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動態 > 上級媒體看盤錦

盤錦扎實推進春耕備耕力促糧食穩產增效

發布時間:2023-04-28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瀏覽次數:563

  4月的盤錦大地,一棟棟育苗棚里秧苗長勢喜人,水稻春播即將開始。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盤錦市扎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力促糧食穩產增效,為建設農業強省作出盤錦貢獻。

  在我省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盤錦市貫徹落實省委要求,出臺《盤錦市鄉村振興三年行動專項方案(2023—2025年)》,致力于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用好農業科技“利器”,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從源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質量,推動大米、河蟹兩大主導產業走在全國前列。

  藏糧于地,盤錦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230.28萬畝耕地保護紅線和193.4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今年,全市計劃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0.45萬畝。目前全市春耕農資儲備率達100%,計劃機械化整地率達100%。

  藏糧于技,盤錦市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水稻育秧播種工作,開展水稻干尖線蟲病防控技術培訓。推動品種優質化,實施優質水稻品種繁育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著力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發揮大米產業聯盟作用,大力推廣盤錦大米“1+7”系列標準,積極推廣稻漁綜合立體化規模種養,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去年盤錦大米品牌價值達到588.44億元,居全省區域品牌價值榜首。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今年盤錦市大力實施盤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將優質品種“錦稻109”更名為“紅海灘1號”并大力推廣,向中高端市場進發。目前,“紅海灘1號”種子銷售較去年增長近三成。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盤錦力爭到2025年,研育出“紅海灘系列”優質水稻新品種3個以上、種植面積30萬畝,將“盤錦大米”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盤錦市明確目標:到2025年,全市水稻、玉米兩大農作物綜合生產機械化水平分別達99%、96%,稻蟹綜合種養面積達95萬畝,為盤錦鄉村振興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搶抓農時 耕出一片好“豐”景

  ——盤錦市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綜述

  核心提示

  盤錦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堅決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頭,搶抓農時,扎實有序做好春耕備耕及春播等農業生產工作。通過調動和保護種糧積極性,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傾力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確保糧食豐收和農業穩產增效,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為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告捷貢獻盤錦力量。




  在盤山縣高升街道后屯村,小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使用玉米免耕播種機實施播種。

  藏糧于地 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10.45萬畝

  4月24日,在盤錦市大洼區西安鎮幸福道生態農業基地里,一輛外形很特別的農機在田地里行駛。基地負責人文鋒告訴記者:“這是激光平地機,通過激光的發射,為水稻田找平落差,類似于裝修地面找平。”據介紹,經過平整過后的水稻田,不易長雜草,節水節肥,還能提高單位產量。“有了這臺激光平地機,就能讓‘跑水田’變成‘保水田’,一步步實現種植現代化。”文鋒說。

  春耕備耕時節,走進盤錦市多地春耕現場,激光平地機、無人插秧機、5G智慧農業等屢見不鮮。而與農業生產相配套的排灌站、平整土地、渠系建筑物等高標準農田建設,也日漸邁向新的臺階。

  在盤山縣太平街道仙水村,縣農業農村局農業中心工作人員于亮介紹,以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為主要建設目的的高標準農田是全縣農業的亮點所在。盤山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2011年開始實施,截至2023年累計完成項目106個,涉及古城子鎮、得勝街道等13個鎮、街道,完成建設面積90.45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7.7%。

  盤錦市地處東北平原,農業戰略地位突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生產基地,也是農業資源稟賦最好、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地區,多年來形成了盤錦大米、盤錦河蟹、設施蔬菜、畜牧養殖四大主導產業。

  近年來,盤錦市按照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總體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

  遵循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盤錦市統籌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業、水利、土地、林業、電力、氣象等各方面因素,圍繞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后管護能力等建設內容,結合國土空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緊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要求,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

  盤錦市通過橋、涵、閘、站、電全面配套,溝、渠、田、路綜合治理,使項目區形成了“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農業田園化新格局,達到了規劃設計的“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帶動一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有力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8年至2021年,盤錦市立項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達58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7.53萬畝。2022年度立項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1個,建設任務7.05萬畝,今年春季仍在繼續實施,預計6月底完工。今年,盤錦計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0.45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項目3萬畝。



