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動態 > 上級媒體看盤錦

城鄉融合 共畫文明同心圓 ——盤錦市爭創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紀實

發布時間:2024-04-25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瀏覽次數:304

宜居宜業的盤錦,洋溢著文明氣息。 本報特約記者 林 松 攝

盤錦市興隆臺區振興街道幸福社區開展“家庭醫生”為民服務活動。 盤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提示

4月的盤錦,春和景明,街市整潔,鄉村和美,處處洋溢著文明的氣息。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要求,盤錦市自我加壓,正以盤山縣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設城鄉一體、內外兼修、全域全面、更高水平的全域全國文明城市。通過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共建、全域文明,努力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共同文明、共同發展,為盤錦在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中走在前列增勢賦能。

守正創新

推進全域文明

走進盤錦市大洼區田家街道大堡子村,房屋白墻黛瓦,門前小橋流水,院里花草飄香。大堡子村是國家首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浴池、自動取款機、5G移動網絡、公交等一應俱全,堪稱和美鄉村的樣板。村民們自豪地說:“現在的生活,給個城里的房子都不換!”

像大堡子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在如今的盤錦市遍地開花,城鄉聯系緊密,融合度高,城鎮化率達7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躋身全國文明城市后,近年來盤錦市以爭創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加大鄉村建設力度,實現黑色路面“屯屯通”,自來水、天然氣戶戶通,省級美麗示范村、美麗宜居村占比達73.7%,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美麗鄉村建設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盤錦市依托良好基礎,進一步樹立文明鄉風,培育文明新市民,實現全市農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實現城鄉群眾共同富裕、共同文明、共同發展。立足美麗鄉村建設實際,積極探索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出臺《“美麗鄉村 全域文明”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在全市38個鎮(涉農街道)和323個行政村(涉農社區)組織實施,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打造各具特色的一縣三區“文明示范帶”,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共建共享,推動城鄉環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質共同提高、生活品質共同提升。

盤錦市秉持“為民、惠民、靠民”的創建初心,下足“繡花”功夫,以超常規舉措推動文明創建工作提質升級,努力實現我省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和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的“雙突破”。堅持黨政主要領導帶頭抓、市級領導帶頭督、包保領導帶頭干、工作專班蹲點查,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的創建機制。施行縣區屬地管理、市直各部門各司其職、網格管理、條塊結合、檔案資料“三色表”通報等工作機制。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破解基礎設施、交通秩序等管理難題,推動文明行為促進、停車管理、文明養犬等地方法規落地見效,扎實推動全域爭創、全面出彩、全民幸福。

內外兼修

推動融合發展

盤錦市確立了“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共建、全域文明”的工作導向,內外兼修,從共學科學理論、共育文明實踐、共促文明創建、共融結對互助、共樹時代新風、共享先進文化、共建公共服務7個方面促進共建共融。

共學科學理論,盤錦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村史室、農家書屋等陣地,創新打造“理論宣講基層行”活動,開展“農村大喇叭”宣講、“百姓名嘴”宣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村屯、進農戶。在盤山縣得勝村,老黨員陸萬長用鄉土鄉音動情地講述著自己的入黨經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紅色歷史、深刻理論講鮮活,激發起大家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熱情。

共育文明實踐,盤錦市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傳播科學理論、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新風正氣作用。325位人大代表、137位政協委員常駐206個村結對實踐,一系列非遺傳承體驗、名家書畫、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動競相“綻放”。依托“榆樹劉萬成民俗館”“榮興博物館”“葦編草編基地”等特色文化陣地,弘揚新鄉賢文化,傳承鄉愁記憶。盤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書畫展廳一幅幅藝術作品抒發著群眾的幸福情懷,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學習的孩子們絡繹不絕,每周都活躍在舞蹈室的隊員杜春麗說:“有這么好的場地,讓我們跳出了健康,舞出了快樂。”

