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市大洼區北窯村變“美麗環境”為“美麗經濟”——醉了游客樂了農家
遼寧日報記者 劉立杉
金色的稻田一望無際,紫色的葡萄掛滿藤架,青色的琉璃瓦建筑古樸典雅……初秋時節的盤錦市大洼區唐家鎮北窯村,美景如畫。
村東頭雷雨家,幾個來自外地的游客正在采摘葡萄。游客蘇曉霖說:“這里不僅景色美,還有好吃的葡萄,我們都是回頭客,有時間就來這兒玩。”雷雨告訴記者,他家有3畝多地的葡萄,年收入近5萬元。
“來我們村觀光的游客每年能有兩三萬人,750萬公斤葡萄,隨著采摘就賣出去了!”北窯村黨支部副書記夏儷不無驕傲地介紹。
正在村中心文化廣場和鄰居聊天的林培巖老人說:“我在這里住了大半輩子,現在的日子真是好呀!以前這里是黃土路小平房,現在路面上一個紙片都沒有。”
北窯村有600多戶村民,是盤錦宜居鄉村建設發源地。2012年以來,北窯村從實際出發,栽綠護綠,鋪設琉璃瓦,設置景觀柵欄,修建村屯環路、入戶橋;普及環保水沖廁所、天然氣入戶、24小時供水、壁掛爐取暖;開設超市、衛生所、農家書屋;成立文體協會,開展免費健康體檢等,探索出一條符合村情和民情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環境改善后,大家的心氣兒就上來了!”夏儷介紹,北窯村有種植葡萄的歷史,村“兩委”班子因勢利導,把美麗鄉村建設同富民產業聯系起來,大力推廣棚栽、陸栽、庭院3種種植模式,成功叫響“北窯葡萄”品牌,使之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剛開始,葡萄種植規模小、品種少、價格低,農戶積極性不高。村里實施“公司+合作社+客戶+農戶”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采取免費發放樹苗和物資等惠民措施,號召農戶在房前屋后種植葡萄,不斷擴大規模。
為提高產品附加值,村里注冊了大唐驪珠家庭農場和“北窯葡萄”商標,連續舉辦8屆葡萄文化藝術旅游節。
最終,北窯村葡萄種植農戶達到130余戶,種植面積近70公頃,年產量達750萬公斤。僅葡萄一項,種植戶年均增收2萬元。2013年以來,北窯村相繼被授予全國首批“美麗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優質生態葡萄示范基地”等20多項榮譽稱號。
隨著知名度提升,前來采摘的游客越來越多。如今,葡萄架成為北窯村每家庭院的“標配”。從“美麗環境”到“美麗經濟”,當地150多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享受到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果。
“農旅一體發展,醉了游客,樂了農家。”夏儷說,結合域內資源,村“兩委”班子正在探索實踐果品種植、休閑采摘、精品民宿、鄉村旅游等融合發展,帶領全體村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轉自8月28日《遼寧日報》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