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pjsrmzf-2019-000005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辦文件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8-12-29 |
標 題: | 盤政辦發〔2018〕82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 ||
發文字號: | 盤政辦發〔2018〕82號 | 發布日期: | 2019-01-02 |
主 題 詞: |
盤政辦發〔2018〕82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遼政發〔2018〕24號)和《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委關于印發推動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遼工信發〔2018〕156號)精神,加快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結合全市工業發展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一帶五基地”建設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聚焦培育新動能、信息化應用、提升比較優勢和節能降耗,圍繞我市優勢及新興產業鏈,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進一步明確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推動產業發展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和綠色化,加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構建具有盤錦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二)發展目標。圍繞加快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注重創新驅動、結構優化、智能制造、綠色發展,推動我市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逐步實現向高端、高新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形成高端發展、智能發展、特色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發展格局。
1.高端化水平顯著提升。到2020年,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較大突破,戰略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4.7%提升到7%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占工業項目比重由2017年的19.2%提升到3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2017年的2.1%提升到2.5%。
2.智能化改造持續深化。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研發設計信息化、生產制造自動化、經營管理精細化、市場營銷網絡化,兩化融合進一步推進,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5%以上。
3.特色化優勢不斷增強。到2020年,圍繞我市特色資源,形成石化及精細化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特色產業,原油加工能力由2017年的2023.8萬噸提升到2500萬噸,烯烴產能由2017年的70萬噸提升到170萬噸,精細化工產品產能由2017年的500萬噸提升到600萬噸,化工產品精細化率由2017年的30%提升到35%,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由2017年的1475億元提升到2000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由2017年的105億元提升到200億元。
4.綠色化成果逐步顯現。到2020年,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創建綠色工廠,全面推廣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制造業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低于0.7噸標煤/萬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低于50立方米/萬元。
二、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
(一)聚焦培育新動能,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
1.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以優化發展石油天然氣裝備、培育發展清潔能源裝備等產業鏈為重點,統籌發展石油天然氣裝備、海洋工程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石化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清潔能源裝備產業,打造國內領先的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1)石油天然氣裝備。密切跟蹤世界領先技術水平,鼓勵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一批高端石油天然氣裝備,重點發展高端石油鉆機、頂驅、旋轉導向鉆井系統、鉆井工具、測井設備、錄井設備等。
(2)海洋工程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重點研發生產自動化鉆機、智能鉆具移運排放系統、鉆臺機器人、海洋平臺起重機、防噴器移運系統等,發展海洋鉆井模塊、海洋鉆井平臺核心智能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服務。
(3)石化裝備。重點發展大型石油化工裝備,高效新型反應器、大型塔器、板式換熱器、高壓換熱器等化工裝備,以及關鍵閥門、泵、控制儀器儀表等易損耗配套設備。
(4)節能環保裝備。重點發展高效換熱設備、余熱余壓利用設備、節能監測設備等節能裝備,高效除塵設備、油田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等環保裝備。
(5)清潔能源裝備。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及車用電子控制系統、氫燃料電池、各類傳感器、輪胎、蓄電池、變速箱等零部件產品及制氫、氫燃料儲運、城市加氫站建設、氫能分布式發電等氫能產業鏈條單元。
2.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以延伸發展石化與精細化工產業鏈為重點,積極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培育發展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構建特色新材料產業集聚區。
(1)先進高分子材料。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特種橡膠及彈性體,探索不同橡膠品種的共交聯技術提高橡膠材料的性價比。積極發展聚醚醚酮等特種工程塑料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特種化學纖維。探索發展碳材料,充分發揮我市豐富的化工原料和重油瀝青等資源優勢,探索中間相瀝青、碳電極、超級活性炭和碳纖維等新材料。
