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盤錦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 工作方案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1-06-09 瀏覽次數:528

盤政辦發〔2021〕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盤錦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4月20日
                    (此件公開發布) 




盤錦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和《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遼寧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的通知》(遼政辦發〔2020〕30號)精神,切實做好我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支持政策體系建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推進糧食生產穩面積、提單產、增產能,鞏固提升糧食供給水平,切實承擔起糧食主產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二)工作目標。進一步發揮遼寧省糧食主產區優勢,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起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常態管理機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鞏固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全市耕地面積穩定在213萬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169萬畝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穩定在164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1.5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23.4億斤以上,加快建設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區域性保障城市。

  二、重點任務

  (一)保護利用耕地資源,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1.強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按規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項目建設要不占或少占優質耕地,做到“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要進行嚴格的可行性論證,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依法報批。(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2.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用。嚴格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進一步加強164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抓好全國綠色高質高效示范項目建設,努力提高優質水稻單產水平,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糧食生產的優勢區、高產區,發揮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依托盤錦大米產業聯盟企業推廣錦稻系列、鹽粳系列、天隆優619和日系越光、一目惚、秋田小町、豐錦等特優品種,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多種糧、種好糧。(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3.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建、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40萬畝以上。加強新增耕地指標跨區域調劑統籌和收益調節分配,拓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渠道。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4.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示范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新技術,提高科學用藥和施肥水平。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運用保護性耕作、施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等措施,改善耕地內在質量,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實現“藏糧于地”。構建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實施綠色防控,推進統防統治,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推廣農藝節水保墑、水肥一體化、噴灌滴灌等技術,改進耕作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二)采取綜合推進措施,提升糧食產業質量

  1.落實惠農增收措施。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和項目,實施好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政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讓農民種糧有收益、地方產糧不吃虧,保護和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支持產業聯盟、新型經營主體、推廣單位、科研單位建立規模化優質水稻新品種引進基地、試驗示范基地和繁育基地,開展優質新品種引進、繁育、試驗、示范以及綠色生產技術示范推廣。推廣稻蟹綜合種養技術,延長糧食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種糧比較效益,2025年全市稻田養蟹面積要達到100萬畝。(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2.加強農業技術集成推廣。做好糧食生產重大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推廣工作,努力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增加糧食總產。繼續推廣淺濕灌溉節水、工廠化育苗、測土配方施肥、側深施肥、旱田區及設施農業微滴灌、水肥一體化、專業統防統治等技術,探索水稻直播技術。修訂完善稻蟹綜合種養等8個技術標準,研究制定培肥地力等技術標準,從水稻種植、河蟹養殖、農機作業等方面全程指導產業聯盟企業執行技術規范,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3.推進種植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災害預警,完善市、縣(區)農情(災情)調度工作,運用農情信息系統上報相關信息,利用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向農民群眾傳播氣象預警信息。完善農業、水利、氣象部門會商與信息共享機制,提高自然災害預警應急反應能力。加強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控能力建設,全面應用“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管理系統”,健全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體系,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植物疫情監測能力。深入研究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全力提高綜合防治技術覆蓋率。(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4.支持適度規模經營。落實對種糧主體的激勵政策,支持產業聯盟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通過流轉、訂單、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搭建農戶分散耕地與規模化生產的橋梁,提高糧食生產經營規模效益。積極引導盤錦大米產業聯盟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土地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種養生態化、營銷品牌化發展,在確保糧食生產水平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糧食質量水平。(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5.提升農機作業水平。持續加強糧食優質新品種選育和適用技術推廣,加快推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結合秸稈控茬提升半喂入式機械水平,加快農機生產標準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社會化、設施宜機化建設,202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3萬千瓦,水稻、玉米兩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生產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7%、95%。(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6.推進糧食倉儲加工。立足于盤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以暢通糧食流通貿易和壯大精深加工產業為核心,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導向,構建以遼東灣新區為核心,大洼臨港經濟區、盤山高升經濟區為拓展,榆樹、平安、清水、高升等大米加工集聚區為支撐的“1+2+N”發展布局,推動貿易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五鏈協同,著力提升我市糧食產業綜合素質、質量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加快中儲糧、鑫陽光等一批倉儲項目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增糧食倉儲能力300萬噸。(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主體:盤山縣政府、大洼區政府、遼東灣新區管委會)

  (三)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強化監管和引導

  1.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依法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各縣區要積極引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植糧食作物,保障優勢水稻種植面積,在一般耕地上種植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在耕地上適度種植非食用農產品,對市場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引導,防止無序發展。(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2.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濕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3.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建立健全工商資本流轉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制度。工商資本流轉農戶承包地按面積實行分級備案。強化租賃農地監測監管,對工商資本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堅決依法予以糾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的相關扶持政策。(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4.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樹挖塘。貫徹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稻漁(稻蟹、稻蝦等)綜合立體種養,應當以不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為前提,溝坑占比要符合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標準。(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濕局;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部門要把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區政府要嚴格落實屬地責任,抓緊組織制定本地區工作方案,壓實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自查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不搞“一刀切”。

  (二)強化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各級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各縣區承擔本地區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將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要將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考核指標權重。嚴格考核并強化結果運用,對成績突出的縣區進行表揚,對落實不力的縣區進行通報約談,并與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相銜接。

  (三)實行動態監測監管。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要根據上級部門開展的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結果,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對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要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及時更新電子地圖和數據庫。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