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開征求《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我局對照《遼寧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規劃》《盤錦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起草了《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如有意見或建議請于7月7日前反饋至市發改委。
聯系電話:0427-2288369
電子郵箱:pjfgwtz@163.com
附件:《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征求意見稿)》
截至7月7日,共收到社會各界反饋意見0條,擬采納0條。
盤錦市發改委
2022年6月7日
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對照《遼寧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規劃》《盤錦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制定本規劃。
產業規模不斷擴張。“十三五”期間,全市糧食倉儲、物流、貿易、加工企業由150家增長到200余家,糧食標準倉容由100萬噸增長到300萬噸,糧食港口吞吐能力由400萬噸增長到1100萬噸,糧食加工能力由300萬噸增長到870萬噸,糧食加工產業產值由50億元增長到185億元,糧食產業實現較快發展。依托全市優質稻谷資源和區位優勢,吸引了中儲糧、益海嘉里、匯福糧油、北大荒等國內外知名糧食企業在盤錦落戶投產,糧食產業集聚初具規模。
產業鏈條進一步細化。近年來,我市致力于發揮糧食企業規模優勢,不斷加大糧食深加工產業發展力度,逐步提高糧油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已初步形成倉儲物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四個產業層級。糧食倉儲物流產業,依托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承接“北糧南運”及進口糧食轉運任務,港區糧食年中轉量達到700萬噸。糧食初加工產業,依托全市150余家稻米、大豆、玉米加工企業,糧食年加工量超過400萬噸。糧食精深加工產業,依托益海嘉里、恒際生物、和田食品等企業,加速與江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院校合作研發及成果轉化進程,以稻殼、碎米、米糠等副產物為原料,生產稻米油、谷維素、天然阿魏酸等高附加值產品。綜合利用產業,依托鑫海源,以固廢油料、皂腳為原料生產抗磨劑等產品,實現了腳料的循環利用,糧食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
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市實施億元以上重點糧食產業項目21個,累計完成投資87.9億元。中儲糧糧食倉儲物流、匯福糧油飼料蛋白、鑫海源植物油副產物綜合利用、北大荒糧食倉儲物流基地、盤錦港糧食農資物流產業園、益海嘉里金龍魚系列產品深加工、豐海水稻天然硅資源綜合利用等17個重點糧食產業項目陸續建成投產,中儲糧油脂直屬庫糧食倉儲物流、中儲糧遼東灣直屬庫建倉二期、神州沃良三產融合示范園、盤錦臨港經濟區糧食倉儲標準廠房4個項目加快推進,以及恒際生物阿魏酸、和田食品大米蛋白肽等精深加工項目順利實施,為糧食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盤錦港已建成2個7萬噸級以上糧食專用泊位,成功獲批國家水運散貨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是全國沿海線路11個重點糧食物流節點和糧食物流環渤海進出口港口節點,至云貴川、東南沿海兩條糧食專用大通道順利開通運行。隨著金帛灣站、沈鐵物流基地以及中儲糧標準化鐵路專用線投入使用,公鐵水年轉運接發能力達到2000萬噸,糧食集疏運體系逐步健全。
稻米實現穩產優質。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稻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水稻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5%,成為全國首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市。組建盤錦大米產業聯盟,構建“產業聯盟+基地+農戶+訂單”的農業現代經營模式,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引進種植越光等一批優質品種,“訂單種植”43.5萬畝,糧食優質品率不斷提高。推廣應用電子檢溫、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空調調節“四位一體”的生態低溫冷鏈儲藏技術,實現了糧食全年低溫生態儲藏,有效保證糧食品質。糧食價格監測、穩價保供等應急體系日趨完善,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實施化肥農藥負增長專項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5%和10%,我市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大米品牌效應凸顯。實施品牌引領戰略,以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為平臺,加強盤錦大米品牌宣傳推介,盤錦大米在全國各大展會上成績斐然,“粳冠”盤錦大米榮獲第22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金質產品獎,“一目惚”盤錦大米食味值榮獲第2屆全國糧食交易大會《中國好糧油·大米》粳米榜首,鼎翔米業等大米企業連續獲得17屆、18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示交易會金獎,粳冠玉粳香盤錦大米、粳冠優質有機盤錦大米、盤糧鹽粳927大米等被認定為“中國好糧油”產品。盤錦大米入選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納入首批中歐“100+100”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品牌價值達到529億元,位居遼寧省第一、全國第二。
