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上下風雨同舟 萬眾一心防汛抗洪救災
——我市黨員群眾聞“汛”而動迎難而上
筑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紅色堤壩”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7月26日9時30分,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派出4個督查組進行監督檢查。連日來,我市出現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強降雨期間,我市黨員干部、黨員志愿者以及廣大群眾協調聯動,聞“汛”而動、迎難而上,沖鋒在前、勇挑重擔,持續做好強降雨防御應對工作,在防汛救災一線,筑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紅色堤壩”。
市水利部門全力開啟于崗子、谷家排水泵站,降低螃蟹溝、一統河水位;持續加大遼河閘、紅旗水庫閘下泄流量,確保河道來水順利下泄。協調省防指調運14臺大型排澇泵車,部署在于崗子站、清水河、趙圈河及盤山縣,加快城區和農田積水排出速度。
市住建部門在強降雨來臨前,清空城區主排澇通道。啟動102座城市泵站全力搶排積水,對5座城市下穿式立交橋安排專人值守,打開雨水井箅子1420個,安插警示旗,加密道路巡查值守。為了應對興隆臺區城區內澇,打通螃蟹溝至清水河排水通道,調配應急水泵,加快城區排水。
市交通運輸系統累計出動人員785人次、車輛244臺次,對轄區內高速、國省干線、農村公路加密巡查。市交通運輸局集結了防汛應急隊伍3支,110人,車60臺。調度了50臺客運、100臺貨運、50臺“小金剛”應急車輛待命。各縣區交通運輸局集結了應急隊伍4支,125人,32臺車。全市公路、水運在建項目全部停工??瓦\停運65條線路,101臺車。
市教育部門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停課,景區全部關停,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出行。
電力部門加強檢修檢查,確保供電安全。
市公安機關共出動警力2027人次、車輛506臺次,開展街面巡邏222次,救助受困群眾及車輛1594次。
農業農村部門、水利部門協調配合,開啟農村排水泵站,全力排出農田積水。
盤山縣
連續的強降水,導致農田及設施農業園區內澇積水。面對汛情,盤山縣委、縣政府認真研判,周密部署,各鎮街、各部門迅速行動,全力做好農田排澇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8日上午,記者來到吳家鎮郭家排灌站,兩臺大功率水泵正全力運轉,發出低沉而有力的“嗡嗡”聲。泵房外,伴隨著機器的轟鳴,匯聚在郭家排水總干內的農田積水急速涌動起來,被源源不斷地排放到六零河河道中。郭家排灌站是吳家鎮境內一處重點排灌泵站,擔負著周邊村屯近1萬畝農田的排澇除險任務。接到上級部門強降雨預警信息后,吳家鎮迅速進入實戰狀態,提早動手清排溝渠,做到干溝等雨?!肮艺臼菑?5號中午開始開車排水的,目前已經連續作業50小時了,排水量達到4立方/秒。站內的5名工作人員全員在崗,24小時盯靠、歇人不歇設備,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排澇任務?!眳羌益偹菊鹃L李再舉告訴記者。
此次強降雨過程導致域內吳家村、榆樹村等多處農田內澇積水。吳家鎮在25日中午全部啟動域內郭家、雙橋、孫家、友誼四處排灌站,同步開始農田排澇作業。同時,出動40人、動用挖掘機3臺,疏通村屯邊溝、暗排2000米,及時清除阻水垃圾。并在團結村、榆樹村等地勢低洼、內澇積水嚴重的地段架設臨時水泵8臺,強排內澇積水,加大水流下泄速度。
針對雨情水情,羊圈子鎮持續啟用三家子、東升、北井、馬丈房四處排水站,采取開車抽水、開挖排水溝、疏通河道等綜合措施,全力做好各項除澇減災工作。目前,羊圈子鎮共設置23個臨時排澇點,封堵危險路口,共出動鉤機、運輸車輛30臺。鎮村干部24小時在崗,每天兩次對鎮域內大羊河、鴨子河、錦盤河河堤進行巡堤查險,清理堤壩雜草,加快排水速度。
雙臺子區
雙臺子區立足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全面進入應急狀態,提升防汛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各項防汛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安全度汛。
公安分局各派出所針對轄區內河道、庫壩缺少警示標識和安全防護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加大隱患排查力度。圍繞防災、搶險、救援、轉移、疏散、避險等各項工作開展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有力有序有效應對災害天氣及防汛能力。及時補充搶險救援鍬、繩、應急燈等常用的救援物資和器材。
應急局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定點定向預測和短臨預報工作,實現全區監測預警預報信息共享。組建各行業訓練有素、裝備齊全、反應迅速的應急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有力防控風險隱患,建立危險區域群眾網格化對接管理機制,組織專門力量,對轄區內的河流、公路、橋梁、涵洞、地下空間、?;髽I等重點部位拉網式排查,加強監測監控、日常巡查,切實消除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城建中心組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前往易澇路段,清理檢查個別因樹枝、樹葉、淤泥等雜物造成井蓋堵塞的積水路段,及時揭蓋助流,清淘雜物,啟用臨時潛水泵輔助,確保積水迅速排出,并對打開的井蓋、井箅子設立安全標識,確保車輛、行人安全。
文旅局制定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情況下各景區及時作出應急處置。加強隱患排查,確保景區設施完好度。督導文旅企業備足防汛應急救生衣、救生圈、照明燈等物資。同時在景區重點部位設置警示標識,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農業農村局深入各涉農街鎮、村,查看農田排澇和設施農業受災情況,引導農戶加大對排水溝的日常清理與維護力度,確保整個排水系統暢通無阻,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興隆臺區
