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辦文件 |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盤政辦發〔2015〕140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方案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15-12-27 | |
主 題 詞: |
盤政辦發〔2015〕140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七屆三十六次常務會議審議決定,現將《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12月26日
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方案
為做好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率先在全國建成具有盤錦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五中全會“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精神,緊緊圍繞我市“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引領,以長效機制為保障,健全設施網絡,豐富文化供給,完善考評體系,促進均衡發展,構建與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實現全面轉型,走向全面發展,加快建設更具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濱海新盤錦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創建原則
(一)黨委負責,政府主導。由市委、市政府總體領導示范區創建工作,制定創建規劃,明確工作目標,落實任務職責。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創建工作的主體責任,按照全市統一工作部署,在創建時限內完成各項任務。
(二)國家立場,盤錦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創新意識,對照國家創建標準,立足盤錦發展實際,創新開展制度設計研究,形成符合盤錦實際的政策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一體化,在全國示范引領,為各地提供借鑒。
(三)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硬件補短板,軟件抓服務,工作抓創新,保障抓長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問題,用文化的力量托舉民生。
(四)統籌協調,共建共享。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破解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問題,實行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統籌城鄉、互聯互通、全民受惠”的創建格局。
三、創建目標
用兩年時間(2015—2017)全面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規定的各項任務,率先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一體化發展,將盤錦建設成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先行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機制改革創新的實踐區,成為全國公共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四、主要任務
(一)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1.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一是加快遼東灣新區文化場館群建設,2017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建設標準和管理應用要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二是加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升級達標建設,通過新建設施和整合資源,2017年市圖書館、市藝術館、市少兒圖書館要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盤山縣、興隆臺區兩館建設要于2016年9月前完成并對群眾免費開放。縣區兩館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三是貫徹落實中辦〔2015〕49號、國辦〔2015〕74號文件精神,2017年底前,全市要完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在所有行政村、社區建成資源充足、功能齊全、服務規范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為群眾提供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廣播電視、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打通公共文化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2.豐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1)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標準化。制定出臺與我市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盤錦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推進落實方案,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推進標準落實。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遼河碑林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活動中心、職工文體活動中心等要有免費開放項目,在文化惠民上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
(2)全力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市、縣區和經濟區公共財政要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培訓農村文化隊伍。以“遼河口”文化為核心理念,實施“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化發展項目,打造遼河口特色農村文化品牌。推進“鄉賢文化”建設項目,調動發揮“鄉賢文化”正能量,興辦讀書社、書畫社、鄉村文化俱樂部,在每個行政村扶持一個特色團隊,用長效保障機制,促其可持續發展。加大文化下鄉工作力度,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看1場以上電影、每年看5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
(3)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制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提高服務水平。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按照群眾的文化需求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機構要開展館際合作,實行“一卡通”服務。市、縣區兩級圖書館要形成總分館制服務體系,圖書通借通還,實現區域文化共享。創新服務方式,開展流動服務,市、縣區兩級財政要撥專款為圖書館、文化館配備專用文化服務車,并保障人員、燃油、維護、保險等工作費用。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不低于60次,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流動展覽各不少于12次。
(4)保障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機構要設有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列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年度工作計劃。以公共文化機構、社區和用工企業為實施主體,滿足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3.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結合盤錦“智慧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要具備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市級公共圖書館要建設3個以上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可用數字資源不低于30TB,縣區圖書館不低于4TB。市群眾藝術館、博物館要分別建設2個、1個以上的地方數字資源庫,開展數字化服務。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要配備數字文化設施,提供數字文化服務,讓基層群眾通過固定上網終端、網絡電視、手機等各種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數字服務產品,享受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的數字資源服務。統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直播衛星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和城鄉電子閱報屏建設等項目,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在全市城鄉實現共建共享。