“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國際形勢看,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糧食供應秩序面臨嚴峻挑戰,糧食可獲得性持續降低,貿易均衡格局被打破,全球糧食不安全預期顯著增加。從國內情況看,糧食生產和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供過于求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個性化、多元化、綠色化、功能化消費持續增長,也對我國糧食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總體來看,未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破解糧食產業發展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會面臨更大壓力和挑戰。
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同樣也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從國家層面來看,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將極大帶動中儲糧及省、市各級糧食儲備機構加大糧食儲備和加工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升區域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供應能力,對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從區域層面來看,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將加快凸顯盤錦港“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的關鍵節點作用,有利于推進黑、吉、遼及蒙東地區糧食物料和產業互動,為促進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乃至東北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從自身層面來看,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有利于充分發揮盤錦作為東北地區水稻主產區的區位、資源等優勢,加速糧食倉儲物流及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集聚,提高糧食產品供給質量和流通效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糧食產品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立足于盤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以保障糧食安全為根本,以暢通糧食流通貿易和壯大精深加工產業為核心,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產業發展賦能,協同推動貿易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著力提升我市糧食產業綜合素質、質量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打造“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重要樞紐,構建具有盤錦特色的高質量糧食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建設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區域性保障城市。
以強化產業基礎、集聚產業勢能、提升產業能級為目標,分階段打造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大糧食、大流通、大貿易、大食物、大健康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強化產業基礎。到2022年末,服務糧食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拓寬型深水航道工程驗收投用,盤錦港“北糧南運”及進口糧食轉運配套體系日趨完善,糧食裝卸作業效率大幅提升,港區糧食中轉量達到1000萬噸,全市糧食加工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
集聚產業勢能。到2025年,阜盤鐵路建成通車,盤錦港“北糧南運”重要樞紐地位有效確立、全國進口糧食轉運樞紐初步成型,糧食精深加工產業穩步發展,貿易量和加工量顯著提升,產品研發轉化能力處于全省領先水平,港區糧食中轉量達到1500萬噸,全市糧食加工產業產值達到600億元,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漸具規模。
提升產業能級。到2035年,盤錦港成為全國進口糧食轉運重要港口,糧食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糧食加工產業產值突破千億級,盤錦成為全國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
堅持現代化、規模化,不斷提升糧食中轉、倉儲、流通能級,打造糧食倉儲物流集散中心;堅持標準化、規范化,逐步提高港口通航和陸路轉運能力,建設“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重要樞紐;堅持集約化、集群化,做細稻米加工產業鏈,做優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產業鏈,做實玉米加工產業鏈,做新衍生生物醫藥產業鏈,建設糧食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形成“一中心、一樞紐、四鏈條”的集散和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格局。
“十三五”期間,盤錦港區已建成8個5萬噸級以上的糧食船舶作業泊位,其中7萬噸級糧食專用泊位2個。開通15條班輪航線、23條外貿線路及“盤蒙歐”“盤滿歐”集裝箱班列,沈金鐵路(沈陽—金帛灣)、溝海鐵路(溝幫子—海城)及京哈高速、丹錫高速、阜盤高速、疏港高速公路的建設,構成了盤錦港對外運輸主通道。全市糧食倉儲、物流、貿易企業達到50余家,目前已集聚中儲糧、益海嘉里、北大荒、中國物流等國內外知名糧食企業在盤錦落戶投產,正在持續推進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建設,糧食倉儲物流貿易集聚初具規模。2020年港區糧食物流企業實現中轉量700萬噸,主營業務收入35億元。
