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文件 > 盤錦市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號: 主題分類: 市政府文件
發文機關: 盤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標  題: 盤政發〔2007〕9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文字號: 發布日期: 2008-09-28
主 題 詞:

盤政發〔2007〕9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布時間:2008-09-28 瀏覽次數:193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認真貫徹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06〕32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提高我市氣象服務水平,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現就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加快發展氣象事業是應對突發災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地處沿海和遼河下游,屬氣象災害多發區,干旱、洪澇、冰雹、大風、雷電、大霧、風暴潮、臺風等氣象災害給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防御流域性、區域性、突發性氣象災害的任務十分繁重。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能力,提高全社會防御災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對于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2加快發展氣象事業是應對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資源不可再生的約束。我市屬大陸型暖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光、熱、水、風、太陽能及空中云水資源等氣候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氣候資源為清潔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氣候資源,對我市環境、資源和濕地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3加快發展氣象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市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大力發展農村氣象事業,強化農業災害的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提高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村防災減災的服務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科技支持和服務產品,對我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4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為動力,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著力增強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著力提高氣象服務質量與效益,著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充分發揮氣象事業在盤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5奮斗目標。在3—5年內全市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保障有力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到2020年,全市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氣象預報服務能力進入全省先進行列,充分發揮氣象事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建設

    6加快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陸地、海洋、衛星相結合,自動化遙感、遙測一體化的全天候大氣立體綜合觀測系統。根據國家和省“三站四網”建設規劃,高質量建設盤錦國家氣候觀象臺,完善中小尺度災害天氣自動氣象監測站網平臺建設,提高全市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服務。

    7建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以提高信息資源數字化、標準化、實用化、集成化、網絡化為目標,建成省內領先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氣象信息的存儲、加工、分發和共享能力,為水利、農業、國土資源、海洋漁業、電力、環保、交通、旅游等部門和單位提供氣象信息。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提供和共享地球環境等方面的數據信息。

    8完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完善旱澇趨勢氣候預測、重大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防汛抗旱氣象決策、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等氣象業務與服務系統。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逐步實現災害性天氣及其次生災害的定時、定點、定量預報,努力提高預測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率,為全市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可靠的氣象保障服務。

    9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機制。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突發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建立由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構建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氣象部門要加強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監測、調查和影響評估的能力建設,增強對干旱、洪澇、雷電、大霧、農林業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和有毒有害氣體擴散、區域環境污染、濕地生態破壞、城市漬澇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能力。積極制定油地聯合應對突發事件的氣象保障預案,提高油地氣象綜合保障能力。

    10建立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把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范疇,進一步強化氣象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氣象服務現代化進程。通過改善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要加強農村、社區、企業的氣象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氣象信息的迫切需求。拓展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有關媒體、網絡和通信運營企業應當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的發布工作,通過氣象警報、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多種形式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報警報信息,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服務渠道,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

    11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按照建立統一協調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配備性能優良的監測和作業設備設施的要求,編制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以農業生產防旱抗旱和濕地生態保護為重點,加強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研究,健全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

    12加快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氣象臺站基礎設施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礎。氣象部門要切實按照《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要求,加快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為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在用地、規費減免、財政補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要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

    四、發揮氣象綜合保障作用 

    13強化為農業生產的氣象保障服務。在建設鄉鎮氣象自動站基礎上,完善覆蓋到鄉鎮的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業務系統;加強氣象興農網建設,多渠道實現氣象信息進農村、進學校、進農戶;根據氣候變化特點,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和糧食產量預報制度,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氣象預報,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開展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避免和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加強科普宣傳,不斷提高農民防災減災和自我防護能力。

    14強化為交通氣象服務。建立霧、雪、冰凍觀測網,開展公共交通氣象預報,為運輸、旅游和城市公共安全等提供氣象保障與實時服務。加強城區致洪暴雨監測與預報研究,建立城區漬澇氣象預報系統。

    15強化為防雷減災的氣象服務。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遼寧省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等有關防雷減災安全管理規定,把防雷安全納入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切實加強防雷宣傳和科學普及。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執行防雷設施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切實加強對易燃易爆場所、人員集中場所、重要設施建設的雷擊風險評估、預警預報、技術服務,高度重視農村防雷安全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建設項目的防雷工程質量管理,嚴格規范防雷設施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等各個環節,支持和配合氣象部門依法開展防雷減災工作,努力形成科學規范的雷電監測、預警、安全防護與管理體系,從源頭上防御和減輕雷電災害,提高全市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16強化為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氣象服務。各級氣象部門要負責組建風力強度、太陽輻射監測網,積極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的多層次普查和可利用資源的評估,為制訂和修訂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大型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勘察、選址提供技術支持,為風電場、太陽能電站的建設、運行、調度提供實時氣象監測和預報服務,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依法保障氣象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17全面推進氣象依法行政。履行社會管理職能,保護好氣象設施及探測環境,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信息發布、施放氣球等活動。依法實施氣象行政許可項目的審批,將市、縣兩級氣象主管機構納入“一站式”審批流程和全程辦事代理制,保證氣象行政許可項目依法實施。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氣象法律意識。

    18加強氣象科技創新。積極完善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氣象業務、科研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氣象探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濕地生態保護、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資源利用等領域應用技術的研究,重點研發具有自主創新特點的精細化預報服務技術、區域短時臨近災害天氣預報預警技術。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大對氣象科學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19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按照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和財政投入分級負擔的原則,加大對氣象事業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重點保障氣象綜合觀測、氣象災害應急預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科技創新等項目建設和運行經費。按有關規定落實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的地方津貼、補貼等福利待遇,做好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工作。

    20抓好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制訂氣象人才培養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加大氣象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投入力度。完善氣象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積極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等制度,加強學歷教育,加大高層次、復合型和一線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使用力度,努力提高氣象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

    21加強研究型業務建設。在市重大科技專項和其他科技計劃中,要體現氣象領域的科學研究,建立持續、穩定的氣象科技投入機制。加強相關部門的合作,圍繞臺風、旱澇、強對流天氣、農業氣象、濕地保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開展集中攻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努力提高科技貢獻率。充分利用國家氣候觀象臺和盤錦濕地特有的資源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和院所來盤錦開展氣象、水文、生態與環境等領域的科學研究,不斷提升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

    22切實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把氣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和落實各項具體措施,統籌安排,加強協作,及時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促進全市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盤錦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