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 > 扶貧 > 扶貧資金
索 引 號: | govsczj-2021-037294 | 主題分類: | 扶貧資金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中央財政全力以赴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21-01-08 | |
主 題 詞: |
中央財政全力以赴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來源:中國財經報
又是一個豐收年,站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第三堡村的田地里,莘柱兵捧著手里的谷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今年的行情,一畝地能掙2400元,比過去種玉米能多掙1000多元!”正是依托黃小米產業和其他扶貧措施,2019年莘柱兵家成功脫貧。
莘柱兵口中的脫貧利器——黃小米,是當地的特色產品。張家口市財政局將發展特色雜糧產業作為該村的重點幫扶項目來抓,幫助村里建起了小米加工廠,并在資金上傾力幫扶。如今,小米賣得火,日子更紅火,第三堡村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里的貧困戶也于去年全部脫貧。
第三堡村的產業發展是財政支持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肩負重要職責。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財政部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切實發揮職責作用,不斷健全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創新支持方式、加強扶貧資金監管,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強保障:加大投入、補齊短板
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資金保障十分重要。財政部將落實好脫貧攻堅投入保障擺到財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健全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充足的“糧草軍需”。
財政部堅持脫貧攻堅現行目標標準,不斷加大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2016—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5305億元,連續5年每年新增安排200億元。
在資金分配上,聚焦“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2018—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新增安排“三區三州”436.8億元,并要求“三區三州”所屬省份切實優化資金投向結構,加大對“三區三州”的傾斜力度,避免資金投入上的擠出效應,堅決保障好“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需要。
針對脫貧攻堅中仍存在的短板弱項,財政部以掛牌督戰縣、村為重點,在2020年已安排1461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基礎上,再一次性安排支持脫貧攻堅補短板的綜合財力補助資金300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克服疫情影響,重點用于補齊掛牌督戰縣因疫情影響造成的財政減收缺口、“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貧困勞動力就業、產銷對接、解決有關地區“苦咸水”問題等方面。
同時,不斷強化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在安排教育、醫療、危房改造、水利、農業、交通、生態等轉移支付時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推動解決貧困地區突出問題。“十三五”期間,還累計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00億元,實現對397個貧困革命老區縣的全覆蓋,為確保貧困革命老區與全國其他地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
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截至2019年底,我國尚有52個縣、2707個村未脫貧。中央財政在資金安排時將這些地區作為重中之重,給予傾斜支持,今年專門安排的資金規模達417億元。
在“大扶貧”格局下,財政作保障,也需借金融、社會資本等各方面之力來“幫忙”。為此,財政部千方百計拓寬資金渠道,通過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政府性基金、土地收入加大脫貧攻堅投入,并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凝聚合力。“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政府債務限額3849億元專門支持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村提升工程等脫貧攻堅重點項目。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政策,籌資資金全部用于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通過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扶貧小額信貸投放力度。此外,出臺多項稅費優惠政策,減免易地扶貧搬遷相關稅費,鼓勵社會力量踴躍捐贈,促進貧困群眾創業就業。
會用錢:優化財政脫貧攻堅政策供給
“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集中解決了我們村一些多年想解決而無法解決的大事、難事,讓我們村脫貧有了奔頭。”陜西省寧陜縣廣貨街鎮北溝村支部書記胡文森說。
北溝村是寧陜縣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238人,基礎條件十分落后,脫貧任務極其艱巨。在各級各部門的幫扶下,先后整合涉農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和支持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6年,寧陜縣財政局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原則,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出臺實施方案和管理辦法,編制整合方案,推行財政和部門對賬單、整合清單、督辦單“四單制”管理,將17項中央資金、37項省級資金、9項市級資金統籌整合、捆綁使用,促使涉農資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重復使用,轉變為“聚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使用。2016—2019年,全縣共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99億元,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2.07億元,累計實現6808戶、19606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開出了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寧陜良方”。
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是財政部創新涉農資金管理方式,優化財政脫貧攻堅政策供給,推動扶貧領域“放管服”改革的一項重大政策舉措。
“貧困縣將‘零錢’化為‘整錢’,將‘小錢’集成‘大錢’,形成‘多個龍頭放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充足的‘糧草軍需’。”財政部農業農村司司長吳奇修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2016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832個貧困縣統籌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總規模超過1.5萬億元,每個貧困縣可支配的財政扶貧資金由整合試點前的年均幾千萬元,提升到整合試點后的年均超3.6億元。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亦在于精準。財政部深刻領會脫貧攻堅“精準”要義,不斷完善支持脫貧攻堅的財稅政策,提升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創新財政扶貧支持機制方面,支持各地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模式,使產業發展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幫助貧困群眾更多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出臺政府采購支持脫貧攻堅政策,要求預算單位預留一定比例的采購份額,專門采購832個貧困縣的產品,助推貧困地區產銷對接;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工作,擴大扶貧產品銷路和影響,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在脫貧攻堅沖刺收官的關鍵階段,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情等多方因素,又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既要‘戰疫’,又要‘戰貧’,財政部門深感責任重大。今年年初,財政部黨組即明確,要千方百計做好脫貧攻堅收官戰的投入保障工作,決不能因為財政投入影響任務如期完成。”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因此,在貧困人口、貧困縣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央財政脫貧攻堅投入規模不降反增。