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物流產業園區;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盤錦臨港現代物流基地;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
到2022年末,港區糧食中轉量達到1000萬噸;到2025年,港區糧食中轉量達到1500萬噸,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漸具規模;到2035年,盤錦港成為全國進口糧食轉運重要港口,糧食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成為全國糧食儲備集散中心。
依托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物流產業園區、盤錦臨港現代物流基地,以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為龍頭,加快推進中儲糧糧食倉儲物流等項目建設,推動中儲糧糧食倉儲物流二期、北大荒鐵路物流、京糧盤錦港糧食物流產業園、糧食專用泊位等項目開工,提升糧食倉儲能力和中轉水平。依托盤錦港及盤錦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和完善設施功能,重點發展糧食貿易產業,打造區域性進口糧食轉運中心。
以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臨港經濟區為輔,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建設大宗糧食交易平臺和期貨實物交割地,重點發展大宗糧食倉儲、物流和貿易,打造糧食儲備、集散的主要承載地;臨港經濟區建設盤錦港外大型國有糧食倉儲庫,承接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進口糧食儲備外溢。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呈穩步上升趨勢。到2020年,東北地區糧食總產量達16445.07萬噸,較2016年增長16%,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4.56%,東北大糧倉地位不可動搖。隨著全國糧食銷售區向沿海地區集中,鐵水聯運比例不斷增加,運輸方式呈現多樣性、復合式的發展。“十三五”以來,盤錦港成為全國糧食主要裝船港,獲批國家水運散貨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北糧南運”糧食下水量迅速增加,由不足50萬噸/年增至260萬噸/年,標準倉容由100萬噸增至300萬噸。特別是金帛灣鐵路場站、沈鐵盤錦港綜合物流基地以及中儲糧物流基地等5條鐵路專用線建成使用,以及陸續開通的至京唐、寧波、日照等多條集裝箱航線,有效帶動“東北—盤錦港—東南沿海”“東北—盤錦港—云貴川”海鐵聯運發展。
(二)發展載體及平臺
盤錦港;沈金鐵路;溝海鐵路;京哈高速;丹錫高速;阜盤高速;疏港高速。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末,盤錦港區糧食下水量達到300萬噸,航線數量達到15條;到2025年,盤錦港區糧食下水量達到500萬噸,航線數量達到30條以上,干線運輸、區域分撥、物流信息、多式聯運、物流服務、“北糧南運”的收儲、分撥、運輸、中轉和深加工業務等功能水平明顯提高,阜盤鐵路建成通車,“北糧南運”糧食物流大通道重要樞紐基本建成;到2035年,盤錦港成為東北地區“北糧南運”最具影響力港口,糧食下水總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四)發展重點
依托盤錦交通區位優勢,推進“哈爾濱—長春—沈陽—盤錦—南運”糧源通道建設;推進“盤錦—京津冀地區”“盤錦—山東—中部地區”“盤錦—長三角地區—西南地區”“盤錦—東南沿海地區”等4條銷糧通道建設;推進主產糧區的內陸干港建設;推進盤錦港集裝箱碼頭“四進”“四出”智能道口建設,增加岸橋2臺、場橋10臺;推進糧食專用碼頭、阜盤鐵路等項目建設。
(五)空間布局
依托盤錦港東北地區最近出海口的空間優勢,以中儲糧物流、北大荒、中國物流等重點糧食物流企業為主體,大力推進糧食行業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建設,將盤錦港建設成為暢通“哈爾濱—長春—沈陽—盤錦—南運”糧食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樞紐。
“十三五”期間,全市稻米加工企業達到14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達到41家,包括初加工企業38家及精深加工企業3家。水稻初加工方面,年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噸,其中,加工能力較強的代表企業有年加工能力30萬噸以上的益海嘉里糧油,年加工能力20萬噸以上的神州沃良,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的鼎翔米業、龍人米業、柏氏米業、鵬躍米業等;水稻年加工量超過140萬噸,大米年加工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統計產值超過50億元。稻米精深加工方面,依托益海嘉里、豐海生物、興旺油脂、恒際生物、和田食品及鑫海源等企業,利用水稻初加工副產物,生產稻米油、白炭黑、谷維素、天然阿魏酸、麥芽糖和大米蛋白粉等,統計產值達到5億元,其中,產值較大的有恒際生物阿魏酸1.5億元、興旺油脂稻米油1.3億元、和田食品麥芽糖及大米蛋白粉0.7億元、豐海生物白炭黑及活性炭0.5億元等。
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糧油高科技產業園;盤錦臨港經濟區;盤錦高升經濟區;盤山縣、大洼區“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區);盤錦大米產業聯盟;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盤錦—江南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盤錦—大連理工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
