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 > 社會救助 > 綜合業務
索 引 號: | govsmzj-2021-072793 | 主題分類: | 綜合業務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注意!盤錦市社會救助對象這10種失信行為要受懲戒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1-09-28 | |
主 題 詞: |
注意!盤錦市社會救助對象這10種失信行為要受懲戒
為加快推進社會救助信用體系建設,盤錦市根據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規定,出臺了社會救助對象失信懲戒試行辦法,目前已經開始實施。
《盤錦市社會救助對象失信懲戒辦法(試行)》適用于盤錦市范圍內申請或已獲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和臨時救助的個人或家庭。辦法中社會救助僅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收入家庭救助和臨時救助。辦法所稱失信行為,是指申請或已獲得社會救助的居民家庭或個人,采用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或者服務的行為。對涉及社會救助失信行為的居民家庭或個人,統稱為失信對象。失信對象不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辦法,首次申請社會救助的家庭或個人,由鎮街在受理申請時主動告知并指導申請人及其法定贍養、撫(扶)養義務人填寫誠信承諾書。申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可由其監護人代為填寫,因失信行為產生的后果由監護人承擔。
辦法規定了失信行為的10種具體情形。
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的家庭或個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納入失信行為:
1.提供虛假申請材料或虛假證明的;
2.故意虛報家庭支出的,包括因病、因殘、因學和必要就業成本等剛性支出的;
3.故意隱瞞家庭各類可支配收入的,包括扣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及個人按規定繳納的社會保障性支出后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現金和實物收入等信息的;
4.故意隱瞞法定贍養、撫(扶)養人基本信息的;
5.故意隱瞞家庭成員經商經營狀況、工商登記、稅務登記、社會組織登記、債權債務、房產交易等信息的;
6.故意隱瞞、轉移房產、車輛、存款、證券、股票等財產、資產信息的;
7.故意隱瞞家庭成員人口變動、就業情況、婚姻狀況等信息的;
8.通過隱瞞虛報等手段已納入社會救助的家庭或者個人對騙取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拒不在規定時限內退回的;
9.法定贍養、撫(扶)養人有贍養、撫(扶)養能力,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
10.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的其他失信行為。
辦法明確,社會救助對象失信行為根據失信程度,分為一般失信行為、較重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三個等級。發現失信行為對象,鎮街應及時上報縣區民政局并于7個工作日內出具《盤錦市社會救助失信告知書》,立即做出停止該家庭或其成員的社會救助決定,鎮街責令退回非法獲取的救助資金、物資,并及時上報縣區民政局;同時列入失信名單管理,根據失信行為程度,分別給予1-3年內不得申請各類社會救助的懲戒;對于擾亂社會救助工作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協調公安部門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的其他懲戒措施。例如:某某家庭第一次申請低保,通過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發現其名下有私家汽車原因而未通過低保審核,第二次申請低保時故意通過隱瞞、轉移等手段將車輛轉移走的,列入失信名單管理,一年內不得申請各類社會救助。對列入失信名單管理的失信對象,按國家有關規定在懲戒期滿后,自動移除不再作為失信懲戒依據。失信對象對認定結果有異議的可向鎮街提出書面異議申請,鎮街進行核實后對失信對象給予書面回復。
該辦法充分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權益,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體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