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堂”
【我在現場】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雙盛街道常家村農家書屋,正對著稻田旁的小路。悠長暑假,田中蟬鳴陣陣。
似乎是和著蟬鳴的節奏,小學生常思佳幾步跳進書屋,還不忘轉頭向小路上招呼:“媽媽,快點呀!”
進到書屋,常思佳一頭扎進左手的房間。房間里桌椅整齊,幾個先來的小朋友在攤開的畫紙上畫得起勁兒。找了個空位坐下,常思佳興沖沖加入了“畫畫大軍”,畫筆在紙上沙沙作響。身著紅馬甲的大學生志愿者老師,不時俯身過來,耳語幾句。
“佳佳媽,這邊兒。”書屋右手的房間,傳來招呼聲。只見書屋另一頭,家長們正圍坐在一起,捧著香菇養殖指南的宣傳冊,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原來除了木頭,稻草也能長香菇。”“冬季氣候寒冷時適合種植,今年秋天我也試試。”“又得避光又得控溫,咱們自個兒能研究懂嗎?”“過兩天咱書屋不是要培訓技術?”……
一左一右兩個房間“大小各異”,氣氛卻異曲同工。“一放寒暑假,孩子都愛往農家書屋跑。這兒有志愿者老師教孩子畫畫、做手工。”常家村黨總支書記陳巖笑著對記者說,“陪孩子來的家長也不閑著,可以在這兒學一些養殖培訓技能,等孩子的工夫,自己也漲了知識。無論是放假的孩子,還是歇晌兒的大人,這兒都是‘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