到2022年末,稻米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到2025年,稻米及副產物加工研發轉化能力處于全省領先水平,稻米加工產業產值達到240億元;到2035年,稻米加工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盤錦成為全國稻米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區。
進一步實施盤錦大米品牌戰略,依托江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不同品種和種植地區的盤錦大米品質進行分類評價,制定盤錦大米品牌認定和質量標準,提升盤錦大米國內知名度,推動盤錦大米加工由初級加工為主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轉變,破解盤錦大米加工企業小散低加工格局,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聚度和產能利用率,支持企業發展蒸谷米、留胚米等營養強化米加工項目,重點發展以碎米、米糠、稻殼等副產物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
——發展以優質大米和碎米為原料的食品加工產業。依托神州沃良、和田食品等企業,支持發展營養米粉、米餅、米糊、米乳飲料等營養性食品飲品,蛋白粉、大米淀粉糖等功能性食品,以及米醋、米酒等調味食品;培育發展濕態無菌米飯、重組方便米飯、鮮食米飯等米制品主食產業化項目,開發干態方便米飯等救災應急米飯品種。支持和田食品大米蛋白肽等項目延伸建設,利用剩余淀粉組分為原料,發酵生產食品和飼料用氨基酸、有機酸。
——發展以米糠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依托益海嘉里、恒際生物等企業,支持發展米糠可食化項目,拓展精煉稻米油、米糠蠟、谷維素、天然阿魏酸、香蘭素等高附加值產品規模。以米糠油精煉的副產物蠟糊為原料,提取米糠蠟。鼓勵企業利用壓榨剩余米糠粕或脫脂米糠,研發生產維生素E、甾醇、神經酰胺、米糠蛋白(蛋白肽)、膳食纖維、植酸、肌醇和磷酸氫鈣等產品,引導副產物精深加工向保健醫藥等領域延伸。
——發展以稻殼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依托東北地區豐富的稻殼資源,為域內企業生產提供生物能源支持。依托豐海生物,以水稻稻殼灰為原料,利用物理加壓、低溫白化燃燒等方式,增加白炭黑、活性炭等產品生產規模。
依托高升經濟區神州沃良等企業現有食品生產加工基礎,發展大米休閑食品、快消食品、健康飲品、調味用品等產業,打造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區。推進大米加工能力向榆樹、平安、清水、沙嶺等基礎較好的鎮街整合集聚,建立與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經濟區和高升經濟區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銜接的共同體,為糧食精深加工產業提供物料支撐。
“十三五”期間,全市共有大型油料作物加工企業4家,全部為規上企業。其中,大豆加工企業3家,為中儲糧油脂工業、匯福糧油蛋白、匯福糧油油脂;花生加工企業1家,為益海嘉里食品。中儲糧油脂工業油脂加工、匯福糧油飼料蛋白、匯福糧油油脂精煉及綜合深加工、益海嘉里花生油加工4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52億元,隨著項目竣工投產,我市大豆年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花生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年加工量累計超過300萬噸,統計產值超過100億元。正在積極謀劃推動總投資10.3億元的中儲糧油脂工業油脂加工(第二條生產線)、總投資6億元的匯福糧油飼料蛋白(第二條生產線)等項目,預計項目全部投產后,大豆等油料作物年加工能力將達到600萬噸。
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糧油高科技產業園;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盤錦臨港經濟區;“盤錦—江南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盤錦—大連理工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
到2022年末,大豆等油料作物加工產業產值穩定在130億元。到2025年,大豆等油料作物及副產物加工研發轉化能力處于全省領先水平,大豆加工能力達到600萬噸,產值50億元以上規模企業數量達到2家,大豆等油料作物加工產業產值達到260億元。到2035年,大豆等油料作物加工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盤錦成為全國重點大豆及花生加工基地。
穩定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產能,重點發展低溫豆粕、花生蛋白等精深加工產業,研發生產生物化工等系列產品。
——拓展以大豆、花生等為原料的初加工產業規模。推動中儲糧油脂和匯福糧油大豆加工項目建設,適度引進大豆加工項目。以優質花生為原料生產高端植物油,新增小包裝食用油生產線。
——發展以豆粕、花生粕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以豆粕為原料,開展低溫脫溶工藝的開發,進一步制造功能性大豆蛋白粉和大豆功能肽。支持發展以大豆蛋白為原料的蛋白奶、植物基人造肉等項目。以豆粕和花生粕為主要原料,添加特定菌劑或飼料用酶,生產發酵飼料、飼料濃縮蛋白等產品;規劃發展食品添加劑等產品。
——發展以加工大豆、花生產生的油腳、皂腳等副產物為原料的綜合利用產業。依托鑫海源等企業,充分利用皂腳、油腳、庫底油和白土油等,生產大豆磷脂、生物柴油、油酸甲酯(乙酯)、工業甘油、植物油酸、抗磨劑、二聚酸、聚酰胺樹脂等產品。
——發展以豆皮、豆渣等為原料,開展大豆可溶性多糖和大豆膳食纖維項目。
依托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型糧食企業集聚優勢,規劃建設糧油生物高科技產業園,發展大豆等油料作物規模化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添加劑、天然工業添加劑、生物基材料與化學品等產業。臨港經濟區規劃建設糧油精深加工產業園,承接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口大豆產業延伸。
“十三五”期間,全市擁有正邦飼料、新希望六和飼料、興牧飼料、意豐飼料等以玉米為原料生產飼料的加工企業15家,其中規上企業3家,玉米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混合飼料等產品年加工量達到20萬噸,統計產值達到5億元。
