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辦文件 |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辦發〔2010〕7號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規劃(2010—2012)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10-07-14 | |
主 題 詞: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辦發〔2010〕7號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規劃(2010—2012)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盤錦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規劃(2010—2012)》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盤錦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規劃
(2010—2012)
目錄
前言————3
第一章 工程建設區基本情況————4
第二章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8
第三章 規劃總體思路————11
第四章 規劃總體目標————13
第五章 重點建設任務及標準————14
第六章 工程進度————17
第七章 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18
第八章 保障措施————20
附表————23
前言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是林業建設的根本,是發展國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有益當代、造福子孫的偉大事業。
建市以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正確方向,以科技興林為先導,以工程造林為紐帶,以培育森林資源為目的,不斷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取得了鹽堿地造林的巨大成功。特別是“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將其作為“生態立市”的根本,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以農田林網、綠色通道、村屯園區綠化等為主要載體,大力開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市林地面積已達到26萬畝,與2002年相比,整整翻了一番,林木綠化率達到6.9%,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3.7萬立方米,全市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我市造林綠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屬于缺林少綠地區,森林資源匱乏、林業發展落后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主要表現在: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林木綠化率不高;樹種比較單一,現有的林木資源70%為楊樹,景觀單調,林分不穩;成熟林少,中幼林多,防護效能低;村屯綠化水平和檔次都比較低,綠化和美化還沒有實現同步發展。因此,全市生態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為進一步加快全市造林綠化步伐,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資源,努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省政府關于開展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的總體要求,結合我市營林條件實際,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工程建設區基本情況
一、建設范圍
工程建設區范圍包括盤山縣、大洼縣、興隆臺區和雙臺子區,是全省沿海經濟帶綠化工程的重要區域之一。
二、自然地理情況
我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北緯40°40′~41°27′,東經121°31′~122°28′之間,東界與鞍山市連接,南隔大遼河與營口市相望,西部和北部與錦州市接壤。
地形地勢。全市境內地勢平坦、低洼,多水無山,地面高程一般在2~4米之間,最高為18.2米,最低0.4米。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萬分之一的坡降傾斜于遼東灣。東部從外遼河、大遼河右岸起,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3米~10米;中部地勢低洼平坦,海拔高度在2.5米~4米之間;西南近海地帶是沼澤地區,海拔高度在1.7米~3米之間。
河流。境內河流縱橫,沿海地區廣布沼澤,因地勢低洼泄流能力較差,在汛期常常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共有大、中、小河流21條,其中,大型河流4條:遼河、大遼河、繞陽河、大凌河;中小河流17條:錦盤河、沙子河、月牙河、南屁崗河、鴨子河、豐屯河、舊繞陽河、大羊河、外遼河、新開河、張家溝、東鴨子河、西鴨子河、潮溝、小柳河、太平河、一統河(外遼河與新開河是遼河與大遼河的連通河道)。