盤錦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工廠化大棚育秧基地。


  藏糧于技 為糧食生產插上增產提效“翅膀”

  4月25日,在盤山縣太平街道張家村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一棟5000平方米的高科技設施農業大棚里,2萬多個規格統一的“亞美柯”缽盤整齊地排列其間,一顆顆茁壯成長的綠色水稻秧苗,綻放出令人愉悅的生機與活力。

  “上月6號開始育苗的,秧苗現在有3厘米左右,已經生長到1葉1心期。到下月5號左右長到12厘米3葉1心時,就能挪到水田插秧了。”正在進行秧苗管護的打工人員趙瑞榮說。

  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2萬畝,逐漸實現了水稻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有了分紅,還能在這里打工賺錢。理事長郭凱介紹說,合作社育苗缽盤及插秧機采用的都是國際領先的“亞美柯”水稻缽苗機插技術,和傳統毯苗育插秧技術相比,具有省種、省土、省肥、省藥、省補苗人工、秧苗素質高等顯著特點,更為稻田養大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藏糧于技,為糧食生產插上了增產提效的“翅膀”。今年,插秧預計從5月上旬開始,到5月末結束。盤錦市組織專家根據去年生產實際,研判2023年度水稻生產技術關鍵點和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指導和水稻優良品種推廣工作。

  3月底,盤錦市開始水稻育苗,4月8日前后大范圍展開,育苗面積達到1.35萬畝,像“亞美柯”工廠化育苗的缽苗移栽新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了這項工作中。目前,盤錦市育苗工作基本結束,已進入秧苗的后期管護期。為防止苗期立枯病、干尖線蟲病等病害發生,盤錦市農業部門發布了年度重大病蟲情趨勢預報,制定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落實病蟲監測點及監測任務。通過加強監測,做好水稻秧苗和移栽返青期技術指導、舉辦防控技術培訓班、組織農技人員深入鎮村進行實地指導等舉措予以科學防控。

  年初以來,盤錦市備足春耕農資,儲備率達到100%,目前種子、化肥、農藥等各項農資供需穩定。在農機具準備上,盤錦市已備足農機總動力62.85萬千瓦。其中,80馬力以上拖拉機2051臺,80馬力以上配套農具3104臺,水稻插秧機保有量7340臺。目前,各類拖拉機、水稻插秧機等主要農機具已完成春季檢修,即將全部投入生產中。



農業中心工作人員核實高標準農田區域分布情況。


  創新機制 打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載體

  以大米、河蟹產業聯盟為龍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全市蟹稻綜合種養面積達到92萬畝以上。這是盤錦市今年在全面落實保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中確立的目標之一。

  2022年,盤錦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234元。這其中,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農業主導產業帶來的效益功不可沒。

  盤錦市位于遼河三角洲腹地,是遼河、大遼河兩條河流沖積而成的濱海濕地平原,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做精現代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盤錦成為我國稻田養蟹的發源地、全國重要的優質大米生產基地。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大米、河蟹產業土地規模化、品種優質化、農民組織化、生產標準化、種養生態化、營銷品牌化高質量發展格局形成,盤錦市以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為核心,創新建立“產業聯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戶”利益鏈接機制,通過實施創新利益鏈接機制,由企業帶動向聯盟帶動轉變、創新土地整合模式,由訂單模式向基地模式轉變、創新綠色發展模式,由追求產量向兼顧生態轉變等“六個創新”,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優質高效發展。

  “產業聯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戶”利益鏈接機制的建立,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為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主導產業注入了新鮮動力和發展活力,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