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糧油高科技產業園;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盤錦臨港經濟區;“盤錦—江南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盤錦—大連理工大學”糧食科技合作平臺。
到2022年末,玉米加工產業產值穩定在8億元。到2025年,引進大型淀粉、飼料企業5家,玉米加工產業產值達到40億元。到2035年,玉米加工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依托“北糧南運”物流通道節點和中儲糧進口玉米配額優勢,重點發展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業。
——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產業。以東北玉米及進口玉米為原料,生產混合飼料或研磨淀粉。引進山東西王、三星等大型玉米油加工企業,建設玉米油加工項目,發展玉米胚芽油等精深加工產業。
——發展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的產業。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發展多用途變性淀粉項目,如造紙用、化妝品用、烘焙用等變性淀粉,發展玉米抗性淀粉項目。開發功能性玉米淀粉發酵類產品,如聚乳酸、丙酸、蘋果酸、丙酮酸等有機酸,淀粉酶、糖化酶、普魯蘭酶等酶制劑,阿洛酮糖果葡糖漿、低聚異麥芽糖、塔格糖、赤蘚糖醇等功能性糖(糖醇)。
依托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經濟區近港優勢,發展玉米及玉米淀粉為原料的畜牧家禽飼料、精細食品、醫用產品等主導產業,推動全市玉米產業穩步發展。
重點圍繞水稻、大豆、玉米及特色植物等資源,依托江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專業院校,強化校企合作深度和科研成果轉化進程,利用合成生物學、代謝工程、蛋白質工程等生命科學前沿技術手段,打造具有我市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物高效細胞工廠,實現生物質資源向氨基酸、維生素、甾體藥物中間體、營養化學品、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等高值化資源的綠色轉化。
強化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嚴格執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遼寧省地方儲備糧管理條例》,修訂完善《盤錦市市級儲備糧管理辦法》,全面提升市級儲備糧法治化管理水平。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推進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到2025年企業社會責任儲備規模達到1200噸。加強政策性糧食收購入庫、存儲、銷售出庫全過程監管,構建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
強化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市級儲備糧品種、結構和布局,充分發揮鼎翔米業、柏氏米業等企業社會責任儲備作用,提高特殊情況下糧食調控和應急處置水平。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動,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質量。扎實做好軍糧保障工作,嚴格執行軍糧供應政策,提升軍糧供應服務水平,確保軍糧質量。優化整合糧食供應網絡,合理布設糧油應急加工企業,到2025年布局糧食應急供應網點55個、應急加工企業40家。
強化糧食監測體系建設。密切跟蹤市場動態,立足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過程,健全“國家—省—市”糧食價格日常監測機制,構建系統全面、專業權威、及時高效的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市、縣(區)糧食質量安全綜合檢驗監測能力建設,推動國家糧食質量衛生標準規定的質量指標、儲存品質指標、衛生指標等全項目檢測。完善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絡,依托各級糧食質量檢驗監測機構和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點,建立糧食質量動態信息數據庫,健全完善糧食質量追溯體系。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科學監測評價耕地質量,提高耕地基礎地力,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產出能力。穩定糧食作物面積,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充分發揮國家級水稻主產區重要作用,到2025年全市水稻生產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確保口糧絕對安全。
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等建設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水利項目建設,充分釋放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綜合效應,為保障國家、省、市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規范有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品質。支持企業按照歐盟標準開辟出口種植區域,實施選種、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環節特色化管理。在重點倉儲企業大力推廣應用低溫儲藏、低溫烘干等綠色生態儲糧技術,實現糧食長儲長新。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進區域特色種子制繁基地及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新品種選育與推廣。依托盤錦大米產業聯盟,推動盤錦大米“十大莊園”品牌建設,推廣錦稻系列、鹽粳系列等優質品種,到2025年特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提高至20萬畝。