氣候。 我市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風大雨少,氣候干燥;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晴朗,降溫快;冬季寒冷,降雪少。年平均氣溫為8.4℃;全年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22℃~24℃,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9℃~-11℃。平均地面溫度為10.4℃,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27.9℃,最低值在1月份,為-10.2℃,年溫差為38.1℃;土壤一般在11月上旬開始結凍,下旬封凍,最大凍土深度117厘米。全年平均降水量為623.2毫米,全年日照2768.5小時,無霜期172天。
土壤。主要有水稻土、風沙土、草甸土、鹽土和沼澤土,其中以水稻土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水稻土,是我市主要耕種土壤,是在草甸土、鹽土和沼澤土等土壤上種植水稻后,經長期水耕條件下形成的土壤。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成土母質為沖積物、海積沖積物和沖洪積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濕,地面生長草甸植物;接近海岸線較近的大面積土地,因受海水的頂托作用,地下水礦化度高,脫鹽困難,表土鹽漬化形成鹽化草甸土,在這一帶發展林業有較大困難。鹽土,一般為表土含鹽量超過1.0%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市西部及西南沿海地帶,因地勢低洼坡降小,泄流緩慢,地下水位高,并受到海水潮汐作用,形成氯化物鹽堿土;土壤生冷粘重,鹽份含量高,重鹽堿地段幾乎寸草不生,造林不能成活,只有采取灌淡水洗堿、修建造林臺田、客土等措施后,造林方能獲得成功。風沙土,主要零星分布在我市東北部及西北部,即盤山縣的高升鎮、喜彬鄉、大荒鄉及石新鎮一帶。沼澤土,主要分布在我市西南部蘆葦沼澤地區、河流沿岸低洼地帶或平原的洼地,成土母質為河流沉積物。
植被。根據《中國植被區劃》,我市屬華北植物區系。主要有草甸植被、耐鹽植被、鹽生植被和沼澤植被。草甸植被,主要建群種以禾本科植物為最多,有大畫眉、小畫眉、知風草、小獐毛、藎草、馬唐等,其它尚有大薊、紫菀、漏蘆、飛蓬;木本植物有楊、柳、榆等。耐鹽植被,沿海地區鹽漬化草甸土生長的草本植物主要有毛蘆葦、小獐毛、狗尾草、坡堿草、磯松等;木本植物有檉柳、杠柳、枸杞、家榆、刺槐、紫穗槐等。鹽生植被,鹽生植物與耐鹽植物相鄰,成帶狀分布,鹽生植物生長于海岸一側,耐鹽植物生長于其內側,鹽生植物主要有堿蓬、堿蒿、鹽瓜等,其它還有白刺枚、檉柳等。草本植物有沙砧苔草、射干、大戢、萎陵菜、豬毛菜、苦參和北沙參等。沼澤植被,沼澤地主要以蘆葦為主,尚有蒲草、禾本科雜草等。蘆葦在這里形成巨大的植物群落,為本區的重要資源。
三、林業建設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盤錦地區林業資源比較貧乏,除盤山縣喜彬鄉馮家坨子有40多年的林業史、棠樹林子鄉和古城子鄉崗皮嶺村有50多年的林業史外,其它鄉鎮村屯均無成林樹木,只是在宅旁、溝邊有一些零星樹木,只限于楊、柳、榆等幾個樹種,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極低。建國后,從1950年開始實施人工造林,當年盤山縣造林26.43公頃,1951年擴大到411.8公頃。1952年貫徹“縣種縣有、村種村有、房前屋后零星植樹誰種誰有”的造林政策,掀起群眾性的造林高潮,當年完成造林面積463公頃。1953年至1957年,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植樹造林成為農村生產建設的主要產業之一,鄉鄉社社制定造林計劃,實行個人、集體造林并舉,造林面積迅速擴大,五年共造林4947公頃。1958年盤錦農墾局組織農工在高家農場、榮興農場干渠和總干渠上植樹造林,樹種主要是楊、柳、榆、槐,成活率達80%,此后造林工作逐漸走上規范化道路。
1984年建市后,全市各級政府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正確方向,以科技興林為先導,以工程造林為紐帶,以培育森林資源為目的,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取得了鹽堿地造林的巨大成功。特別是“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林業發展作為“生態立市”的根本,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明顯增加資金投入,加之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啟動,極大地推動了全市林業的大發展。2009年末,全市林地面積達到26萬畝。農田林網和綠色通道網絡基本形成;村屯綠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初見成效,現已完成200個村屯的綜合整治工作;城區綠化標準和質量也有了新提高,盤錦確實綠起來了,也美起來了,全市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果。
第二章工程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我市位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的中心地帶,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總體布局中,盤錦既是主軸城市,又是渤海翼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是全省重要的對外窗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提高環境質量,樹立良好城市形象,對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一)造林綠化是構筑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加快開放型經濟建設的需要
環境也是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做保障。開展造林綠化工程建設,不但可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可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檔次,樹立城市的對外形象,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筑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滿足開放型經濟建設的需要。
