析化驗樓2棟,抗爆控制室2個,動力車間2個,以及配套消防水池、消防水站、事故應急池等完備配套設施,為中試項目提供必備基礎條件。同時,由于中試裝置多為定制,為解決高校和企業中試實驗室這一問題,中試基地通過模塊化建設,將公共設施共建共享,將相同設備循環利用,增加資源通用量,有效降低中試項目投資成本。
積極拓展基地功能 降低中試技術成本
中試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工藝的可行性、穩定性并非完美,還需要通過觀察中試過程數據、檢測中試產品數據,對項目工藝過程進行進一步優化升級,此過程中分析檢測、過程優化給項目增加技術成本。
中試基地圍繞精細化工產業鏈和創新鏈,緊盯高校院所小試成果及企業技術需求等精細化工技術源,聚焦中試環節,突出中試基地中試能力建設,配套檢驗檢測、試驗裝備,集聚人才團隊、技術服務等核心要素,服務中試項目;成立專家委員會,接受入駐中試基地項目委托開展的行業技術咨詢、中試項目研發、中試技術指導等服務,協助研究中試產業重大共性技術問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技術難點問題,降低中試項目技術成本。
持續優化審批程序 降低中試時間成本
化工類中試項目在環保、安全上均按生產項目管理,造成審批程序多、周期長等問題。精細化工中試基地規劃建立后,從優化審批程序上持續進行探索,建立分類審批渠道,提高審批效率。
通過中試基地專家委員會,對中試項目在產業方向、技術發展前景及先進性、產業匹配性、投資可行性、安全環保性等方面進行準入階段論證,減少項目立項時間;通過與環保手續審批單位協調,擬通過中試基地辦理大環評,中試基地項目在大環評范圍內備案制度,降低中試項目環評辦理時間。 探索“一試一策”發展模式,以中試項目需求為導向,針對不同產業和技術量身定制不同的中試政策,減少中試技術成果到產業化生產的時間。未來,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將繼續充分整合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力爭建成“立足盤錦、面向遼寧、輻射東北、服務全國”的公共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加快解決精細化工領域中試過程繁瑣效率低、成本高、轉化慢、配套服務不完善等難點問題,克服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現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