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
2015年,中國政府網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該《決定》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而2020年,是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之年,為進一步讓群眾更加了解該《決定》和供銷知識,知曉供銷改革成果,即日起,慈利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供銷薦讀》,讓您了解供銷綜合改革相關知識和政策,并展示改革以來慈利供銷成績單。今天我們推出第一期《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上)》,了解《決定》中有哪些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標和新任務。
改革的新定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開篇就提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這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供銷合作社的新定位。這一定位,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供銷合作社實際,從性質上,從地位上,從功能上,都符合新時期的新特點,符合新常態下的新要求。表明黨中央從“三農”工作的全局出發,要求供銷合作社切實成為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骨干力量。特別是從1995年的“是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改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是一字之差,卻體現了時代的差別和組織特性的界定。
改革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緊緊圍繞供銷合作社新的定位,在改革的指導思想上,明確提出了“三個以”和“三個適應”,即以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為核心,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為根本,以強化基層社和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為重點;加快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適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這種新的要求,突出了我們供銷社的本質屬性,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路徑和方向。
改革的新目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切實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個目標,既宏偉又具體,既體現出我們的服務職能和市場作用,又體現出我們的社會地位和價值。
改革的新任務:
也就是在綜合改革的主要舉措上提出了“四大任務”。第一個就是拓展經營服務領域。把為農服務作為貫徹始終的一條主線,把提高為農服務成效作為衡量改革工作的首要標準。推動供銷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加快形成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也就是說,我們要從傳統的流通領域、流通模式中轉型升級,向更寬的領域、更大的空間去拓展、去延伸。不僅在農村,而且要在城鄉社區體現出我們供銷社的價值。電子商務、合作金融、農產品購銷等,都可以積極地探索和實踐。第二就是推進基層社改造。文件用了較大篇幅闡述了推進基層社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方法和路徑。重點是完善提升基層社組織,積極發展生產合作、供銷合作、消費合作、信用合作,加快辦成以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積極搭建平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加強對基層社發展的扶持,國家扶持供銷社的政策向基層社傾斜,支持符合條件的基層社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工商登記注冊,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注冊后的基層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注冊后的基層社持有和管護。第三就是加速提升社有企業經濟實力。《決定》提出,要構建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突出了社有企業在整體改革發展中的基石作用。要求深化社有企業改革,規范治理結構,增強社有企業發展活力和為農服務實力。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績效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各層級社有企業間的產權、資本和業務聯結,推進社有企業并購重組,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第四就是創新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治理機制。各級聯合社要深化體制改革,創新運行機制,理順社企關系,密切層級聯系,著力構建聯合社機關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形成社企分開、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對國家、省級和地級市、縣級聯合社的職責進行了闡述,突出強調了各級聯合社工作的側重點。創新縣級聯合社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市場化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用人制度,選擇有條件的縣級聯合社進行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改革試點。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的目標就是:縱向上,主要是構建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這兩條線;橫向上,主要是理順社企關系,實行社企分開,創新聯合社治理結構,落腳點是達到雙線高效協調運轉。
版權所有:盤錦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2111000031 ICP備案序號:遼ICP備11007870號-1 遼公網安備21110002000056號
技術支持單位: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聯系電話:0427-22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