(二)造林綠化是拓展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加快新型產業基地建設的需要
林業建設是綠化的主體工作,既是農業高產穩產的生態屏障,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造林綠化,保護森林資源,加快林業發展,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投資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副產品、種苗、木材加工以及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造林綠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市以來,全市經濟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收入連續多年排在全省前列,特別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勢頭良好。與此相比,農村不良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極不協調,已成為制約我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瓶頸。因此,高起點、高標準、高速度、高質量地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加快農村環境整治步伐,已成為當前全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造林綠化是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只有大力開展造林綠化,不斷增加森林資源,提高林分質量,發揮森林生態效能,才能建立起一個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為把我市建設成為現代化生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二、工程建設的可行性
(一)全市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為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提供了強勁的支持
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是大面積開展鹽堿地工程造林的必要保證。我市地處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通過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市具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為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高度重視,通過大投入,大造林,一定能夠實現全市生態環境大改善的目標。
(二)沿海區域開發建設為造林綠化開辟了廣闊空間
當前,我市正搶抓國家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盤錦沿海開發開放和全市加快發展。沿海區域開發、工業園區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市造林綠化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一區域的交通干道、城市出入口,工業園區以及周邊村屯將成為全市綠化建設的重點,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濕地保護工程,發展生態旅游業,進而建設起多功能、多效益、多層次的綜合海防林體系,為整個盤錦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市民生態意識逐步增強,為建設生態文明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教文化進步,全體市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將越來越高,對生態文明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向往越來越強烈,這些都為全市加快林業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四)多年的實踐經驗與技術積累為造林綠化工程提供了技術保證
多年來,全市林業工作者不斷探索鹽堿地造林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并取得顯著成果。通過改樹適地和改地適樹,實現了良種良法造林;通過轉換營林機制,實現了專業隊伍合同承包造林,全市造林綠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近幾年,全市重點林業工程的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泥質海岸鹽堿地造林不成活問題也得到了徹底解決,為今后的造林綠化工作提供了技術保證。
第三章規劃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文件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城市這條主線,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潛力,進一步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努力增加林木資源,強化濕地恢復與保護,構筑生態效益完整的海防林體系,逐步把盤錦建設成為集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于一體,具有水鄉特色的北方生態城市。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依照造林綠化地域確定土方工程進度及質量,確定造林綠化工程的年度任務。土方工程先行,造林綠化跟進。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重鹽堿地造林要采取改地適樹和改樹適地并舉的措施進行工程施工,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葦則葦。河流兩岸的綠化,要根據地段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環境特點,采取多種綠化模式,科學配置綠化材料,充分展現盤錦水鄉特色。