(2)先進有色金屬材料。以鋁、銅材料為重點,向下游高端產業延伸,積極開發多種用途新型鋁型材和鋁合金制品,以及用于動力鋰電池、電容器的高純銅箔產品。
(3)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發揮我市資源和技術優勢,重點發展絕熱門窗玻璃、無醛蘆葦夾芯板材、新型墻體材料、新型環保建筑防水材料、阻燃隔熱隔音材料、輕質建筑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環境處置功能材料及節能、密封、保溫等礦物功能材料。
(4)前沿新材料。探索發展增材制造專用材料、石墨烯等碳基材料和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納米催化劑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二)聚焦信息化應用,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
1.推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發展。
(1)裝備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深化信息技術在裝備制造業的集成應用,引導企業用智能技術、智能裝備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建設智能生產線、智能生產車間和智能工廠。鼓勵企業研制智能化裝備和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智能化產品。推動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展研發設計、設備管理、運營維護、售后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全面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
(2)石化行業智能化改造。研究推廣模擬仿真、優化控制、調度計劃、故障診斷和維護、資源與能源管理等技術方案,基于石油化工生產過程的HSE解決方案,物料跟蹤及平衡、能源監測及精細管理的生產制造一體化方案。在淘汰小化工、小煉油、小瀝青等落后產能的基礎上,重點推動耗能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普及先進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提高安全生產、節能降耗水平。
(3)輕工建材行業智能化改造。輕工行業重點推進肉類加工、速凍食品加工和塑料制品等重點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和示范應用,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建材行業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有效優化制造結構、提升全流程運行過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水平,推進制造、運營和商業模式全系統全方位智能化,支持建設智能化示范工廠。
2.推動網信產業發展。
(1)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重點發展軟件及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融通應用。培育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鼓勵大型企業增加信息化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軟件與信息技術發展新平臺。推進以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打造為主線,系統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顯著提升企業在協同研發、精益管理、風險管控、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響應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大幅提升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2)電子元器件。大力發展廣泛應用于手機、微型自動對焦模塊、筆記本電腦、微型機器人的定位和驅動裝置的自動對焦攝像頭馬達,發展汽車電子系統所需的繼電器、連接器等電子元器件。圍繞新一代通信技術發展,推動光器件和混合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
(3)應用電子。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選擇一批市場巨大、技術成熟的產品作為切入點,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推進應用電子產品發展,重點推進汽車電子技術和產品,包括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及設備、GPS系統、汽車行駛狀態記錄儀、車載智能導航儀、汽車多媒體、汽車娛樂系統等,同時大力發展環保節能的電力電子產品。
(4)電子專用設備和儀器。重點發展工業鏡頭和高性能診療設備用鏡頭等成套生產線設備,積極推動印刷電路板及計算機各部分設備生產。發展針對石油生產、煉化過程中的分析、檢測、控制、計量、測量及化工等一系列優勢特色儀器儀表,推進儲油罐油水監測儀、含水儀表頭、鍋爐控制人機交互設備等產品的產業化。
(三)聚焦提升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特色化發展。
1.推動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升級發展。以石油化工為龍頭,以規模效益為中心,推動石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轉型發展,打造世界級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1)石油煉制行業向規模化發展。支持重點石油煉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降低單位能耗。支持現有煉油裝置實施改造升級,大幅提升原油一次加工裝置的單套產能,適當擴大原油二、三次加工裝置規模與技術水平,由燃料型向化工型轉化,切實提高化工原料產出比重,提高芳烴、烯烴生產能力,改善調整產品結構。
(2)基本化工原料供給向高質量發展。支持大型乙烯、芳烴及其下游基本化工原料生產裝置的建設,實現烯烴、芳烴、醇、醚及氮氣、氫氣、氧氣、一氧化碳等基本化工原料高質量供給。支持重點化工類園區集中建設熱源、工業氣體和工藝用水供給島,向園區內企業集中供給蒸汽、工業氣體和工藝水,切實提高工業裝置規模,降低成本,防范風險。
(3)化學合成材料與精細化學品向高附加值化發展。支持化學合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企業不斷完善產品結構,提高科技含量,拓展下游應用新領域,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高附加值化發展。發揮基本化工原料優勢,持續增加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及合成纖維三大合成材料的品種,滿足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精細化學品新品種,發展功能優良、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
2.推動農產品加工行業精深發展。充分發揮盤錦大米、盤錦河蟹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以發展農產品和糧油精深加工產業鏈為重點,大力發展糧油和果蔬、畜禽、水產品等食品加工產業,建設安全、高質量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