  利益鏈接機制促農民增收。截至2022年,聯盟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面積71.7萬畝,帶動6萬多戶訂單農民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聯合產銷模式9.9萬畝,帶動2264戶農戶戶均增收8000多元;聯盟企業流轉土地22.8萬畝,農民獲取土地流轉財產性收入達到2.3億元以上,推動2.5萬名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聯盟運行機制促企業增效。盤錦大米產業聯盟企業優質蟹田米成功打入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銷售渠道。大米產業聯盟現有成員單位31家,其中大米加工企業24家,帶動農戶5萬余戶。聯盟企業固定資產16.6億元;倉容能力128萬噸;年大米加工能力119萬噸;注冊品牌57個,包裝品類525個。河蟹產業聯盟現有成員單位48家,共有從業人數7200人,2022年實現產值27億元,利潤5.8億元,聯盟企業帶動全市農業人口人均增收860元。

  品牌建設機制促產業增值。在產業聯盟推動下,盤錦大米成功被列入首批“中歐地理標志產品清單”。聯盟企業通過參加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和各類國字號展會,不斷增加盤錦大米、盤錦河蟹行業知名度、市場美譽度及消費者忠誠度。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品牌價值不斷上升,分別達到588.44億元和342.30億元。2021年22家河蟹聯盟企業到寧夏、新疆、天津、吉林、黑龍江等地推廣稻田養蟹“盤錦模式”120萬畝。

  2022年,“產業聯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戶”利益鏈接機制榮獲遼寧省首屆制度創新成果二等獎,盤錦大米、盤錦河蟹兩大產業聯盟已成為引領盤錦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為盤錦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盤錦大米擦亮優質優價品牌名片

  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計劃種植“紅海灘1號”水稻3000畝;盤錦幸福道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計劃種植“紅海灘1號”水稻5000畝;盤錦益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種植“紅海灘1號”水稻1.5萬畝……

  春耕大幕起帷,盤錦大地一派生機勃勃的農耕景象。走進多家合作社和農業公司的育苗基地,記者注意到,由盤錦市本土水稻育種專家、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雷選育的優質香型水稻品種“紅海灘1號”,正被大面積推廣種植,它的秧苗正在盤錦大地上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盤錦市地處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內,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鹽堿性土壤、遼河水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使盤錦大米獨具魅力和內涵。盤錦創新發展的稻蟹共生種養模式,更孕育了盤錦大米特有的生態品質。截至去年底,盤錦水稻種植面積達160余萬畝,占全省水稻種植總面積近1/4;總產量超百萬噸。盤錦大米先后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列入中歐地理標志清單,曾被北京奧運會等大型活動指定為專用米。

  但是,為城市帶來無限榮光的盤錦大米,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日漸顯現:大米品牌缺乏統一性和協同性,未能形成市場競爭合力;種植、生產加工企業“散”“亂”“小”,市場集中度偏低,產品標準不統一,導致市場發展不規范,中低端市場份額高,高端市場份額低。

  如何將盤錦大米的品牌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轉化為種植戶的實際收益?盤錦市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于今年3月末出臺了《盤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行動方案》,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價值增加、百姓增收”為主線,加快推進盤錦大米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消費者喜愛、市場認可、行業引領,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為盤錦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為此,盤錦市精選大米優質品種錦稻109,冠以“紅海灘”商標,連續2年將其列為優質水稻補貼種植品種進行重點推廣。高產、優質、多抗的“紅海灘1號”(錦稻109)2018年通過遼寧省審定;2019年,榮獲“國家優質米食味金獎”。



  “從現在到2025年,我們以提升盤錦大米品牌,提高盤錦大米質量和競爭力為工作目標,穩步實施品牌整合推廣、擴大種植規模和市場拓展、大米品牌和市場地位提升,一年一個臺階叫響‘紅海灘1號’品牌。”盤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郭文強說。

  優質品種確定后,盤錦市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產品銷售端入手,以品牌提升為總抓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新品種銷售渠道,以中高端市場為主打,推進優質品種大米進社區、進商協會、進金融機構、進機關、進重點企業,特別用“紅海灘”統領盤錦大米優質種子商標,從品牌形象、產品包裝等系統策劃,不斷提升盤錦大米品牌的覆蓋面、影響力。

  “擴大優質水稻品種的種植面積,實現盤錦大米優質優價,一定能促進產業升級、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引領盤錦大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展望大米品牌建設未來發展,郭文強信心滿懷。
圖片
鶴鄉時訊