興隆臺區上下充分認清做好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對于盤錦的特殊重要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落實落細各項措施。
興隆臺區防指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雨情水情,早會商、早研判、早部署,進一步完善指揮體系和高效響應機制,推動防汛戰內澇各項工作有效開展。區級領導嚴格落實三級包保責任制,積極迅速下沉到包保區域,對防汛戰內澇工作開展一線指揮調度。相關部門和街道認真梳理防洪風險并及時清除行洪隱患,落實好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進一步完善轉移避險預案,加強堤壩和易澇點的巡查,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區相關部門突出抓好排水設施設備維護工作,備足備齊各類應急物資,相關預備力量保持應戰狀態。
興隆臺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839名村(社區)“兩委”成員及駐社區第一書記按照“全領域、全覆蓋、零死角”要求,對低洼地帶、危舊房、易澇點等薄弱部位和關鍵環節的汛情、災情開展全面排查、專項研判、細化預案。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群、入戶走訪等多種渠道開展宣傳,實時向群眾發送天氣預警信息,廣泛宣傳應急避險知識,增強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做到早預警、早防范。同時,社區工作者、民兵救援隊及黨員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對獨居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開展“上門問需”,累計幫扶群眾269戶,提供送餐、送藥等服務342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轉移涉險群眾165名,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大洼區
連日來,受低渦切變和副熱帶高壓外圍及臺風外圍水汽疊加共同影響,7月24日0時至7月28日14時,大洼區全區平均降水量223.8毫米。最大降水量372.7毫米,出現在唐家鎮。雨情就是命令,大洼區各部門聞“汛”而動,冒“雨”而行,多措并舉全力打好這場應對強降雨的硬仗,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度汛安全。
自降雨以來,大洼區多次召開防汛專題會議,對防汛工作科學安排部署。組織應急、水利、住建、氣象等部門滾動會商研判,實時調度全區強降雨應對工作,及時指揮處置突發情況;積極籌備各類防汛物資,并安排專人負責物資的管理和維護,確保物資在關鍵時刻能夠及時調用;各部門相關領導在本單位指揮調度,確保政令暢通,處置高效。
區交通運輸局、區住建局、區人民醫院分別啟動三地一低一橋應急預案。區交通運輸局共計巡查公路1431公里,橋梁407座,出動巡查人員600余人次,巡查車輛120余輛。區住建局對區域內低洼易內澇地點進行排查,對7座市政橋梁進行排查,確保第一時間搶排積水,落實防控責任和措施。
大洼區防指辦還成立供水、供氣、供電搶險保障隊伍,加強與供水、供氣、供電企業的溝通協調,建立應急聯動機制,以確保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能夠迅速響應,及時修復供水、供氣、供電設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截至7月28日14時,主城區部分路段積水,個別小區園區內路面積水,暫無需人員轉移。大洼區新興鎮、唐家鎮、清水鎮等7個鎮街防洪避險轉移人員共1541人。區水利部門和沿河各鎮共啟動排灌站9處共42臺機組強排、擋潮閘8處,7月24日至28日排水量為5520萬立方米。
遼濱經開區
連日來,遼濱經開區積極應對強降雨,壓實防汛排澇工作責任,加強會商聯防和應急聯動,全面落實落細各項措施,堅決守牢安全底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組織各相關部門加強會商研判,加密研判頻次,通過各類媒體平臺發布預警信息,提醒各行業領域和廣大市民做好防范應對。督促應急、建設、公安、交通、鑫誠、農發等重點行業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部署各行業領域內的防范應對工作,特別是針對?;菲髽I、施工駐地、農田、電力、高空作業、交通運輸、涉水景區等重點領域和場所加強提醒和巡查,重點強化對危化企業生產區排水系統、防雷防靜電及防汛、通風、排雨設施的檢查,特別是遇水反應的危險化學品罐區、庫房防汛安全,嚴防危險化學品意外流失或外泄。
通過運用5G智慧管控平臺強化應急“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利用海洋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分析研判海上及沿岸重點目標的災害影響,確保各類風險可控、度汛安全;強化重要基礎設施、地下空間等要設置擋水設施儲備,清疏修復排水管網、排洪河道等通道,確保行泄暢通。各單位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掌握重要工作動態,確保信息報送工作快速、全面、準確、規范。強化重點區域預置搶險力量和物資儲備,加強交通物流保通保暢和前置部署工作;同時完善應急搶險救援力量分級分類調用和跨單位聯合調用機制,確保一旦發生災情、險情,第一時間救援保障到位。
經開區現儲備各類救援物資11類,89種,救援隊伍每天備勤145余人,以臨戰狀態,時刻繃緊防范之弦,堅守防汛減災第一線,全力保證經開區汛期安全形勢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