4.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市、縣區、經濟區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制定政策,出臺目錄,納入預算,推進實施。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捐助設施設備、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產品等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志愿服務,健全完善文化志愿者激勵保障機制,創新服務內容、方式和載體,探索具有盤錦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出臺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相關政策,完善各級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通過政府購買、票價補貼、劇場運營補貼等機制,支持專業、民辦藝術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和門票。注重培育和發展文化類社會組織,實施群眾文化團隊扶持項目,建立群眾文化活動交流平臺,形成保障群眾文化團隊建設發展、健康運行的長效機制。
5.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一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調、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市、縣區、經濟區要建立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推進實施等方面加強統籌、整體設計、協調推進。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要承擔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建立統一的服務平臺,統籌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綜合效益。二要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完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市、縣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要組建理事會,吸納社會各方代表參與管理,強化監督。三要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縣區、經濟區、鄉鎮、街道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建立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負責人獎懲的重要依據。對重大文化項目資金使用、實施效果、服務效能實行監督和評估。四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同時,積極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征求意見,提高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
6.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措施保障。一要強化資金保障,按照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落實常住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必需的資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各級公共財政文化事業費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確保我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高于全省水平。二要強化隊伍保障,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人員編制要達到3名以上。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由“兩委”確定1名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同時通過縣區、鄉鎮和街道兩級統籌和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人員不足問題。市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不低于70%,縣區級不低于80%。每個行政村、社區業余文藝團隊不少于3支。三要強化培訓保障,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納入干部培訓計劃,納入市、縣區黨校、行政學院教學體系,縣區文化事業單位員工參加脫產學習每年不少于15天,基層文化專兼職工作人員每年參加集中培訓不少于5天。縣區及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遠程網絡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0課時。四要強化協調保障,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教育等部門要按國家相關要求努力達標創優,共同推進示范區創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創建任務。
(二)堅持突出重點,體現盤錦特色
1.推進九大場館項目建設,打造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一是建設盤錦市博物館,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集中展示“遼河口”文化特色。二是建設盤錦市圖書館新館,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打造盤錦人民的“文化公園”。三是建設盤錦大劇院,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建成全市高雅藝術服務中心。四是建設文化創意館,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五是建設盤錦市科技館,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展示我市先進海洋石油科技成果、特色濕地保護成果,推廣普及高新科技知識。六是建設盤錦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為全市青少年建設國內領先水平的文化活動中心。七是加快“遼河碑林”后續工程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規模,做大做亮中國唯一不斷代碑林品牌。八是提升遼河美術館服務水平,豐富活動內容,繼續引進國家級大展,提升對東三省的輻射能力。九是建設廣廈藝術街,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投資10億元,建立遼河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基地,打造東北地區文化創意的“制高點”,在全省、全國引領示范。
2.全力實施宜居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在29個鄉鎮普及鎮區影劇院建設,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座位不少于100個,具備接待省、市送戲下鄉演出能力,年放映公益電影不少于20場。二是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普及文化廣場建設,面積不低于600平方米,地面全部硬化覆蓋,配備體育健身設施,配套建有路燈、座椅、宣傳櫥窗、閱報欄、電子閱報屏、公益廣告牌等設施,年活動不少于120次。三是普及美麗鄉村文化墻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濱海新盤錦、宜居鄉村建設為主要內容,以美術、書法、剪紙等為藝術表現形式,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打造美麗鄉村文化亮點。四是傳承家訓村史文化,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采取“10+n”方式,修訂完善各行政村的村規民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體現“遼河口”文化的優秀傳統內涵,體現盤錦美麗鄉村的精神風貌。改善生活方式,提升價值觀念,規范公眾行為,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五是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形式,整合就業社保、養老助殘、婦兒關愛、人口管理、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資源,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基層群眾提供一站式、網絡式綜合服務。2016年建成率要達到60%,2017年實現全覆蓋,在農村公共文化領域體現“國家隊”水平。
(三)堅持制度先行,長效解決問題
針對基層特別是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長期以來存在的資金無保障、人員無編制、設施無來源、活動無場所、服務無規范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開展《建設美麗宜居文化鄉村,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制度設計課題研究。重點就全市美麗宜居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長效保障機制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明確標準,出臺政策。一要固化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以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為底線,落實本地常住人口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所必需的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二要壓實責任,明確縣區、經濟區和鄉鎮、街道是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兩級行政首長是第一責任人。明確兩級政府文化作為的方式、內容,標準、目標,底線、職責,切實把任務扛在肩上。三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制度設計與實踐探索,推出具有盤錦特色的創新性制度成果,指導全市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為國家層面制度設計提供經驗,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借鑒。
