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以綠為底“碳”新路
遼河油田儲氣庫群主力成員之一的雙臺子儲氣庫。陳允長 攝
遼河油田雙229塊CCUS循環注入站脫烴裝置準備進行吸附劑吹掃,工人正在進行投產前最后的準備。 楊曉華 攝
遼河油田油氣集輸公司坨子里輸油站利用光能與風能生產“綠電”,實現了清潔能源替代。陳允長 攝
核心提示
截至2023年底,遼河油田連續38年保持千萬噸油氣當量穩產。同樣是千萬噸,如今的“千萬噸”成色更足、顏色更新。
這一年,遼河油田突出“油氣和新能源并重”的發展理念,統籌實施綠色低碳工程,循序調整油田產業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管理提升,積極拓展“擴綠”空間,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構建“1+N”發展格局 推動油氣開發向綜合供應轉型
2023年,遼河油田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實施包括油氣和新能源并重在內的“兩個并重”,全力做好“三篇文章”“三大儲庫”建設。在實踐層面上,遼河油田緊扣“雙碳”目標,通過制定實施《2024-2027年滾動計劃》《碳達峰行動方案》《低碳生產建設方案》等,積極構建以油氣為主、多能互補、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油氣+新能源”綜合供應當量逐年上升。
這意味著,遼河油田正在努力改變半個世紀以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在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這一年,遼河油田堅定“像抓油氣生產一樣抓新能源”的決心,在每個項目上都組織專門力量,狠抓推進落實,生產綠電突破1.1億千瓦時,達到上年的3倍以上。
立足自身,加快“油氣+新能源”融合發展。通過“新能源+產能新井”“新能源+老區調改”“新能源+數字化建設”等多場景建設應用,克服油田資源點多面廣、分布零散的困難,利用井場、站場優先開展自消納項目建設,以內部挖潛推動生產用能清潔替代,累計在運裝機規模上達到98.57兆瓦,實現了井站場覆蓋千余個、裝機規模近百兆瓦、發電量突破1億度。
目光向外,推動“煉化+新能源”協同發展。發揮中石油駐遼企業配套清潔電力開發建設龍頭作用,圍繞油氣生產綠色轉型、煉化企業“減油增化”升級改造,統籌配套清潔替代項目建設,努力構建“1+N”新能源業務發展格局。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油田與屬地政府聯合成立項目專班,與中石油駐遼企業深化對接能源需求、資源潛力和轉型升級項目,牽頭制定駐遼企業碳達峰實施方案、600萬千瓦指標落地實施方案,形成了與六市七企攜手“擴綠”、上下游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局面,一批風光熱合作項目得到有力推進。
在加速發展新能源業務的同時,遼河油田還積極探索能源綜合利用路徑,打造了“興60站節能降耗”“雙229多空間利用”“辦公區多能互補”等示范工程。其中,興60低碳示范站利用光能、空氣能、水箱儲能等新能源新技術,每年發電79.9萬千瓦時、供熱3000多吉焦,可替換站內生產運行和生活辦公用能,實現清潔替代、就地消納、自給自足。
目前,遼河油田正結合風光綠電替代、地熱開發、余熱利用,著力建設金海采油廠、高升采油廠、沈陽采油廠等一批低碳采油廠,構建油氣與新能源多能互補、因地制宜、多元迭代發展的新格局。
全鏈條“瘦身健體” 推動耗能大戶向節能企業轉型
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千萬噸級大油田,油氣資源仍然是遼河油田的基本盤。其中稠油產量占比較高,需要通過多種加熱方式保持原油流動性,從而實現高效開發。因此,遼河油田既是產能大戶,又是能耗大戶。
在供給側,遼河油田開展非熱采原油、天然氣上產工程,結構性能耗得到有效控降。同時,在消費側,遼河油田貫徹“節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以百倍其功的努力,做好“加減乘除”,推進全鏈條“瘦身健體”。
采油系統做“加法”。實施“采油+智能技術”,通過物聯網建設搭建智能管控平臺,針對低產低效油井,規模推廣智能間抽技術,以自動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對油井的調控周期從幾個小時精細到十幾分鐘,實現低產井提效、降耗、錯峰用電。實施“采油+節能技術”,結合不同區塊舉升需求,逐步推廣無桿泵、直驅螺桿泵等新型節能舉升技術,以示范站區帶動提效降耗,預計到“十四五”末節電超過900萬度。
