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用三個維度“硬舉措”優化營商“軟環境”
操作>>發布日期:2024-09-06 信息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瀏覽次數:239
優化營商環境是培育和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經營主體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今年以來,從上海連續第七年發布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到遼寧大連選取11起典型案例向破壞營商環境行為亮劍,再到安徽制定百條具體措施創優營商環境,各地紛紛出臺務實舉措,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創造競爭新優勢。
營商環境的好壞,經營主體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好的營商環境對經營主體的意義,就像順水行船,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差的營商環境影響很大,輕則讓企業各環節運轉不暢,加重企業多方面成本負擔,削弱競爭優勢,重則會影響整個市場對一個地區的投資信心和預期,在要素、資源、產業集聚上形成“存量留不住、增量不敢來”的惡性循環。
營商環境也是投資環境、發展環境,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然,優化營商環境,既是系統工程,也是長期工程,需要從多個維度采取務實管用的“硬舉措”,讓服務質效提上來、干部作風硬起來、法治旗幟樹起來、一流品牌亮出來,從而厚植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企業有感的營商沃土。
從“政務服務”的維度,形成辦事高效便利的“軟環境”。既要好辦事,又要辦成事;既要辦得快,又要辦得好。優化“政務服務”,關鍵在“質”與“效”。對于有關部門來說,要持續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不斷優化“高效辦成一件事”、容缺辦理、負面清單、首問負責、一窗通辦等服務機制,推動涉企事項從“能辦”到“快辦”。可以說,政府服務供給既有“態度”又有“溫度”,方能讓經營主體在政務服務的高效、便利中不斷提升獲得感、滿意度。
從“干部作風”的維度,形成親清政商關系的“軟環境”。市場經濟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則應牢記“法無授權不可為”。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為企業主動優化服務、切實解決困難,本就是政府不容推卸的分內之事、應盡之責。同時,企業在商言商,更歡迎摒棄“潛規則”、沒有“暗操作”的法治營商環境,更期待清清爽爽的政商關系。
從“法治建設”的維度,形成公平規范誠信的“軟環境”。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通過法治政府的建設來維護誠信、公平、高效的市場秩序,促進經營者誠實守信經營。比如,要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又如,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做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動和深化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結合。
有人說,市場經濟是“候鳥經濟”,哪里營商環境好,資金就往哪里流、項目就在哪里建、人才就往哪里走。各地同題共答,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答題”,讓各類經營主體如魚得水、如鳥歸林,那么一地又一地鳶飛魚躍、近悅遠來的經濟生態“小場景”,就一定能匯聚成中國經濟穩中有進、一路向前的壯闊洪流。(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