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計劃的通知
盤政辦發〔2017〕16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盤錦市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2月13日
盤錦市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和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加快推進國際化中等發達城市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我市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制定本計劃。
一、工作目標
到2019年,企業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化,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日漸成熟,攻克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創新產品,全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產業創新中心初步形成。
——自主創新企業大量涌現。重點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全市培育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230家,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0家以上,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15家。
——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5%,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3%,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60%以上擁有專利,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600件,每年開展核心技術攻關20項。
——區域創新體系趨于完善。市級以上產業技術研究院達到20家,建立10個以上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聯盟,全市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100%建有研發機構。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創新型人才和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地,成為我市自主創新的示范區。
——自主創新環境明顯改善。培養和集聚一支適應創新型城市要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50人以上,全市高技能人才超過5萬人。科技資源開放配置、創新資源共享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園區國際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文化環境。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
1.培育壯大小巨人企業。通過“創辦一批、孵化一批、轉型一批、引進一批”的培育方式,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一批業績良好、極具發展潛力和培育價值、處于成長初期的企業快速成長,成為行業中或本區域的“小巨人”,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形成小巨人企業蓬勃發展新態勢。2017年,新培育小巨人企業50家;到2019年,小巨人企業總數達到230家。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支撐作用,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重點培養一批創新實力強、科技優勢明顯、產業化程度高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提高高新技術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全面帶動企業技術水平提升,集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按入庫企業不同類型,對照高新技術企業標準,列出問題清單,制定培育方案,分解任務,精準幫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45家;到2019年,全市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總數超過80家。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3.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以我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以高端化、集團化、國際化為方向,重點培育一批以高端人才集聚、創新引領驅動、全球戰略布局、行業領軍先導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支持企業與跨國公司協同開展技術創新,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引導企業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加大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2017年,培育5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到2019年,全市培育15家創新型領軍企業。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二)實施企業創新體系構建工程
4.建設企業研發機構。加快構建企業研發機構,全面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重點推進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大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導和支持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推進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017年,實現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50%建有研發機構;到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100%建有研發機構。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委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5.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圍繞我市重點產業加快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引進和建設,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和先進技術研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不斷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2017年,新建市級以上產業技術研究院5家;到2019年,研究院總數達到20家。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6.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及聯盟。鼓勵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通過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協作配套,實現產業上下游的有機銜接。創新平臺與聯盟要聚集創新資源共同攻關,聚集資源聯合推廣市場,填補產業鏈缺失環節的技術、產品和企業,不斷完善全市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水平。2017年,新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聯盟2家;到2019年,力爭在主導產業領域建立10個以上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10個以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7.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科技產業“高端鏈”計劃,在我市具有優勢的精細化工、海洋工程、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強力推進科技攻關,攻克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鼓勵企業開展前沿戰略領域的研究與開發,超前布局一批引領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大科技項目,著力搶占先發優勢。每年開展核心技術攻關20項。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8.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格局,形成財政科技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科技金融為后盾的研發投入新格局。創新科技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試行科技資金后補助制度,優先支持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研發能力強的企業,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改善研發條件,形成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良性機制;建立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檢查制度,簡化辦事流程,進一步落實國家支持企業研發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建立企業研發投入統計監測與考核機制,將企業研發投入納入全市統計指標體系,并建立企業研發投入定期發布制度。2017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占GDP比例達到1.6%;到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3%,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占GDP比例達到2.5%。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統計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9.推動制造業企業提升。推動制造業企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生長,通過“互聯網+”模式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創新能力與服務水平,推動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制造業擴大品種、提高質量、增進服務、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朝“微笑曲線”的兩端升檔提效。通過三年努力,促進制造業整體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質監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三)實施創新人才集聚工程
10.提升企業家創新素質。邀請知名企業家和行業專家對重點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行現代科技和管理知識專題培訓,組織企業家到國內優秀創新企業參觀考察,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開拓創新意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企業家。每年組織全市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培訓100人次以上。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經信委、市農委,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1.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圍繞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以及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計劃,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急需緊缺型人才;努力培養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國際視野、懂經營會管理的高層次復合人才。2017年,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10人、急需緊缺型人才500人;到2019年,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50人、急需緊缺型人才2000人。