五、實施步驟
(一)調研論證
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方案》要求,對照《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東部)創建標準》,結合盤錦實際在全域開展調研,查找不足,制定對策,科學論證,明確方向。
(二)制定方案
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示范區創建工作方案,確定制度設計研究課題,開展課題研究,推進成果轉化,指導創建工作。同時,分解創建任務指標,按職責安排各縣區、經濟區和相關單位制定方案,簽訂目標責任書,按創建工作時間表、路線圖組織實施。
(三)全面實施
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按照創建目標和創建規劃任務,在全市范圍內實施。2016年10月迎接國家中期驗收。2017年底,迎接國家檢查驗收。通過創建示范區,使全市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基層文化工作隊伍不斷壯大,城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繁榮,基層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水平得到質的提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是建市30年來首次整合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資源,全市上下通力打造的一項公共文化建設工程。為確保示范區各項創建工作的有效實施,高標準完成創建任務和常態化發展,市政府成立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由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和縣區、經濟區主要領導為成員,統一指揮、協調示范區創建工作。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也要召開專門工作會議,與鄉鎮、街道簽訂責任狀,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大投入。在兩年的創建周期中,市、縣區、經濟區和鄉鎮、街道將投入7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各類活動和培訓等工作。縣區、經濟區要制定長效保障政策,固化公共財政投入機制,納入今后每年度的財政預算,并不斷增加投入幅度。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利用好示范區創建的鼓勵政策,力爭在更多項目上獲得國家和省配套投入支持。同時,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入10億元建設特色文化園區。
(三)完善機制。一是將示范區創建納入盤錦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市政府對縣區、經濟區工作目標績效考評體系,納入市政府年度重點任務。加強過程管理,每年底對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和各相關部門進行績效考評。二是科學制定年度創建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各項工作,有的放矢地推進工作落實。三是強化督查檢查機制,創建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調度會,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對各項工程、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并將督查結果報市委、市政府,對未按期完成任務的進行通報,實行問責。
(四)擴大宣傳。通過各級主流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宣傳示范區創建工作,宣傳黨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強化公眾對示范區創建的認知度和認同感,調動全社會支持、參與創建工作的熱情,切實推進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附件:1.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2.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任務分解表
附件1
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按照創建示范區工作要求,為加強對示范區建設的領導,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示范區創建規劃制定、政策研究、資金保障、績效考核等工作。領導小組人員組成如下:
組 長:高 科 市長
副組長:郭 倫 常務副市長
夏令奎 市委宣傳部部長
姜 冰 副市長
成 員:楊居山 市政府副秘書長
史 敏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劉建平 市編辦主任
陳 飛 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主任
孫洪軍 市發改委主任
張曉輝 市經信委主任
王 巖 市財政局局長
張密堂 市人社局副局長
李之棟 市住建委主任
郭康生 市文廣局局長
付艷華 市體育局局長
吳東平 市規劃局局長
王寶成 市重點項目辦主任
王 春 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
舒 然 團市委書記
賈洪琳 市婦聯主席
看金明 市科協主席
楊智勇 市殘聯理事長
劉 忠 盤錦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王新宇 盤錦廣播電視臺臺長
裘遠真 北方網絡盤錦分公司總經理
劉 劍 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文化處處長
孫 雨 盤山縣縣長
陳林松 大洼縣縣長
馮 英 雙臺子區區長
陳寶庫 興隆臺區區長
王首中 遼東灣新區黨工委副書記
朱長杰 遼河口生態經濟區黨工委副書記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文廣局,負責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分步實施、過程管理、制度研究及成果轉化、檢查督導和考核驗收等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人員組成如下:
主 任:楊居山 市政府副秘書長
副主任:郭康生 市文廣局局長
王 巖 市財政局局長
史 敏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成 員:張洪奎 市編辦副主任
趙素玲 市發改委副主任
陳風華 市經信委副主任
王立群 市財政局副局長
張密堂 市人社局副局長
齊志強 市住建委副主任
王德山 市文廣局黨委副書記
史學昌 市文廣局副局長
李 強 市文廣局副局長
王振學 市體育局副局長
葉 力 市規劃局副局長
騰鳳余 市總工會副主席
董啊娜 團市委副書記
孫 巖 市婦聯副主席
竇亞秋 市科協副主席
閆 崗 市殘聯副理事長
曹 路 盤錦日報社副總編輯
佟鳳泉 盤錦廣播電視臺副臺長
劉 萍 北方網絡盤錦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郭百智 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文化處副處長
汪曉輝 盤山縣副縣長
張曉月 大洼縣副縣長
翟月雷 雙臺子區副區長
于麗華 興隆臺區副區長
郭鏵震 遼東灣新區社會事業管理局局長
魏忠武 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社會事業管理一局局長
附件2
盤錦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任務分解表
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標 準 |
完成時限 |
責任部門 |
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
1.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 |
加快遼東灣新區文化場館群建設 |
建成投入使用,建設標準和管理應用要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
2017年底 |
市重點項目辦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市科技局 團市委 |
加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升級達標建設 |
市圖書館、市藝術館、市少兒圖書館要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
2017年底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
||
盤山縣、興隆臺區兩館建成并對群眾免費開放 |
2016年9月 |
盤山縣政府 興隆臺區政府 |
|||
縣區兩館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 |
2017年底 |
縣區政府 |
|||
貫徹落實中辦〔2015〕49號、國辦〔2015〕74號文件精神 |
全市完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在全部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建成資源充足、功能齊全、服務規范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為群眾提供文藝演出、讀書看報、廣播電視、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打通公共文化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
