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民生信息 > 醫療
索 引 號: | govswsjkwyh-2021-088615 | 主題分類: | 醫療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人民網-遼寧頻道]辦實事 促健康 遼寧為急癥患者打通搶救“高速公路”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1-12-27 | |
主 題 詞: |
[人民網-遼寧頻道]辦實事 促健康 遼寧為急癥患者打通搶救“高速公路”
編者按: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遼寧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爭作貢獻促振興”實踐活動,聚焦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在全省開展提升醫療機構急診急救能力專項行動、衛生健康“強基”行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及婦女“兩癌”免費篩查等11件民生實事,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進健康遼寧建設的實際行動。
“從患者入院到植入支架血流恢復,‘門球時間’僅用了40分鐘左右。因為患者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醫院及時啟動了‘綠色通道’,所以這個急救時間格外短。”
“門球時間”是指患者從進入醫院大門到介入手術的時間,這一時間的長短是決定搶救成功的重要因素,當前的國際標準是90分鐘以內。因此,盡管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回憶起9月14日下午接診的那位心梗患者,迅速的搶救過程仍然讓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二部胸痛中心冠心病三科主任醫師丁懷玉記憶猶新。
在一所醫院里,急診科無時無刻不在詮釋“時間就是生命”。它既是跨越生死的主戰場,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診療水平的標尺。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圍繞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遼寧省衛生健康委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提升醫療機構急診急救能力專項行動,并被列入遼寧省“我為群眾辦實事、爭作貢獻促振興”實踐活動省級層面實事項目清單,排在30項實事的第1位。
建設“五大中心” 聚焦危急重癥
針對高發的危急重癥,遼寧不斷推動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工作,通過整合各科室,建立便捷流程,提高救治效率。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設了266家各類中心。
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二部胸痛中心,這里的急診科緊挨著手術室和病房,從空間排布上為患者節省寶貴的急救時間。“那天患者從入院到進入手術室也就用了10分鐘。”因為病情緊急,醫院為這位心梗患者開通了“綠色通道”。“患者還在救護車上的時候,急診科的醫生就已經把他的相關指標和心電圖結果發給我了,手術室這邊提前做好了準備,隨時等候患者到達,開始手術。”雖然患者入院時心跳、呼吸全無,但在醫護人員的迅速救治下,最終轉危為安,康復出院。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的疾病。雖然沈陽市有很多醫院都可以開展卒中搶救,但是群眾未必都了解,遇上突發狀況,慌亂中可能就延誤了最佳送醫時間。
2019年,由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以42家二、三級醫院成員單位為主的沈陽區域卒中專科聯盟成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卒中急救地圖”。如今,“卒中急救地圖”已經實現沈陽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市民可以隨時查詢哪家醫院有溶栓能力,以及醫院位置等信息,為搶救生命爭取“黃金時間”。據統計,沈陽市年溶栓近3000例,取栓近600例,動脈瘤介入栓塞約500例,顯著提升了卒中規范化診療水平。
在重點建設危急重癥救治中心的同時,遼寧通過制定急救預案、建立協同救治體系、開辟“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危急重癥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
“120救護車跟我們急診觀察室都是聯網的,我們的大屏幕上會實時顯示患者的基本信息、救護車的行進位置以及車上急救醫生的電話。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車上傳回的數據,及時告訴隨車急救醫生如何用藥,提前為手術做好準備。”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二部胸痛中心心內科總住院醫師陳菲菲介紹說,胸痛中心的專業性和規范化,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危重癥患者提供了快速、優先診療通道。
目前,遼寧省各市城區院前急救網絡服務半徑已超過國家標準,平均反應時間已縮短至12-15分鐘。依托“互聯網+院前急救”模式,全省已逐步形成車載數據傳輸與各級醫療機構互聯互通,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此外,遼寧的院前急救除醫務人員外,均配備了擔架員,達到全國院前急救同行業中配置的最高標準。
提升服務水平 便利群眾就醫
在提升醫療機構急診急救能力專項行動中,遼寧省衛生健康委提出,要利用3個月,全面提升醫療機構急診科救治服務能力;利用1年左右分類分級推進急診布局及流程再造,建立一站式服務模式,強化院前、院內急診急救高效、閉環銜接。
為此,遼寧省衛生健康委組成了6個省級暗訪組,對全部省屬綜合醫院和各市年急診量排名前兩名的醫院進行了暗訪督查。同時,全省各設置急診的醫療機構開展全面自查,排查出急診設置、流程等方面問題1012個,并提出整改方案,設置整改期限,逐步整改落實。
遼寧省衛生健康委還編制了《提升急診急救能力專項行動整改落實評估考核表》,明確54項驗收評估內容,實現統一驗收評估尺度,達到“整改一個、提高一個、合格一個”目標,并于11月底前完成全省三甲醫院的驗收評估。
目前,遼寧省共有在崗急診醫師近4000名,在崗急診護士近6000名。為提升急救隊伍整體水平,遼寧投入急診急救人才培養專項經費54萬元,選擇綜合實力較強的沈陽、大連市急救中心組織全省50名從事日常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業務骨干,以及醫療機構內參與急診急救與院前急救相銜接的急診骨干醫務人員,自8月1日起開展為期90天的急診急救醫務人員培訓項目,以人才驅動急診急救能力提升。
在方便群眾就醫方面,全省三級醫院全部開展分時段預約診療,全省預約診療率達到70%,多數三甲醫院預約時間精確到5-10分鐘。推動電子檢查結果資源共享和醫療質量同質化,減少重復檢查和患者攜帶紙質報告的不便,目前全省395家醫療機構已經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全省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普遍開設老年人掛號就醫“綠色通道”,設置老年人便民“綠色通道”比例達到97.6%。特別是針對疫情期間老年人掃碼困難等問題,各醫院均強化了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措施,為老年人就醫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