三是堅持城鄉一體化的原則。突出抓好城鄉結合部、鄉鎮所在地及國省干道、高等級公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村屯綠化,要參照城市園林綠化標準,實施高標準的綠化美化,為農村整體綠化提供樣板和示范。
四是堅持科學營林、質量為先的原則。土方工程一定要在造林前完工,標準要高;主栽品種要以高大喬木為主,苗木規格要高,保證使用I級苗造林;要精心栽植、合理經營、科學管護,確保成活、成林。
五是堅持投入多元化的原則。在建設資金投入上,以省、市投入為引導,縣、區按比例配套,鄉、村以投工投勞為主。同時,利用政策引導等措施,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通過多元投入,為綠化工程提供資金保證。
三、總體思路
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大力開發林地資源,整體推進造林綠化,大幅增加綠色植被,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力爭通過3—5年的不懈努力,建立起盤錦沿海經濟帶比較完備的生態環境體系。具體講就是按照“線、點、面”的模式進行生態建設。線包括路線和水線綠化。路線是指轄區內所有等級公路,包括兩條高速公路、一條高速鐵路、一條國道、五條省道、七條縣級公路、六十條鄉道及若干條村村通和屯屯通道路兩翼的綠化。其目標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建設和完善,最終形成密集的綠色通道網絡體系。水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水田灌溉的總干、干渠和支渠綠化,要對現有的殘次不全的林帶進行補植完善,對過熟林帶實施有計劃的科學更新改造,不斷提高林分質量,增強防護效能,形成密集完整的農田防護林網絡體系;另一方面是指境內大大小小的21條河流兩岸綠化,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分期分段的整治建設,不拘一格的綠化模式,最終形成諸多條河流兩岸秀美的風光帶,充分展現出水鄉特色。點是指分布在縱橫交錯的綠色通道網絡和農田防護林網絡中間的若干個村屯(包括園區、校園等)綠化,要在現有綠化的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設進度,提升建設標準,努力實現“遠看是森林,近看是村屯,房在樹中,人在花中”的建設目標。面就是指盤錦市的名片—濕地,要認真貫徹執行《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好我市珍貴的濕地資源;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和人工植葦等措施,努力增加蘆葦面積,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功能。集成上述“線、點、面”三方面生態建設的成果,全面構筑起盤錦市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功能完備的海防林體系,進而實現生態立市的目標。
第四章規劃總體目標
按照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確定規劃的總體目標為:利用3年時間,通過“找地”和“造地”等手段,全力挖掘林地潛力,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全市要力爭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1萬畝,植樹1300萬株,栽植草本花卉1000萬株,成活率90%,保存率85%,管護率100%,完成森林撫育10萬畝,林木綠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由現在的6.9%提高到10%左右。其中: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完成4萬畝;綠化村屯602個、工業園區83個、農業園區153個、校園71個、建農村綠化景點30個,實現綠化面積3萬畝;完成境內所有等級的公路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萬畝;河流兩岸造林綠化本著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擴充綠化空間,力爭完成3萬畝的造林綠化任務。到2012年,通過濱海公路綠化、沿線工業園區綠化和周邊城鎮、村屯、河流與荒地綠化等工程的有效實施,實現森林資源總量大幅增加,初步建立起一個資源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結構穩定,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森林生態體系,為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把盤錦建設成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
第五章重點建設任務及標準
為保證規劃總體目標的實現,確定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綠色通道、村屯綠化、園區校園綠化、河流兩岸造林綠化為建設重點,統籌兼顧,整體推進,達到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森林化,園區花園化,河流景觀化的標準。
一、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