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持續開展農藥化肥負增長行動,強化落實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到2025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廣循環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生產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區域實時氣候條件和水稻外觀長勢監測機制,科學適時安排水稻收獲期。加強災害監測與農情信息調度,健全糧食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預警網絡,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加大農機與農藝融合力度,鞏固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成果,水稻等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7%左右。
提升港口運輸能力。推進盤錦港2號路建設。推動糧食專用泊位回旋水域疏浚工程,滿足7萬噸級主力糧船滿載停靠需求。加強港口糧食泊位裝卸設施能力提升,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鐵水、公水、公鐵多式聯運體系,加快打造智慧港口信息化服務系統,全面應用海勃TOPS5.0集裝箱管理平臺,在港區配套建設糧食專用配送場站,提升糧食物流自動化、數字化水平和運轉效率。加大港口通關一體化建設力度,推進通關便利化改革,提高通關效率。積極對接遼港集團,規劃建設2個5至10萬噸級糧食(含油脂)專用泊位,增開至上海、南沙、長江區域、福建區域以及西南區域等重要港口的糧食運輸直航航線,滿足糧食物流發展和中轉需求,增強盤錦港“北糧南運”和進口糧食轉運承載能力,打造形成糧食專業領域智能化、現代化特色港口。
提升陸路運輸能力。加強疏港鐵路與臨港經濟區、重點糧食企業鐵路專用線的規劃銜接,推動鐵路進港口、進園區、進企業。推進阜盤鐵路、沈金鐵路復線和北大荒糧食鐵路專用線等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法盤線曙光大橋、丹東線改建等8條國省干線大中修工程和營盤線、杜田線等縣級公路改造項目,提升糧食直運能力,到2025年域內糧食鐵路專用線達到9條。規劃建設大洼西安至遼中段高速公路連接線,縮短港口與黑龍江、吉林糧食產區運輸距離。推動“盤錦港—周邊城市/全國飼料加工區”的進口大豆、玉米等糧食運輸通道建設。
提升糧食倉儲能力。推進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大型糧食倉儲項目建設,在港區30公里半徑內適宜地區規劃建設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倉儲庫,到2025年全市糧食倉儲能力新增300萬噸。實施“糧安工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提高地方儲備糧承儲企業等重點企業儲糧安全和生產安全管理能力。提升中儲糧遼東灣直屬庫、中儲糧盤錦直屬庫、中儲糧油脂直屬庫等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打造區域性糧食集散樞紐。探索以市場化形式建立糧食產業服務中心,引進糧食運輸、外貿、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務性機構,逐步完善港區及周邊地區配送、咨詢等服務能力。以中儲糧盤錦儲備基地為依托,對接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究設立盤錦地區中儲糧玉米期貨交割庫,探索發展東北腹地延伸庫,支持大型企業申報糧食期貨交割廠庫。依托東北新發地農產品供應鏈中心項目,建設輻射京津冀及東北地區的糧油批發市場。加強與黑龍江、吉林水稻產區對接合作,吸引兩省富余水稻到盤錦集聚加工銷售。
培育壯大糧食中轉貿易。支持中儲糧、北大荒等企業擴大貿易規模,推動進口玉米向周邊城市轉運,打造東北地區糧食進出口中轉及貿易中心。立足盤錦港進口大豆上水口岸,打造東北地區進口大豆定價及加工中心。引導潤邦國際、豐發儲運等貿易企業發展大宗糧食及糧油產品中轉業務。積極盤活園區閑置樓宇,推行免租或低租政策,研究金融配套支持等優惠政策,吸引中小型糧食貿易商和經銷商集聚發展。
鼓勵企業拓展域外貿易空間。抓住盤錦大米納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契機,積極同中糧集團開展合作,以地理標志產品形式打開歐盟國家市場。充分利用東北地區豐富的糧食和加工副產物原料資源,鼓勵益海嘉里、益仁農業等企業與東北地區大型糧食企業及綏化、佳木斯、通遼等自營場站開展合作,采取簽訂長供協議、域外收購場站、訂單種植基地等多種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糧源、物料采購渠道,到2025年域外水稻收購量達到300萬噸。
加快發展糧食電子商務。以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為載體,打造盤錦大米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支持推廣網上糧店、微商城、網紅店等新興糧食零售業態。依托東北快遞(電商)物流產業園,暢通糧食電子商務物流服務,深化“糧郵”戰略合作,建設糧油小包裝產品云倉。以中國(盤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依托,培育跨境電商貿易企業,鼓勵建設歐盟公共海外倉。
強化品質品牌建設。鼓勵開展商標境外注冊,支持企業走出去,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開展綠色優質糧食產品品質評價和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溢價能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繪制盤錦“水稻地圖”,突出盤錦大米地理標志和品牌保護,高標準建成盤錦大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立“一袋一碼”大米產地認證追溯機制,實現優質優價。加強小包裝稻米油、大米蛋白等品牌培育,鼓勵注冊盤錦稻米油等集體商標。到2025年培育“中國好糧油”“遼寧好糧油”產品品牌3個以上。