(1)糧油精深加工向安全可追溯方向發展。發揮地理環境和交通基礎設施優勢,大力發展稻谷和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為主的糧油精深加工產業,建立糧油加工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打造國內知名、讓社會和人民群眾放心的糧油加工生產基地。發展大米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重點發展米糠油、肌醇、谷維素、膳食纖維等米糠深加工產品。拓展延伸大豆精深加工產業鏈,開發異黃酮、低聚糖、膳食纖維粉、復合保健功效因子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
(2)特色休閑食品加工向品牌化發展。發揮本地和周邊農產品資源優勢,吸引品牌企業發展具有品牌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利用蘿卜、白菜、辣椒等產地優勢發展特色腌制蔬菜產品,推進禽產品精深加工,向休閑化、精細化、風味化發展。發揮我市河蟹品牌優勢和水產品資源優勢,發展系列河蟹、水產品加工食品、保健品。
(3)水飛薊深加工產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發揮我市水飛薊加工在國內外的產業地位和市場優勢,整合現有企業資源,以市場化手段向集團化發展。集團統一原料種植、采購標準,統一加工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實施集團化品牌戰略,加強技術研發,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水飛薊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水飛薊膠囊等系列保健品和植物油等系列產品。
(四)聚焦節能降耗,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
1.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把創建綠色工廠作為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主要突破點和重要抓手。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結合自身特點,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分類創建綠色工廠,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以企業集聚、產業生態化鏈接和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制定化工園區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提升園區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效率,建設綠色循環化工示范園區。
2.推動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通過粉煤灰、爐渣及其他工業固體廢物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目錄,引導企業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提升綜合利用產品質量,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3.推廣清潔生產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從源頭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推動有色金屬及化工等行業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等非常規污染物削減,加快重點行業有毒有害原料(產品)替代品的推廣應用,推動汞、鉛等高風險污染物削減。
三、工作措施
(一)強化政策支持,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幫助企業爭取國家重大專項立項和國家投資基金、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投資基金等資金支持,充分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支持高質量發展項目。持續加大對高質量發展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及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認真落實現有稅收、信貸、采購、土地等優惠政策。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發揮產業技術聯盟作用,推進產業共性技術與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產品和標準。嚴格執行化工類園區設置與建設標準規范,依規開展化工類工業園區評估工作,完善功能,補齊短板,為建設高質量石化與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提供支撐,為企業提供高質量服務。
(二)強化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擴大有效投資。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和綠色化,謀劃、儲備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項目和大項目。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吸引金融資本投向實體經濟。依托“遼寧省重大工業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時掌握投資完成和項目進展情況。建立項目推進責任制,分地區、分行業建立項目精準服務體系,完善跨部門協作與跟蹤督辦機制。搭建技術對接、產融對接、人才對接、要素保障等工作平臺,幫助企業解決項目要件辦理、生產要素、技術等問題,推動項目落地開工和投產達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可實行市場化運作的領域。加強民營中小企業綜合服務機構建設,建立一批以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樞紐的服務機構,推進一批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的認定。支持優勢民營企業積極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制修訂。支持民營企業創建品牌,積極打造產品名牌、企業名牌、區域名牌,開展品牌價值評估,培育一批名牌民營企業。推動民營經濟綠色發展,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生態化設計和清潔化生產,從資源利用、產品開發、工藝選型、生產制造、后端治理等全面推進清潔發展模式。
(四)強化企業協同合作,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堅持圍繞增加稅收抓產業、圍繞發展產業抓項目、圍繞產業鏈發展抓精準招商,以區域協同化、產業同城化視野,探索“飛地”模式,做好增量項目招大引強、存量項目提質升級。聚焦新興產業,引進一批符合生態環保和投資強度要求、能夠延伸產業鏈、對轉型升級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強化產業交流合作,鼓勵企業以聯合投標、工程總包、合作開發等方式“抱團出海”,全面融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推進工業國際化發展,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全面開放引領全面振興。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12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