農田林網建設要在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沿溝、渠、路、壩兩側營造林帶,相互交織成網,改善農區生態環境,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對現有總干、干渠林網斷檔處進行一次全面的補植完善,同時,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實施壩坡綠化美化,最大限度增加綠色植被;要通過機制創新,政策引導、調整樹種等措施,適度開展支渠林網建設,努力擴大林網密度和保護面積。荒地造林要充分利用壩頭路邊、水庫坑塘周邊、偏遠地帶的荒灘野地等開展拾遺補缺、見縫插綠,做到應栽盡栽,能綠皆綠。
建設標準:農田林網建設以速生楊樹為主,合理密植,林相整齊,冠高比要在2/3以上,追求防護效能最大化,全市農田林網保護面積要達到90%以上。
二、綠色通道建設
要在對現有縣級公路以上綠色通道進行全面完善提高的基礎上,結合公路建設規劃,全面開展公路綠化,做到路修到哪兒,樹就栽到哪兒。重點對濱海大道、營盤公路、中華路、興于快速干線、外環路、紅海灘旅游線、新港路和榮港路等多條重要公路干線進行高標準綠化美化。同時,全面啟動鄉級以下公路綠化,努力擴大綠化寬度,盡快建成綠化景觀與道路等級相匹配,綠化布局與人文景觀相協調,集景觀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綠色廊道。
建設標準:公路綠化的綠化率和管護率要達到100%。縣級以上公路和高等級公路綠化,根據實際情況,可采取通道綠化和景觀美化兩種模式,單側平均綠化寬度要在10米以上,采取綠色通道建設模式的,公路兩側路肩必須大量配置多種花灌木和宿根草花。鄉級公路單側綠化寬度要在5米以上,路邊配置多種草花。村村通及屯屯通公路綠化,依實際情況而定,原則上以栽植不低于兩行樹為標準,大量配置草花。
三、村屯綠化
村屯綠化分重點綠化區域和一般綠化區域,重點區域包括國省干道和高等級公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村屯、城鄉結合部、鄉鎮所在地和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屯等,其余部分為一般區域。要通過大力地綜合整治和綠化美化,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禿的不良生產和生活環境,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友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增加綠色覆蓋,村屯綠化平均折合面積每個不低于50畝,植樹5500株以上。
建設標準:城鄉結合部和鄉鎮所在地的綠化,要比照城區綠化標準,統一規劃,精心設計,追求總體綠化效果。既要體現喬、灌、草的立體配置,又要展現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通過綠化檔次和品位的提升,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
國省干道和高等級公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村屯綠化,要按照先整治,后綠化的要求,以高標準的環境整治帶動高水平綠化美化。要適當調整村屯主街主路的綠化樹種,提高高檔品種的配置比例。體現出村村有特色,屯屯有景色。
一般區域內的村屯綠化,要提前做好植樹臺田土方工程、排水溝、U型槽等造林準備工作,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庭院街巷等空閑隙地,應栽盡栽、見縫植綠。栽植樹種要以楊、柳、榆、槐等高大喬木為主,形成環宅林、環屯林,通過村村通和鄉級公路綠色廊道連接,形成環村林、環鄉林,最終形成縣域綠色生態體系。
四、園區和校園綠化
園區綠化包括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綠化。工業園區的綠化要達到城區綠化水準,重在發揮生態功能與景觀效能,展現園林風格。園區綠化要全部采用大苗進行,植樹要達到3000株以上,要做到喬、灌、花、草有機配置,實現最佳綠化、美化效果。特別是遼濱沿海經濟區等工業園區,是全省沿海經濟帶綠化美化工程的重要區域,是全市園區綠化的重中之重,要全力打造成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農業園區綠化要參照重點村屯綠化標準實施,植樹1500株以上,綠化模式可多樣化,綠化樹種要以花灌木和果樹為主,展現出棚內是蔬菜,棚外有花果的現代設施農業景象。
校園綠化視校園規模而定,大型重點高中和初中學校的綠化要體現出景觀化效果,努力打造花園式校園;一般中小學校園綠化,重點抓好教學樓前后和操場四周綠化。
五、河流兩岸造林綠化
河流兩岸造林綠化工程主要是指對遼河進行生態工程整治,使遼河及其兩岸成為水清、草綠、林茂的綠色生態通道。同時,要在其它一些河流的堤坡和在適宜地段人工修造的臺田上開展造林綠化。該區域內的綠化要體現科學的規劃設計,分期分段的整治建設,不拘一格的綠化模式。
建設標準:河流造林綠化要本著不拘一格的原則,體現多樹種配置,還可視不同地段水位情況,配置蘆葦、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修造人工島等人文景觀,建設河流兩岸秀美的風光帶,充分展現出水鄉特色。
第六章工程進度
2010年:計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6萬畝,其中完成村屯綠化300個;園區綠化236個,校園綠化71個,折合綠化面積1.5萬畝;綠色通道360公里,造林0.5萬畝;河流兩岸造林綠化2萬畝;荒地及農田林網建設2萬畝。
2011年:計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萬畝,其中完成村屯綠化302個,折合綠化面積1.5萬畝;綠色通道398公里,造林0.5萬畝;河流兩岸造林綠化1萬畝;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2萬畝。
2012年:對前兩年的新植林進行全面補植補栽、完善提高,清理造林綠化死角,確保工程質量和效果,使境內的各類宜林地得到全面綠化、美化。
第七章投資概算與資金籌措
一、投資概算
據測算,本規劃共需建設資金2.097億元(不含各縣區負責的土方工程投入)。其中2010年1.145億元,2011年0.852億元,2012年0.1億元。各工程的投資概算為:
1.村屯綠化工程。完成村屯綠化602個,苗木費平均每個村屯投資10萬元,總投資為0.602億元。
