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新聞發布會

“盤錦這十年” 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召開

發布時間:2022-09-17 瀏覽次數:545

黨的十八大以來,盤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努力建設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先行區。即日起,盤錦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盤錦這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系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盤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發生的顯著變化。


在今天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圍繞“厚植創新生態助推高質量發展”主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盤錦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重要舉措、經驗做法,并回答記者提問。


十年來,盤錦全市上下積極應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把牢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解決了多年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形成了未來發展需要形成的優勢,全市綜合實力大幅跨越提升。全國重要的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取得驕人的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雙戰雙贏”。盤錦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83.2億元,是2012年的1.3倍,躍居全省第5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58.6億元,位居全省第4;固定資產投資穩居全省第5位;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5780元、22430元,總量分別位于全省第3、第2位。


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主導產業邁向中高端。全國重要的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盤錦成為全省石化產業發展“兩極”之一。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發展動力活力加速釋放。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網上可辦”,營商環境評價排名東北地區第6位。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鄉村振興打造新模式。全市稻蟹綜合種養面積達到85萬畝,推廣種植特優水稻品種面積34.5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10萬噸以上、獲“十八連豐”。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合作,城市影響力不斷擴大。深度融入遼寧“一圈一帶兩區”建設與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省“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第三個核心引領區,獲批中國(盤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躋身全國外貿百強城市50強。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嚴守“生態盤錦”這塊金字招牌,近五年新增自然岸線15.77公里,恢復濕地8.59萬畝,榮膺“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民生保障邁上新水平,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十年來,盤錦全力推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成效顯著。2021年全市實施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62項,技術合同登記額16.77億元,同比增長112.1%,增速全省第一;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全省排名第三。推進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揭榜掛帥”攻克“卡脖子”難題。在全省率先設立“聯盟管家”,提出“有目標、有契約、有機構、有項目、有投入”的聯盟建設“五有”標準。目前,全市共組建產學研聯盟75家,年均組織實施重大攻關20項。實施“帶土移植”工程,通過“項目+團隊”等模式,推進優質科技成果來盤轉移轉化。建立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機制,目前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352家,高新技術企業183家,雛鷹企業58家,瞪羚企業16家,科技成果轉化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升級建設精細化工中試基地,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邁向“市場化”。目前,甲基丙烯酸甲酯等6個項目成功中試,寡糖誘導制劑綠色水稻種植等項目已在盤示范推廣。今年正在實施中試項目6個,12個項目在談。深化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天津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成果對接交流平臺,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模式,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惠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良好生態。


十年來,盤錦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大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著力突出目標引領。編制實施了盤錦市工業經濟發展“十三五”“十四五”等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年度增長主要預期目標,形成長短結合、滾動推進的工業發展目標體系。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確定了智能化改造、產業鏈控制力增強等10項重點工程,加快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步伐,打造石化及精細化工、糧食精深加工、電子信息三大產業集群,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促進產業高端化,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著力抓好政策協同。全面落實穩增長政策,針對經濟下行壓力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推出相關政策舉措。特別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會同有關部門推出加強助企紓困穩定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扎實落實國家、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有效形成政策合力。著力拓展增長動能。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激發企業活力。充分發揮各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協調機制作用,持續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積極落實各項助企惠企政策,健全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專精特新”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促進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