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穩定貧困戶收入,防止因“疫”致貧。創新資金管理方式,將今年安排的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量納入直達資金管理,直達基層民生。支持穩崗拓崗,通過一次性生產補貼、貸款貼息支持、臨時崗位補助等,帶動貧困戶就業。支持產業扶貧,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扶貧項目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支持,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支持恢復重建,及時指導各地立足現有資金渠道和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市縣和受災貧困戶給予支持和優先保障,統籌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工作。
“對癥下藥”:全方位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住房犯愁、為看病犯愁、為上學犯愁……曾幾何時,這些難題就像是籠罩在貧困群眾心中的陰霾,久久不能驅散。近年來,財政部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等工作,從民生小處著手,精準施策定向發力,支持全方位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義務教育方面,2016—2020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教育扶貧相關資金1.28萬億元,年均增長5.9%。除在安排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時將義務教育作為重要因素予以考慮外,堅持保基本、補短板、提質量,精準聚焦、精準發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傾斜力度,財政投入的持續增加,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基本實現了“應返盡返”。
在基本醫療方面,大力支持醫療救助工作,發揮醫療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2016—2020年,中央財政共下達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210.05億元,支持各地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并對其難以負擔的基本醫療自付費用給予補助,開展疾病應急救助,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
在住房安全方面,支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確保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2016—2019年,中央財政共下達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1099.8億元,支持各地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累計支持改造農村危房830萬戶,已將4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務全部安排。2020年,中央財政下達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186億元,支持各地繼續開展“回頭看”排查等發現及動態新增的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并統籌安排用于抗震設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區農房抗震改造和其他低收入農戶基本住房安全保障,確保按期完成“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在飲水安全方面,2019年,財政部專門修訂《水利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將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納入補助范圍,并于2019年安排14.5億元,2020年繼續安排25億元,增幅達到73%。資金重點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和東部原中央蘇區傾斜,覆蓋農村飲水工程約5萬處,受益農村人口約1.2億人。此外,中央財政通過脫貧攻堅補短板資金專項安排16.06億元,支持寧夏等6省區104個縣在今年年底前徹底解決苦咸水問題。截至目前,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部解決,農村集中供水率由2004年的38%提高至87%,自來水普及率由2004年的36%提高至82%。
在定點扶貧方面,財政部把定點扶貧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要求,多次召開定點扶貧專題會議和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研究幫扶工作,采取多種方式幫助提高定點扶貧縣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水平和效益。連續兩年在定點扶貧工作考核中取得優秀等次。在各方努力下,財政部定點幫扶的湖南省平江縣、云南省永勝縣先后于2019年3月和2020年5月脫貧摘帽。
善管錢:確保“救命錢”花在“刀刃”上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財政扶貧投入越是增加,優化管理就越要跟上,資金監管就越要加強。”程麗華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在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的同時,財政部始終把強化扶貧資金監管擺在突出位置,將強化扶貧資金監管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采取多項措施,從嚴管理各項財政扶貧資金,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完善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制定印發《財政部關于全面加強脫貧攻堅期內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的意見》,建立了“1+ 4”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圍繞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進一步理順了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管理體系,并及時修訂《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等一批資金管理制度,不斷規范并加強扶貧資金管理。
加強扶貧項目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報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并制定財政部落實意見,組織開展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目標審核和自評質量抽審,開展財政扶貧資金重點績效評價,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推動財政扶貧資金聚力增效。
推進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建設。初步建立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總臺賬,反映扶貧資金預算安排總量和構成、分配下達、資金支出以及績效目標執行等信息。目前監控平臺已在中央本級和有脫貧攻堅任務的28個省(區、市)、300多個地市、3000多個縣(地市縣均含開發區、實驗區)穩定運行。
強化財政扶貧領域監督檢查。發揮財政部各地監管局就近就地監管優勢和作用,做好相關扶貧資金預算申請的審核,提出審核意見,開展相關扶貧資金政策落實情況實地核查和專項檢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違法違規問題。
建立健全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開制度。在財政部門戶網站開設專欄,公開有關扶貧的政策、制度、辦法和中央財政各項扶貧資金的分配結果,督促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按照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落實“兩個一律”公開的要求,做到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結果一律公開,鄉村兩級扶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公告公示。
通過一系列監管組合拳,近年來,扶貧資金監管取得顯著成績。2020年,審計查出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資金比例明顯下降,有效提升了財政資金的脫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