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應急管理
索 引 號: | govsyjglj-2023-147938 | 主題分類: | 應急管理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專家解讀丨東北冷渦和副熱帶高壓是強對流天氣偏多的幕后推手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3-06-15 | |
主 題 詞: |
專家解讀丨東北冷渦和副熱帶高壓是強對流天氣偏多的幕后推手
龍卷風、冰雹、雷暴大風……近期,強對流天氣頻發。6月11日、1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雖然汛期是強對流天氣的高發期,但今年強對流天氣的出現顯得尤為頻繁。在這背后,究竟有什么力量在推動?公眾應如何防范強對流天氣?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田付友對此進行了解答。
田付友分析指出,過去3年,4月1日至6月10日,強對流天氣過程平均約出現12次;今年4月1日至6月10日,強對流天氣過程出現14次,比過去3年同期平均值略偏多。4月1日至6月10日,中央氣象臺共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76期,其中黃色預警6期,明顯多于過去3年平均值(44.7期)。
今年入汛以來,強對流天氣主要發生在長江以北地區,東北、華北地區較多,遼寧、河北、江蘇等地排在前列,而長江以南地區的強對流天氣相對較少。
田付友介紹,今年強對流活動總體呈現的特點為:春季強對流過程明顯偏多,尤其是4月強對流活動明顯增加;風雹天氣散發特征明顯;極端風雹、龍卷頻發,局地極端性強。
強對流天氣的發生,需要適量的水汽、一定的抬升觸發條件(動力條件),以及足夠的不穩定能量(熱力條件),這些條件缺一不可。今年4月以來,東北冷渦活動頻繁,冷空氣頻頻南下影響我國,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穩定熱力環境,易激發對流天氣的產生。但由于副熱帶高壓較長時間影響我國華南南部及南海地區,我國大部水汽條件偏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造成了我國強對流天氣過程呈散發特點。
另外,強對流天氣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這主要受到太陽輻射日變化的影響。在太陽輻射的影響下,近地面氣溫在午后達到最高,增強高低層溫差,對不穩定條件起到增強作用,不穩定氣團被觸發后積累起來的高能量就會被釋放出來,形成強對流天氣。
強對流天氣最主要的特點是時空尺度小、突發性強,因此,強對流天氣預報是全球性挑戰和難題。今年,中央氣象臺強對流天氣預報水平基本與往年持平,其中,雷暴TS評分為0.400,略高于歷年同期。
據田付友介紹,為提高強對流天氣預報服務能力,氣象部門上下協同,開展遞進式服務,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強對流監測和預報中的應用,以提升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能力。
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一周,從全國來看,基本不會出現大范圍的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過程,需關注南方的降水和北方的高溫。
夏季是旅游旺季,隨著高考結束和暑假即將來臨,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田付友提醒,公眾出行時一定要密切關注當地氣象部門發出的預報預警信息,提前做好應對強對流天氣的準備。出現強對流天氣時,應盡量在堅固的建筑物等地方躲避,避免室外活動。如遇到大風天氣,應注意遠離戶外廣告牌、棚架、鐵皮屋、板房等易被大風吹動的搭建物,切勿在樹下、電桿下、塔吊下躲避,應當在有雷電防護裝置的安全場所內暫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