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政策解讀
《盤錦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于2024年5月11日由遼寧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規劃》是盤錦市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盤錦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空間發展藍圖,是盤錦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協調性、基礎性和約束性。
一、《規劃》出臺背景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和《中共遼寧省委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遼委發〔2020〕12號)要求,我市啟動《規劃》編制,全面落實《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遼寧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在統籌劃定“三區三線”的基礎上,形成“多規合一”可持續發展的盤錦方案,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盤錦市加快建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先行區提供空間引導和保障。
《規劃》的出臺,標志著我市正式進入“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階段,邁向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新征程。
二、《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編制和實施相統一的原則,共分總則、規劃背景、城市性質與目標戰略、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嚴格耕地保護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優化生態布局打造“國際濕地之都”、促進集約集聚建設高質量城鎮空間、完善城市功能優化中心城區布局、傳承歷史文化塑造城市風貌特色、增強安全韌性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推動陸海統籌優化海洋空間格局、融入區域發展整體格局、強化實施保障提高空間治理能力13章50節內容。
(一)現狀分析
《規劃》綜合考慮我市自然稟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系統分析了盤錦國土空間的現狀成效、問題風險和挑戰機遇,對于科學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和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目標與格局
《規劃》明確實施“生態立市、區域協同、資源集聚、產業引領、品質提升、項目支撐”六大空間戰略,推動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0.28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93.4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082.13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296.60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27倍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省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4.08億立方米。
(三)嚴格耕地保護,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
《規劃》提出形成“四區一軸”的農業空間發展總體格局,著重引導東部特色農業片區、西部生態有機種植養殖業和農業旅游片區、北部農產品種養加工片區、南部農業商貿物流和漁業片區特色發展,形成南北向陸海統籌、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軸。明確要進一步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 “三位一體”保護。在數量方面,要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進出平衡;在質量方面,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強化土地整治工程質量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在生態方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農田生態建設與保護,綜合改善糧食生產環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差異化引導鄉村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保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空間,全面打好鄉村振興空間基礎。
(四)優化生態布局,打造 “國際濕地之都”
《規劃》全面落實遼寧省“兩屏一帶七廊”的生態安全格局,提出構建“一核一灣三帶”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通過遼河口國家公園,遼東灣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繞陽河、遼河、大遼河生態融城帶打造,全面筑牢穩固區域綠色發展生態安全屏障。以協同創建遼河口國家公園為引領,建設自然保護地,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有力舉措,鞏固提升盤錦市綠色發展新優勢。
(五)促進集約集聚,建設高質量城鎮空間
《規劃》深入貫徹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鎮建設方式由擴張增量向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質量轉變。形成“一核一軸三組團”城鎮空間格局,加快城鎮空間內涵化、集約化、綠色化、高品質化發展。通過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推進市域產業高效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鎮建設用地資源高效配置,打造高品質城鎮生活空間。
(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中心城區布局
《規劃》明確以向海大道為南北向城市發展主軸線,以三個城市組團和兩個產業園區為核心載體,構建“一軸三組團,一帶兩園區”的空間發展總體格局。通過打造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環境和建設品質,加強城市設計控制引導,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統籌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不斷提升城市功能、服務能力、生態環境和文化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傳承歷史文化,塑造城市風貌特色
《規劃》提出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構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確定“多心雙軸一帶”的歷史文化保護總體格局,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盤活利用和城鄉特色空間塑造,彰顯盤錦市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質。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和管控體系,塑造盤錦特色風貌體系,構建具有盤錦特色的魅力空間。
(八)增強安全韌性,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規劃》強調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系統,完善道路網絡與交通設施供給,重點協同建設大連–營口–盤錦–錦州– 葫蘆島走廊;莊河–營口–盤錦–錦州–朝陽–赤峰的省際交通運輸通道,重點打造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樞紐、打造京沈發展軸上重要的次級鐵路樞紐、打造連通遼寧中西部地區的公路樞紐、打造輻射區域的現代物流樞紐,遠期建設空運樞紐。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道路網絡和交通設施供給,提高交通數字化管理水平,推動城市運行效率提升。加強區域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綠色、均衡、智能的現代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建成布局合理的靜態交通系統。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救災、減災能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九)推動陸海統籌,優化海洋空間格局
《規劃》突出近岸海域的生態屏障作用和對海洋經濟發展支撐作用。構建“一個河口、三大海域”的海洋空間格局。通過加強陸海空間統籌協調,海洋空間保護與利用,推動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圍繞提高海洋資源保障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統籌海域、海岸線開發保護活動,協調海岸帶地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形成陸海統籌、功能協調的海洋空間格局,著力推動海洋開發利用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
(十)融入區域發展整體格局
《規劃》提出通過協同營口、錦州等周邊市縣,共同維護區域生態基底;協同沈陽、鞍山、鐵嶺對遼河水系進行治理;協同沈陽、鞍山、撫順、營口、遼陽對渾太水系進行治理;協同錦州市對遼河口周邊濕地進行治理,融入區域發展整體格局。充分發揮盤錦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交匯點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努力在推進遼寧融入“一帶一路”中發揮引領作用,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十一)強化實施保障,提高空間治理能力
《規劃》強調加強黨的領導,統籌規劃實施管理,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明確健全法規標準和配套政策機制,強化規劃有效傳導,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保障規劃實施的行動計劃與重大項目等要求,切實為經濟社會發展及各類開發建設提供精準高效的自然資源要素保障。
解讀部門:盤錦市自然資源局
解讀人:邢喃喃
解讀電話:2830089
原文:盤政發〔2024〕5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