  首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7.2%
  一季度,盤錦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6億元,同比增長7.2%。

  年初以來,盤錦市商務系統以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引領,順應消費升級新趨勢,促消費、擴內需,高質量打造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提升消費凝聚力、輻射力、影響力,市場活力持續恢復、潛力不斷釋放,消費市場明顯回升、企穩向好。

  下一步,盤錦市商務系統將上下聯動,密切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大型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等企業,組織大中型商場超市、購物中心、專賣店、專業店、連鎖便利店及酒店賓館、餐飲等商貿流通企業繼續開展“樂購遼寧 惠享美好”促消費系列行動,聚焦節日消費、熱點消費、新興消費等領域持續發力,全面激活消費市場。圍繞汽車、成品油、家電家居等重點商品,組織大型汽車、家電銷售企業開展“汽車下鄉”、新車促銷、“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主題活動,全面推動社會消費擴容升級,助力全市經濟平穩有序發展。

  四方面發力建設重點水網工程

  4月25日,記者從盤錦市水利局獲悉,盤錦市正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提質升級為著力點,全面開展重點水網工程建設。

  盤錦素有“九河下梢”之稱,境內共有自然河流21條,總長634公里,總流域面積3570平方公里。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發、河湖水質較差等諸多問題,盤錦市在認真組織編制空間均衡水網規劃基礎上,從四方面發力,開展重點水網工程建設。

  加快推進遼河干流鞏固提升、遼西北應急供水及配套等重點工程建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大遼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防洪工程前期工作,早立項、早建設;逐步實施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和現代化灌區建設,積極推行節水灌溉新技術,因地制宜實施田間配套工程建設,推進農田水利設施提質升級;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體系,建立健全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理機制,讓農村飲水工程成為城鄉一體化供水先導,為實現盤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獲準籌建第三個省級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

  日前,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籌建8個遼寧省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盤錦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被批準籌建“遼寧省紅海灘旅游產業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這是盤錦市第三個獲批建設的省級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為城市區域品牌培育工作增添了新亮點。

  據悉,獲批籌建園區在12個月內完成籌備建設任務,通過現場驗收后,正式命名“遼寧省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盤錦市市場監管局將按照相關要求,指導盤錦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推進“遼寧省紅海灘旅游產業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建設,實現創建目標。

  “遼寧省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創建,是省市場監管局在全省范圍內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和區域品牌的重要舉措,以此加快推進遼寧省重點產業全面提質增效,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質量強省建設。

  多措并舉點亮“夜經濟”

  “室內夜市寬敞明亮,環境干凈舒服,在這里品嘗美食既放心又溫馨。”正在逛夜市的盤錦市民周女士說。4月8日,盤錦市首家室內夜市——百年福街室內夜市開始試營業,連日來,夜市“福街美食廣場”上熱鬧非凡,客流不斷。

  盤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夜經濟工作,通過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對標先進、包容多元,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管理規范的夜間經濟發展體系;同時以特色街區、文化綜合體等文旅消費場所為主要載體,舉辦一系列活動活躍夜間文化旅游,弘揚傳統文化,不斷豐富夜間文旅業態,全力推進夜間文旅消費擴容提質。目前,盤錦市已形成10條季節性夜經濟街區,百年福街、廣廈藝術街2條省級夜經濟示范街區。依托桔子廣場、鵬欣水游城、萬達廣場等消費熱點場所,建設“夜食”街區,打造一批本土“網紅美食”打卡地;以百年福街、遼河口老街、廣廈藝術街等省級示范步行街為聚客平臺,培育“夜娛”文化,豐富夜間經濟文化內涵,滿足多元需求;依托金帛灘、江南風情園、含章湖等多個景區,點亮“夜游”名片,打造人氣聚集地,激活夜間消費“新引擎”;引導大商新瑪特、麥凱樂、雙臺子城等大型商場、綜合體開展夜間直播促消費活動,激發“夜購”活力,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夜間購物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