牽頭單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經合局、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2.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大力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職工的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產一線創新人才。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隊伍。2017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人;到2019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超過5萬人。
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3.推動建立企業人才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加快建立創新驅動發展內部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以股權、期權、分紅權等多種激勵方式,讓科研人員與其創新成果收益對接,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支持企業建立創新項目競聘機制,引進聚集一批經驗豐富、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家、創新型領軍人才、科技研發帶頭人、項目創新骨干等到企業任職或兼職。
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科技局
(四)實施創新國際化工程
14.推動科技型企業“走出去”。引導和鼓勵我市科技型企業廣泛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依托國際科技資源提升自身競爭力。鼓勵支持科技型骨干龍頭企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在境外設立或收購研發機構,積極引進國外創新團隊,提升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與水平。鼓勵企業參與國際間技術創新活動,通過聯合研發、定向研發、收購技術等多種形式,迅速切入創新鏈的高端環節,積極搶占行業制高點。2017年,行業龍頭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1家以上;到2019年,實現龍頭企業海外研發機構布局3家以上,10家以上企業參與國際學術活動。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商務局
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經合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5.加快國際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國際水平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迅速提升我市科技創新軟硬件條件水平。強化與境外科技園區對接機制,著力深化與美國、以色列、芬蘭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園區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園區的管理經驗和模式,提升我市科技園區建設和服務水平。2017年,完成國際先進科技園區調研工作;到2019年,全市建成1家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園區。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6.吸引國際資源“走進來”。在海洋工程、石油裝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按照國際一流“高端鏈”產業要求,鼓勵企業通過國際合作、合作開發等方式,承接轉化一批國際先進技術,帶動我市企業從產品配套向整機產品轉型,不斷擴大國際產業鏈影響力。定期組織國際技術交流活動,全面提升我市企業承接國際技術轉移的能力和水平。鼓勵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科技人才交流活動,以短期工作或柔性工作方式聘請國外科技人才,提升企業的成果轉化能力。每年舉辦1次以上國際技術交流活動。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經合局
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五)實施科技金融服務工程
17.搭建創新創業基金平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開展天使投資,投向創新創業各個領域,重點培育和扶持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充分利用政府引導基金作用,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創業投資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創新型企業發展。2017年,設立1支以上子基金;到2019年,形成5支以上子基金。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
責任單位:市國資委(金融辦)、市經信委、市農委,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8.搭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臺。充分利用省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以及市級風險補償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和增信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快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2017年,建立盤錦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到2019年,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管理體系,全面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國資委(金融辦)、市商業銀行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民銀行,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19.推動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上市、新三板掛牌和遼寧股權交易中心融資交易板掛牌的培育工作機制,加強對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的輔導。通過分步資金扶持政策,引導中小企業改制掛牌或上市,大力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借助資本市場融資。2017年,爭取2戶企業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或新三板掛牌;到2019年,爭取10戶以上企業掛牌或上市。
牽頭單位:市國資委(金融辦)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
(六)實施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20.建設更為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吸引集聚國際創新創業資源,通過合作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引進海外孵化器先進管理經驗、先進技術,主動創新服務模式,著力打造多元化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國際化發展軟硬環境;加快建設第三方專業服務平臺,構建支撐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中介服務體系;豐富服務內容,建設“一刻鐘園區服務圈”以及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綜合服務,加快建設多元化、高標準的國際化服務體系。出臺《專業園區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各園區按意見要求規范建立國際化服務體系。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國資委(金融辦)、市工商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經合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1.搭建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創新創業信息資源整合與開發,研究制定“一站式”公共服務系統建設方案,整合匯集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建設政務資源庫,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
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大數據中心)
責任單位:市工商局、市經信委、市商務局、市環保局、市安監局等市直相關部門
22.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網絡平臺。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建設資源配置優化、運行管理規范、共享服務高效的大型試驗、檢測等設施與儀器網上服務平臺。
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質監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大數據中心)
23.搭建創新創業成果交易平臺。建設科技成果電子商務市場,完善提升網上技術市場交易體系;開發和推廣適合中小微企業使用的技術合同網上登記系統,引導中小微企業利用信息網絡獲得先進適用技術。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4.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專利提升計劃,引導更多企業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成立維權援助工作站,建立維權援助體系,加大專利執法力度,完善司法保護環境。提高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管理能力,重點推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工作。鼓勵支持知識產權貿易、評價和信息服務等中介機構發展,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2017年,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40%以上擁有專利;到2019年,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60%以上擁有專利。
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責任單位:市法制辦、市工商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盤錦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牽頭組織有關事項落實和政策實施。各縣區、經濟區也要成立相應領導小組,設立工作機構,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加強對本地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作的推動實施。
(二)優化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優化“雙創”、人才集聚政策,落實國家鼓勵企業創新投入的各項政策措施,在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稅前抵扣、技術轉讓等鼓勵企業創新政策方面,加大財政資金對企業創新投入,不斷引導社會資金、企業自籌資金投入,最大限度激發全市企業的創新熱情和活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型企業。
(三)強化監督考核。加強分類指導,建立監測評價機制,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各項重點任務推進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定期總結和發布工作進展情況。建立由科技部門牽頭,統計、稅務等相關部門參加的考核小組,制定企業創新能力考評指標,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和研發投入水平納入對縣區、經濟區績效考核。無研發機構以及研發經費投入未達到當年計劃指標要求的企業及企業領導班子成員,不能參與市級先進評選,企業不能享受各級政府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對創新工作取得突出業績的企業,予以通報表揚。
(四)營造創新氛圍。重視引導企業創新文化建設和企業家精神培養,逐漸形成鼓勵創新的良性動力機制,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創新文化。運用各種媒體及現代信息傳播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工作,宣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針政策、科技創新典型經驗和先進人物,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和價值觀念。探索建立企業自主創新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激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環境,形成想創新、會創新、能創新、齊創新的局面。
附件:2017年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計劃任務分解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