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力,民營經濟跑出發展“加速度”
信息來源:工人日報? 瀏覽次數:450
發布日期:2024-07-22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2024年5月底的5517.7萬戶,10余年間增長超4倍;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貢獻日益突出。
“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推動新時代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多措并舉,不斷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體制機制,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振民營經濟預期信心,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正持續展現,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頂層設計促發展壯大
“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高度關注和重視民營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為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2023年,一系列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持續為民營企業帶來政策春風。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發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強烈信號,并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高質量發展以及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了31條高含金量的舉措;
9月,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改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見實效;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進一步進行部署,讓政策落地力度可感可及……
與此同時,針對民營企業“準入難”“融資難”“回款難”“用工難”“維權難”,多個部委出臺了數十項配套措施,各地紛紛結合實際制定本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落地舉措,形成頂層設計為牽引,專項舉措為支撐,地方政策協同共振的一套“政策組合拳”。
一系列配套政策舉措落地實施,推動民營經濟向好發展因素持續累積。2023年前三季度,新設民營企業同比增長15.3%。今年一季度,民營經濟發展實現良好開局,重點領域指標走勢向好。一季度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民間投資增長0.5%,民營企業外貿增速明顯快于整體水平。
強化法治保障,把服務落到實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頒布,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及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工作等,我國不斷為民營企業發展夯實法治基礎。
目前,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今年2月,司法部、國家發改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召開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座談會,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既是用法治的方式保障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需要,也是穩定民營經濟發展預期、振奮民營企業家信心、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也帶來了關于加快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建議,“非常期待這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能夠盡早地落地。”
同時,針對當前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的一些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各部門協同發力開展更多精細化服務,把優化民企發展環境落到實處——
紓困難,財政部等部門出臺政策為經營主體減稅降費增效,2023年1月~10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607億元,民營經濟納稅人是稅費優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對象,金額占比近75%;
疏堵點,健全多層次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截至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民營企業的訴求建議,扣除重復、不屬實等的后,約560項,已辦理并進一步跟蹤問效的約300項;
提信心,搭建全國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截至今年2月,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的項目共計1612個,總投資規模2萬多億元……
“民營經濟發展局職責103個字,關鍵詞都是‘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局將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服務。”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魏東表示。
擦亮民營經濟“金名片”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近期,新亮相的小米新能源汽車備受市場關注。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家民營企業持續加強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就是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解除束縛,這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爭取主動權,也讓企業更有信心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3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1%,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長至50%以上。2019年開始,民營企業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中,414家企業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432家企業通過自籌資金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連續7年全球第一,福耀汽車玻璃市場占有率長期保持全球第一,安踏入選全球十大最具價值運動服飾品牌……2023年,民營經濟貢獻了福建省近70%的地區生產總值、70.6%的稅收、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和94%的企業數量。這背后,是多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對發展民營經濟始終如一的堅定。
“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對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以適當形式予以固化。”《意見》這樣要求。
不僅福建,在浙江、江蘇、廣東、安徽……各地多項政策加力下,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更強、成色更好、底氣更足,民營經濟發展典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