共促文明創建,盤錦市結合縣區區域特點,通過對基礎設施、文明交通、環境整治、精神風貌等精細化提升,培育打造出顏值內涵并重的23個文明村鎮示范樣板,培育打造出環境面貌整潔、村風民俗文明、生活方式健康、精神生活豐富的S型“文明家園”等4條文明示范帶,全市縣級以上文明鎮實現滿堂紅、文明村占比87%以上。走進盤山縣陳家鎮,“爭做文明市民,共建文明盤錦”“鞏固全國文明村鎮成果,共享和諧美好家園”等內容的景觀小品遍布大街小巷,過往群眾入眼入心,100余處公益廣告與城鎮景觀相融合、與地域文化相承接,引來外地游客稱贊。

普惠民生

共享創城紅利

在盤錦市雙臺子區雙盛街道常家村農家書屋里,書畫展、攝影展、手工藝品展幾乎沒斷過,月月有主題,不時有驚喜,農家小書屋已成為村民的“知識大糧倉”。

常家村早期是個移民村,如今香菇產業蒸蒸日上,村民腰包鼓了起來。倉廩實而知禮儀,在盤錦市相關部門指導下,常家村適時建設農家書屋,涵養書香資源,提升村民素質。在此基礎上組建常家文化產業創意聯盟示范基地,孵化出多家畫苑、繪畫工坊,帶動眾多人口從事相關行業,走出一條深挖特色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盤錦市把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轉化成具體項目,與文明城市、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6項工作相結合,將普惠民生、共享紅利作為融合發展的最終目標。

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盤錦市科學制定“城市、城鎮、鎮村”三級全域公交網絡體系,全市農村客運公交站點5公里半徑覆蓋率達到100%,全域客運公交一體化實現城鄉全覆蓋,村村通公交、通快遞,成功入選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積極推進城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送教下鄉”組合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鄉鎮均實現遠程醫療協作模式,建成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模式。推進城鄉人居環境一體化,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以上,一體化大環衛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加強公共文化供給,去年盤錦市組織3800余場文藝演出、公益電影走進鄉村,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已認定的市級56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引導文化藝術名人下鄉幫扶、返鄉創業。引導“五老”加入鄉賢隊伍,參與鄉村治理。吸引“新鄉賢”引領鄉村充分挖掘資源要素的資產價值,為鄉村發展賦能增效。

將文明元素直接轉化為發展要素,盤錦市組織開展守信激勵活動,面向各類農村精神文明典型實施道德信貸,以新時代精神文明激活鄉村振興元素。148個新當選典型正在辦理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貸款,在符合授信管理規定基礎上,農業銀行盤錦分行、郵儲銀行盤錦分行可給予上限300萬元額度貸款。

當下的盤錦,把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貫穿城鄉管理、發展全過程,縮小了城鄉差距,推動了城鄉環境面貌共同改善,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明素質共同提高、生活品質共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創城”在行動

外“塑形”內“鑄魂” 鄉風文明潤心田

本報記者  王 剛

春日里,走進盤錦市興隆臺區新工街道糧家村,六零河穿村而過,天藍水碧,街巷整潔,老屋古樸,新房明亮,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幾年前,這里還是后進村。2021年糧家村新一屆“兩委”班子上任以來,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如今的糧家村,旅游火了,產業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被農業農村部授予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在盤錦市爭創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的當下,糧家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全面提升。建成文化驛站、農家書屋、村史館、道德講堂等,制定完善《糧家村村規民約》,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全村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社會風氣。實行了75周歲農民合作醫療由村集體承擔、低保戶看病兜底等政策,成立共同富裕基金,累計收到捐款10余萬元,上百人受益。

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盤錦市把建設文明村鎮作為重點,外“塑形”內“鑄魂”,強化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結合,聚焦思想引領和移風易俗等鄉風文明內容,注重考核村鎮的常態化創建成效和群眾滿意度,以文明村鎮引領文明鄉風。