2016年底前建成60%,2017年底前全部建成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2.豐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
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標準化 |
制定出臺與我市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盤錦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推進落實方案,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推進標準落實 |
2015年底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遼河碑林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實行免費開放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
|||
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活動中心、職工文體活動中心等要有免費開放項目,在文化惠民上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 |
2016年底 |
市體育局 市科技局 團市委 市婦聯 市總工會 |
|||
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
2.豐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
全力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
市、縣區兩級政府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培訓農村文化隊伍。 |
2016年6月 |
市財政局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以“遼河口”文化為核心理念,實施“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化發展項目,打造遼河口特色農村文化品牌。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推進“鄉賢文化”建設項目,調動發揮“鄉賢文化”正能量,興辦讀書社、書畫社、鄉村文化俱樂部,在每個行政村扶持一個特色團隊,用長效保障機制,促其可持續發展。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加大文化下鄉工作力度,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看1場以上電影、每年看5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
各級文化部門要制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規范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 |
2016年4月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
||
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按照群眾的文化需求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
2016年5月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
|||
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機構要開展館際合作,實行“一卡通”服務 |
2016年9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
|||
市、縣區兩級圖書館要形成總分館制服務體系,圖書通借通還,實現區域文化共享 |
2016年9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
|||
創新服務方式,開展流動服務,市、縣區兩級財政要撥專款為圖書館、文化館配備專用文化服務車,并保障燃油、維護、保險等工作費用 |
2016年6月 |
市財政局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
|||
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不低于60次(全市),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流動展覽各不少于12次(全市)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
|||
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
3.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 |
保障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 |
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機構要設有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列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年度工作計劃 |
2016年4月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以公共文化機構、社區和用工企業為實施主體,滿足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結合盤錦“智慧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 |
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要具備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 |
2016年6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
||
市圖書館要建設3個以上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可用數字資源不低于30TB,縣區圖書館不低于4TB |
2016年6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
|||
市群眾藝術館、博物館要分別建設2個、1個以上的地方數字資源庫,開展數字化服務 |
2016年6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
|||
鄉鎮、街道和行政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要配備數字文化設施,提供數字文化服務,讓基層群眾通過固定上網終端、網絡電視、手機等各種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數字服務產品,享受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的數字資源服務 |
2016年10月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統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直播衛星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數字農家書屋和城鄉電子閱報屏建設等項目,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在全市城鄉實現共建共享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4.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 |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 |
市、縣區兩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制定政策,出臺目錄,納入預算,推進實施 |
2016年6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捐助設施設備、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產品等多種形式參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
2016年7月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大力發展文化志愿服務,健全完善文化志愿者激勵保障機制,創新服務內容、方式和載體,探索具有盤錦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
2016年7月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
4.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 |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 |
出臺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相關政策,完善各級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通過政府購買、票價補貼、劇場運營補貼等機制,支持專業、民辦藝術團體提供公益性演出 |
2016年6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低價場次和門票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注重培育和發展文化類社會組織,實施群眾文化團隊扶持項目,建立群眾文化活動交流平臺,形成群眾文化團隊建設發展、健康運行的長效機制 |