集輸系統做“減法”。聚焦工業動脈,深挖系統優化簡化空間,按照整體統籌、科技賦能的工作思路,推動工藝系統集約節約、瘦身提效。比如,針對集油工藝實施跨單元整體優化,通過串接冷輸、集中加熱、關停并轉等技術,“十四五”規劃實施23項技改措施,全部實施后可實現降耗2.55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5.26萬噸。針對脫水工藝,依托新型作業區和數字化建設,提升聯合站密閉化、撬裝化水平,推動實現區域整合、站場降級、末端集中,進一步釋放節能潛力。
熱注系統做“乘法”,環環提效降耗。在產汽環節,持續推進鍋爐提效,推廣應用成熟技術,平均熱效率提高0.5%。輸汽環節重點推進沿程減耗,加強保溫監測維護,將沿程熱損失控制在2.6%,同比下降0.1%;開展固定鍋爐車載改造,就近注汽縮短工作半徑。在注汽環節,實施隔熱裝置“跟、研、試、測、換”全過程優化,井筒熱損失同比下降0.2%。
燃料結構做“除法”,燃油燃煤全面清零。立足燃料結構調整,全面梳理油田用能狀況,對外圍地區、外輸管道、燃油鍋爐實施7項優化改造,在2022年“燃煤歸零”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燃油歸零”,深化節能降碳。
經過不懈努力,遼河油田2023年累計完成30項節能降碳工程,實現了能耗總量、能耗強度全面控降,全年節約天然氣近3000萬立方米、節電2000多萬度,折合標煤4萬多噸,減排二氧化碳10萬噸。
建設“三大儲庫” 推動能源供給向能源服務轉型
在油氣與新能源并行逐“綠”的同時,遼河油田還積極推進儲氣、儲碳、儲能“三大儲庫”建設,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目標、新機制、新路徑,推動破除高成本、高能耗、高碳排的固有格局,努力為周邊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全力擴建儲氣庫,打造周邊清潔能源供應樞紐。遼河油田聚力打造東北儲氣中心,舉全局之力加速打造“百億方儲氣庫”。同步推進調峰保供與建設運營,累計采氣突破100億立方米,日采氣量在全國率先突破4000萬立方米,總庫容達到全國第二、注采氣能力全國第一。新投產的馬19儲氣庫先導試驗工程,從啟動到建成僅用時7個半月,再創全國儲氣庫建設最快紀錄,并且開創了國內水淹型油氣藏建庫先河。截至目前,遼河儲氣庫群已經連續7個周期安全、高效地完成冬季天然氣保供任務,成為東北及京津冀地區調峰保供主力。
傾力加快建設儲碳庫,打造地區碳封存服務基地。遼河油田圍繞“提高采收率與碳埋存同步發展”的思路,加快推進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全產業鏈建設。牽頭高校揭榜遼寧省“揭榜掛帥”項目,協同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化機理研究,開展二氧化碳輔助驅油試驗,順利投產歡采、特油兩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及雙229循環注入站,首次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環處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藝系統,全年注碳9.2萬噸,增油1.3萬噸。
奮力新建儲能庫,打造區域電力儲能調峰中心。遼河油田結合自身用熱需求量大的特點,開展電熱熔鹽注汽技術研究與試驗,建成世界首座電熱熔鹽儲能注汽站。這種新型的注汽站首次將熔鹽儲能技術應用于稠油注汽開發,具有電熱直接轉化、工業水再利用、轉化效率高等技術特點,不僅為油田清潔能源替代探索出新的路徑,還有著消納綠電、調節電網的功能。該項目中,遼河油田自主創新研發、攻克5類14項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邁出了徹底改變稠油熱采中蒸汽生產方式的第一步。未來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每年可替代遼河油田SAGD、蒸汽驅等燃氣蒸汽1600萬噸,減耗天然氣10.4億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225萬噸,消納谷電、綠電108億度,儲能規模464萬千瓦。
2023年,“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綠色發展獎”花落遼河。這份來自中央媒體與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可,讓遼河石油人推進綠色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遼河油田用實干擦亮發展底色,正將逐“綠”路上的許多個“第一步”“一小步”,厚積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的千里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