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堅決制止網絡“黑嘴”傷企,打造清朗營商網絡環境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瀏覽次數:391
發布日期:2024-06-13 近期,國家網信辦深入組織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指導網站平臺加強網上涉企信息內容管理,依法依約處置一批侵犯企業、企業家網絡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曝光部分典型案例。此次專項行動通過靶向發力、專項治理,集中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著力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網絡合法權益,進一步提振企業信心,穩定市場預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企業苦網絡“黑嘴”久矣。比如:
某飲用水企業股權結構、產品包裝圖案遭惡意解讀,企業形象被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抹黑詆毀;
某信息科技公司年度財報被負面解讀,在與相關文化傳播公司溝通時,被迫簽訂商業合作協議;
某汽車品牌遭遇自媒體賬號多次發布短視頻,歪曲捏造事實、惡意詆毀產品質量和創始人形象聲譽……
這種網絡“黑嘴”傷企的典型案例不是個別現象。發布企業負面信息,吸引眼球賺取流量,以尋求合作為名,實則敲詐勒索,甚至收取“保護費”,已經成為自媒體圈常見的“營利模式”。有企業爆料稱:“公司每年要維護與上百家自媒體的關系,大部分年合作金額從5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不交錢就可能被黑。”
這些自媒體的伎倆主要有:無事實依據憑空抹黑詆毀企業和企業家形象聲譽,炮制傳播虛假不實信息,敲詐勒索謀取非法利益,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惡意炒作涉企公開信息等。有些自媒體已經形成所謂的“媒體矩陣”,一篇有償“黑文”能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十多個平臺發布,達到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效果。
突如其來的網絡“黑嘴”對企業來講危害巨大。在“流量為王”的背景下,不少網友在多個平臺看到相似的內容,誤以為“互相印證”,很容易“信以為真”。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企業輕則形象受損,重則面臨生死存亡。
網絡“黑嘴”是對營商環境的極大破壞。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網絡“黑嘴”污損企業形象、挫傷企業家積極性,不僅是企業之痛,更是市場之痛,嚴重侵害經營主體權益,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損害營商環境。
企業頻遭網絡“黑嘴”,最終將危及就業和民生。梳理各地發布的整治涉企網絡侵權亂象典型案例會發現,遭遇網絡“黑嘴”的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不僅關系到市場公平,更關系就業民生,關系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如果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動輒被自媒體“編故事”“扣帽子”,只會讓民營企業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最終受傷的是廣大普通百姓。
堅決制止網絡“黑嘴”傷企,刻不容緩。近年來,圍繞網絡“黑嘴”等突出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等工作深入推進,一些亂象得到有效遏制,網絡生態持續向好,但網絡“黑嘴”傷企的現象仍然存在。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都應遵紀守法。
制止網絡“黑嘴”傷企,需要法治、技術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對網絡“黑嘴”傷企“零容忍”,通過依法懲治形成有效震懾,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各地各部門正在積極行動,今年3月,安徽警方開展營商網絡環境“警盾護企”行動,對易受知識產權犯罪侵害的企業,全面設立知識產權刑事保護警務聯絡員,建立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快速響應機制,為企業生產經營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4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發文落實最高檢“檢察護企”專項行動,對利用網絡平臺違法惡意散布傳播涉企虛假不實信息、蓄意造謠抹黑企業和企業家,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等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另一方面,要注重新型技術在反網絡“黑嘴”領域的運用。一直以來,網絡謠言散播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敲擊鍵盤,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使得網絡“黑嘴”案件長期存在立案難、取證難、公訴難等問題。因此,要通過技術手段在傳播過程中限制網絡“黑嘴”,通過改進網絡實名認證,構建網絡“黑嘴”識別模型,相關平臺要加強內容識別預警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的保護,降低取證、維權難度。
針對當前網上散布各類虛假不實信息,惡意詆毀企業、企業家,損害企業品牌形象,侵害企業家合法權益等問題,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大網上涉企信息內容管理力度,對那些散布虛假不實信息,侵害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行為堅決從嚴查處,絕不姑息。同時,壓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健全舉報受理處置工作機制,強化涉企信息發布傳播和賬號管理,為企業聚精會神干事業、謀發展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中國的市場很大,容得下數以億計的國內外經營主體公平競爭,但容不得網上“鍵盤俠”通過歪曲和抹黑傷害任何一家企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是要讓企業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健康發展,真正向企業傳遞出政府、社會的支持和信任,讓企業家放下包袱、積極進取,創造更多財富、更多稅收和更多就業機會,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