2016年7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5.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 |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調、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 |
市、縣區兩級黨委政府要建立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推進實施等方面加強統籌、整體設計、協調推進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要承擔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建立統一的服務平臺,統籌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實現共建共享,提升綜合效益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完善內部管理規章制度 |
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市、縣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要組建理事會,吸納社會各方代表參與管理,強化監督 |
2016年5月 |
市文廣局 市科協 縣區政府 |
||
以效能為導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指標,作為考核評價縣區、經濟區、鄉鎮、街道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 |
建立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作為確定預算、收入分配與負責人獎懲的重要依據 |
2016年底 |
市人社局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對重大文化項目資金使用、實施效果、服務效能實行監督和評估 |
2016年底 |
市財政局 市文廣局 |
|||
堅持創建標準,全面達標創優 |
5.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 |
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 |
積極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征求意見,提高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6.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措施保障 |
強化資金保障 |
按照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落實常住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必需的資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 |
2016年底 |
市財政局 |
|
各級公共財政文化事業費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確保我市人均文化事業費高于全省水平 |
2016年底 |
市財政局 |
|||
強化隊伍保障 |
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人員編制要達到3名以上 |
2016年底 |
市編辦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由“兩委”確定1名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同時通過縣區、鄉鎮兩級統籌和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人員不足問題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市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不低于70% |
2016年底 |
市編辦 市文廣局 |
|||
縣區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不低于80%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
|||
每個行政村、社區業余文藝團隊不少于3支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強化培訓保障 |
各級黨委、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納入干部培訓計劃,納入市、縣區黨校、行政學院教學體系,縣區文化事業單位員工參加脫產學習每年不少于15天,基層文化專兼職工作人員每年參加集中培訓不少于5天 |
2016年底 |
市委黨校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縣區級及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遠程網絡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0課時 |
2016年底 |
市文廣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強化協調保障 |
體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教育等部門要按國家相關要求努力達標創優,共同推進示范區創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創建任務 |
2016年底 |
市體育局 市總工會 團市委 市婦聯 市科技局 市教育局 |
||
堅持突出重點,體現盤錦特色 |
1.推進九大場館項目建設 |
打造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
建設市博物館、市圖書館新館、大劇院、文化創意館、市科技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廈藝術街,加快“遼河碑林”后續工程建設、提升遼河美術館服務水平、擴大盤錦市會展中心服務空間 |
2017年底 |
市重點項目辦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市科技局 團市委 興隆臺區政府 |
2.全力實施宜居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在29個鄉鎮普及鎮區影劇院建設 |
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座位不少于100個,具備接待省、市送戲下鄉演出能力,年放映公益電影不少于20場 |
2016年底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普及文化廣場建設 |
面積不低于600平方米,地面全部硬化覆蓋,配備體育健身設施,配套路燈、座椅、宣傳櫥窗、閱報欄、電子閱報屏、公益廣告牌等設施,年活動不少于120次 |
2016年4月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普及美麗鄉村文化墻建設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濱海新盤錦、宜居鄉村建設為主要內容,以美術、書法、剪紙等為藝術表現形式,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打造美麗鄉村文化亮點 |
2016年4月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傳承家訓村史文化,修訂完善村規民約 |
采取“10+n”方式,修訂完善各行政村的村規民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體現“遼河口”文化的傳統內涵,體現盤錦美麗鄉村的精神風貌。改善生活方式,提升價值觀念,規范公眾行為,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
2016年底 |
市民政局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
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形式,整合就業社保、養老助殘、婦兒關愛、人口管理、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資源,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基層群眾提供一站式、網絡式綜合服務 |
2016年建成率要達60%,2017年實現全覆蓋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堅持制度先行,長效解決問題 |
開展《建設美麗宜居文化鄉村,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制度設計課題研究 |
就全市美麗宜居鄉村文化建設長效保障機制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明確標準,出臺政策 |
固化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以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為底線,落實本地常住人口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所必需的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 |
2016年9月 |
市財政局 市文廣局 |
壓實責任,明確縣區、鄉鎮是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兩級行政首長是第一責任人。明確兩級政府文化作為的方式、內容,標準、目標,底線、職責 |
2016年9月 |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
|||
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制度設計與實踐探索,推出具有盤錦特色的創新性制度成果,指導全市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為國家層面制度設計提供經驗,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借鑒 |
2016年9月 |
市文廣局 市財政局 市住建委 縣區政府 經濟區管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