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村:數字農業“種”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當數字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應用到大棚種植產業,會帶來怎樣的變化?盤山縣太平街道張家村緊緊圍繞興產業、帶民富的發展思路,做大“大棚數字化經濟”文章,大力發展特色、高效、優質的小柿子產業,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走進種植戶于民家的堿地柿子大棚,關不住的綠意鋪展開來。層層疊疊的綠葉下,一顆顆翠綠泛紅的堿地柿子在藤蔓上生長旺盛,煞是喜人。于民告訴記者,可別小瞧這棟溫室大棚,精準水肥控制、補光燈、生物防治等很多先進、智慧的種植技術,在這座棚里都能看到。
于民的切身感受,是張家村眾多種植戶的縮影。2022年,在街道溝通協調下,張家村申報的盤山縣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堿地柿子品種)建設項目,成功入選數字盤錦工程,通過項目實施,村內90棟高標準大棚處處隱藏著“大智慧”。隨著遠程監測、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水肥一體機等硬件設備的運用,實現了單位面積產值、產量翻兩番以上。
數據成了“新農資”,手機成了“新農具”,這讓種植戶王洪芳的致富路走得輕松又穩健。她告訴記者,以往,每到小柿子的重要管護階段,她整天都會“泡”在大棚里,不論是澆水、施肥,還是通風,全憑經驗?,F如今,只要通過手機APP,就可實時監測大棚里空氣、土壤溫濕度以及光照強度等信息。一旦發生變化,讓她足不出戶,便能通過遠程控制執行灌溉等操作。
靠天吃飯的經驗,逐漸被精確的科學管控所取代,讓張家村實現了從“土里刨食”到“棚里淘金”的轉變。近年來,借力盤山縣大力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契機,當地積極推進農業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轉變。目前,智能化通風溫控系統、微灌、滴灌等先進設備的應用率達到100%。
幾年間,張家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變成了百姓致富有產業的美麗鄉村。張家村不斷探索百姓致富增收的新路子,當地出產的小西紅柿成功注冊了“新凱地”商標,創立了自己的品牌,讓小柿子走向更為廣闊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