深入實施標準提升行動。加快對接中檢集團,結合歐盟準入標準,制定盤錦糧食產業全鏈條標準。推動成立標準制修訂委員會,鼓勵重點企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修訂。優先支持地域特色產品標準制定工作,推動上升為國家級標準。建立與國家糧食標準研究驗證測試中心合作機制,推動盤錦檢驗檢測中心提高糧食質量指標、營養指標、微生物指標等專業檢測能力,加強地方儲備質量管控。
加大市場培育開拓力度。積極與首農集團開展合作,鼓勵中儲糧“金鼎”、北大荒“九三”、匯福糧油“金匯福”、益海嘉里“金龍魚”等來盤布局,開發小包裝食用油系列產品,拓展大中型城市營銷渠道。積極爭取盤錦大米出口配額和自由貿易權,擴大谷維素、大米蛋白肽、植物提取香蘭素等高端保健品原料國際市場份額。
推動產業智慧化賦能。積極推進糧食優質工程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打造覆蓋糧食生產、倉儲運輸到加工貿易等各環節的智能管理系統,推動糧食產業賦智高效發展。引導域內糧食企業“上云用數”,構建涵蓋企業經營數據、區塊鏈數據、市場動態等方面的糧食大數據體系,運用5G、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為糧油企業生產和投資提供信息支撐。探索與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南京)技術創新中心合作,開展糧食大數據挖掘與應用。
建立政企研利益聯結機制。依托益海嘉里、神州沃良等重點企業,組建糧食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大連理工大學、江南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所,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重聯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實現研發、中試、轉化全流程深度合作。規劃建設盤錦糧食生物技術研究院和食品研發中心,推進糧食精深加工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盤錦遼濱糧食高科技產業孵化園,吸引國內外糧食及副產物加工技術成果在盤錦轉化。
常態化開展招商活動。發揮中儲糧、匯福糧油、益海嘉里等“鏈主”企業引企育企效能,重點圍繞食品、營養健康、生物制藥等領域,開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吸引中糧集團、邦吉集團、海大飼料、雙胞胎飼料等大型糧食加工企業來盤投資建廠,到2025年累計引進30個以上重點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項目和5家行業龍頭企業。
著力培育企業梯隊。支持企業生產擴建、技術改造、研發投入、新產品產業化,培育引進一批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頭部企業。鼓勵域內中小企業共享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一批糧食加工細分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初創型企業發展,通過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引導域內大型企業與中小型初創企業建立協同合作關系。到2025年糧油“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10家,新增初創型企業100家以上。
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發揮市級國有擔保機構作用,強化對糧食企業的金融支持。推動金融機構提前介入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建設線上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加強政銀企溝通對接,深化與各類金融機構務實合作。依托農發行“糧港通”融資模式,支持盤錦港區糧食集港企業“北糧南運”資金需求。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加強土地保障,探索企業投資糧食精深加工項目“標準地”供給模式,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加強稅費優惠保障,落實法定糧食儲備企業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政策。加強人才保障,打造“雙創盤錦精英薈”“海外學子盤錦創業行”等人才品牌工程,吸引高層次人才來盤創業投資。
第五章 實施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構建以市委市政府領導、相關部門落實的推動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的組織管理體系,加強與遼港集團協作,強化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積極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各縣區、經濟區和各部門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建立健全糧食產業政策推進體系,提升重點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水平。發揮盤錦大米產業聯盟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作用,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落實糧食安全責任。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論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嚴格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規定》和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及專項巡察要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壓實各級政府保障區域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將糧食安全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一以貫之,實現黨政同責。