2.園區、校園綠化工程。完成園區綠化236個,其中工業園區83個,農業園區153個;完成校園綠化71個。園區綠化原則上由企業自行實施,對綠化規模較大、標準高的企業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工業園區每個平均補助10萬元,農業園區每個平均補助5萬元,需資金0.1595億元;校園綠化平均每個按5萬元投入,需資金0.0355億元,共計資金0.1950億元。
3.綠色通道建設工程。根據近幾年我市綠色通道建設的成功做法,對高等級公路兩翼的綠化仍采取招標或合同承包的形式進行。由于在建各條公路兩側綠化的土方工程,綠化的寬度、模式等暫時還不能確定,未來三年新建和改造的公路尚不明確,鄉級以下公路拓展綠化空間所需土方量事先也難以估算,現無法對綠色通道工程進行有效的投資概算,待土方工程達到標準,綠化模式確定后,將逐條路進行評估測算,暫按0.5億元預估算。其中高等級公路綠化0.37億元,鄉級以下公路綠化0.13億元。
4.河流兩岸造林綠化工程。視不同地段確定不同樹種及規格,堤坡以栽植灌木為主,按平均每畝投入1000元進行計算,需資金0.3億元。
5.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積4萬畝,按每畝平均投入1000元計算,需資金0.4億元。
6.補植補栽。2012年對上述工程補植補栽,預計需投入資金0.1億元。
二、資金籌措
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所需資金本著分級負責、多元投入的原則,參照近幾年林業重點工程建設資金籌措辦法,該項工程仍采取省、市負責全部綠化苗木和重點地段綠化費用;縣、區負責臺田土方工程費用;鄉村組織投工投勞,完成好栽植管護任務。資金籌措初步計劃是:爭取省工程苗木補助0.2億元,市財政投入苗木及重點工程綠化資金1.897億元,各縣、區投入臺田土方工程費1億元,鄉村通過投工投勞完成好栽植管護任務。同時,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可通過政策扶持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園區綠化資金原則上由企業自行解決。
第八章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分工負責
我市造林綠化地段多為沿線泥質海岸重鹽堿土質,施工難度極大。為確保工程的成功實施,必須強化政府行為,發揮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是各級政府要分級成立領導小組,政府主要領導是工程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親自研究,親自部署,靠前指揮。二是各級農委、發改委、財政、交通、水利、城建、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全力參與配合,形成工程建設合力。交通部門組織實施好所屬公路路肩的綠化、美化;公路沿線鄉鎮政府要按照盤政發〔2006〕38號文件規定,盡快形成公路兩翼植樹臺田,為綠化創造條件;水利部門要組織實施好遼河流域盤錦段河道生態工程建設;教育部門組織協調好校園綠化工作;林業部門要制定好總體規劃、年度實施方案和工程建設管理辦法,負責組織協調、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和檢查驗收。三是要充分利廣播、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造林綠化的重大意義,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自覺參與到綠化家園的活動中,形成全民植綠、愛護、護綠的良好氛圍。
二、精心設計,科學施工
市、縣林業主管部門和園林綠化部門要充分發揮管理和技術優勢,堅持突出重點,提高標準,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工程建設精心設計,將任務落實到具體地塊、小班、村屯。項目實施過程中,在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和服務等工作的同時,嚴格按照“以質為先”的要求,緊緊抓住工程、苗木、栽植、管理等每一個環節,科學施工,嚴格管理。各級政府督察、林業、財政等部門要聯合成立督導檢查組,將質量監察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三、完善機制,專業造林
繼續推廣成功經驗,對綠色通道等重點工程,由縣區采取合同承包、招投標等多種市場運作的方式實行專業隊伍造林。工程建設資金由施工方墊付,待工程竣工經過驗收達到標準后,再兌現工程款,已確保造林綠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依法治林,搞好“三防”
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亂砍濫伐是森林的三大災害,也是實現造林綠化規劃的重大威脅。要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防止亂砍濫伐的三個管理體系,使森林保護工作規范化、制度化。不斷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嚴格管理,切實做到栽得好,管得住。
五、廣開渠道,加大投入
本規劃標準高,任務重,投資大。各級政府要把造林綠化工程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積極采取其它切實可行的措施,廣籌綠化資金,增加對工程建設的投入。對農田林網和荒地造林,在政策上采取扶持措施,可本著“誰栽樹,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鼓勵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有效吸收社會資金。對工程資金要專款專用,合理使用,不準擠占或挪用,以保證工程建設任務的順利實施。
附表:1.盤錦市2010-2012年造林綠化規劃匯總表(略)
2.盤錦市2010-2012年村屯綠化規劃表(略)
3.盤錦市2010-2012年園區、校園綠化規劃表(略)
4.盤錦市2010-2012年綠色通道建設規劃表(略)
5.盤錦市2010-2012年河流兩岸造林綠化規劃表(略)
6.盤錦市2010-2012年農田林網及宜林荒地造林規劃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