實踐中,盤錦市常態化開展“道德楷模在鄉村”“好人導師進校園”等學習宣傳活動,舉辦道德講堂、道德模范專題展覽等宣教活動400余場(次),以身邊的感人事跡教育人、感染人。全市95家文明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和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需求,開展精神文明、志愿服務、理論宣講、技術培訓等共建活動。組織實施新鄉賢工程,涵養鄉村人才“蓄水池”,依托市級56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引導文化藝術名人下鄉幫扶、返鄉創業。

同時,積極開展“農民變成文明新市民”塑造提升活動,開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各類宣教活動100余場次,農民文明節約意識不斷提升。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全市285個行政村建立完善了“一約四會”制度,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全市省級及以上文明村鎮29個,縣級以上文明鎮實現滿堂紅、文明村占比超87%,農民素質顯著提升。


“創城”成績單

?高標準建成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48個文明實踐所、537個文明實踐站,實現縣(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陣地100%全覆蓋;積極探索推行政企共建、油地共建、城鄉共建,打造出27個共建陣地,建成全國首個商會組織文明實踐基地,將文明實踐的觸角不斷延伸;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等文藝活動陣地和主題公園等打造出文明實踐點58個、文明實踐基地117個、文化廣場156個,“四個中心、N點輻射、全域覆蓋、多重功能、共享使用”格局全面形成。

?聚焦群眾需求,精心設計載體,“我們的節日”等活動貫穿全年,1400余場惠民演出充實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拓展工作渠道,研發運行新時代文明實踐小程序,1327次文明實踐活動讓線下線上互動互促作用充分發揮。

?組建常態化志愿服務隊,實施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和志愿者褒獎激勵,志愿者有服務時長占比53.25%;95家文明單位參與文明實踐所站結對共建;大洼區東升社區等6個全國志愿服務典型成為文明實踐活動排頭兵。“五單”模式為特殊群體提供定向服務3.2萬人次。

?2023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37個,2024年續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1個;新增口袋公園15處;施劃停車位3.2萬個;2023年新開通公交線路10條,2024年新開通3條公交線路;共投用新能源公交車輛793臺;新建公共充電站21個;2023年清理違規設置戶外廣告1萬余處,2024年清理更換廣告牌1360塊。

?285個行政村實現黑色路面全覆蓋,公交快遞村村達,燃氣管網戶戶通,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均達到100%,優質教育資源、遠程醫療協作模式實現城鄉共享,城鄉一體化大環衛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盤山縣成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

本報記者  王  剛  整理


大家談

在雙向奔赴中提升城鄉品質

王  剛

漫步盤錦鄉間,平坦的柏油路面、整潔的人居環境令人印象深刻,全市285個行政村公交快遞實現村村達。盤山縣農村甚至有了網約公交車,村民只需5元錢就能享受定制公交服務。

盤錦市城鄉之間的緊密聯系,為人才、資源等要素“雙向奔赴”創造了有利條件,具備了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共建、全域文明的爭創條件。由此,盤錦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設城鄉一體、內外兼修、全域全面、更高水平的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積極探索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在雙向奔赴中提升城鄉品質。

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點在農村,盤錦市在推動鄉村振興上,既塑形,又鑄魂,確立了“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共建、全域文明”的工作導向,從共學科學理論、共享先進文化、共建公共服務等7個方面促進共建共融,并與新型城鎮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6項工作相結合,推動城鄉關系向高水平融合邁進。通過城市與鄉村在精神文明建設平臺、體制機制方面的融合,促進城鄉文化融合與互補,縮小城鄉居民認知差異,全力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鄉精神文明體系,努力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城鄉共畫文明同心圓,城鄉同享幸福圈,盤錦市將文明元素轉化為發展要素,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不斷增強軟實力,在建設高品質“宜居宜業之城”和“幸福平安之城”的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