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糧食行業“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有序推進糧食收購資格備案工作,全面落實“一網通辦”要求,努力實現“秒批即辦”,方便企業辦事。加強糧食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提高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暢通企業投訴渠道,妥善解決項目實施和企業經營中出現的問題,營造聚商、養商、育商良好氛圍。
成立行業智庫。依托市委、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鄉村振興專業委員會,組建糧食產業專家智庫,發揮糧食行業專家、企業家和學者多方才智,同頻全市糧食產業發展步調,聚焦政策研究、產業研究、優化營商環境、科技創新、課題創新、招商引資等,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化、科學化、優質化的決策建議和智力支持。
做好宣傳培訓。依托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加大國家、省、市有關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節糧減損、減少糧食浪費等政策信息宣傳力度,發揮各類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糧愛糧的良好氛圍。強化各級各部門政策解讀和培訓,增強推進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整體合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地落實。
《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征求意見稿)》解讀
一、編制背景
2021年,盤錦市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納入國家、省戰略布局,相關內容寫入《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對照《遼寧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發展規劃》《盤錦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制定《盤錦市“十四五”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編制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要堅持保障糧食安全和提升產業能級有機統一這一原則;二是要把握糧食產業是基礎性產業、是一二三產統合性產業,突出原有產業鏈延伸和新產業鏈培育這一重點;三是要明確逐步形成大糧食、大流通、大貿易、大食物、大健康產業體系,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這一目標。
二、《規劃》框架結構
《規劃》分為5章19節。
第一章是糧食產業現狀,包括產業基礎、存在不足和面臨形勢3部分內容,總結 “十三五”以來全市糧食產業發展取得成效,歸納了制約糧食產業發展主要問題,分析了“十四五”時期建設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的重大機遇。
第二章是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3部分內容,提出了“建設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區域性保障城市”的發展定位;明確了分2022年、2025年、2035年三個階段打造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基地的目標任務;確定了發展糧食倉儲物流和精深加工產業的實施路徑。
第三章是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重點形成“一中心、一樞紐、四鏈條”的集散和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堅持現代化、規模化,不斷提升糧食中轉、倉儲、流通能級,打造糧食倉儲物流集散中心。二是堅持標準化、規范化,逐步提高港口通航和陸路轉運能力,建設“北糧南運”物流大通道重要樞紐。三是堅持集約化、集群化,做細稻米加工產業鏈,做優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產業鏈,做實玉米加工產業鏈,做新衍生生物醫藥產業鏈,建設糧食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第四章是主要任務,提出了實施7大工程23項具體任務。一是實施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工程,包括強化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強化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強化糧食監測體系建設3項具體任務。二是實施糧食穩產優質工程,包括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品質、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4項具體任務。三是實施“北糧南運”物流通道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包括提升港口運輸能力、提升陸路運輸能力、提升糧食倉儲能力3項具體任務。四是實施貿易平臺搭建工程,包括打造區域性糧食集散樞紐、培育壯大糧食中轉貿易、鼓勵企業拓展域外貿易空間、加快發展糧食電子商務4項具體任務。五是實施品牌標準升級工程,包括強化品質品牌建設、深入實施標準提升行動、加大市場培育開拓力度3項具體任務。六是實施創新研發轉化工程,包括推動產業智慧化賦能、建立政企研利益聯結機制2項具體任務。七是實施服務要素保障工程,包括常態化開展招商活動、著力培育企業梯隊、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4項具體任務。
第五章是實施保障,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糧食安全
責任、優化營商環境、成立行業智庫、做好宣傳培訓等5方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