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記者王遲)初秋時節,遼寧盤錦的海岸線畔,一片紅海灘與浩瀚的蘆葦蕩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
這片耀眼的“紅海灘”是遼河口濕地的一張亮麗名片。成就“紅海灘”美名的,是一顆顆看似纖弱低矮的翅堿蓬草。每年4至5月間萌芽,初為嫩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深,直至9至10月,轉變為耀眼的赤紅。
“9、10月份正是紅海灘的最佳觀賞期,趕上十一國慶黃金周,每天的接待游客量高達十萬左右。”遼寧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數字彰顯了盤錦在濕地保護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方面的成功實踐。
紅海灘(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
退養還濕,濕地重生
在盤錦市退養還濕項目區,記者看到了濕地保護工作的另一番景象。昔日用于養殖的海濱灘涂,如今已煥然一新——濕地植被茂盛生長,水質也得到凈化。
上世紀80年代,盤錦利用遼河口濕地灘涂發展圍海養殖,養殖戶逐年增多。但是,圍海養殖業雖然帶來了短期經濟效益,卻嚴重破壞了濕地植被,導致近岸水質嚴重惡化,斑海豹、黑嘴鷗等珍稀物種棲息范圍不斷縮小,直接威脅濕地生態系統安全。
盤錦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紀金章介紹,為恢復濕地生態功能,2015年盤錦市全面啟動“退養還濕”工程。截至目前,已恢復濕地面積8.59萬畝,恢復自然海岸線15.77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退養還濕工程的實施不僅恢復了濕地面積,還顯著改善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濕地內的植被逐漸恢復,魚蝦開始洄游繁殖,棲息覓食的鳥類也不斷增多。”紀金章表示,據統計,遼河口濕地現記錄有鳥類32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黑嘴鷗、青頭潛鴨、丹頂鶴等25種。每年在此區域遷徙、停歇的水鳥達數百萬只。
丹頂鶴(央廣網記者王遲 攝)
多方合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質量如何,動物最先感知。如今,作為中國高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濱海蘆葦沼澤區和世界上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濕地之一,遼河口的廣袤濕地,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78種,是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
“有的野生丹頂鶴來了就不想走了。”遼寧鶴類種源繁育基地站長于長斌說,監測到遷徙停歇的丹頂鶴種群數量最多達到808只,丹頂鶴越冬種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2只。
為了保護和擴大丹頂鶴種群,盤錦開啟了人工繁育丹頂鶴及野化放歸工作。2021年盤錦市將140只人工繁育的丹頂鶴放歸自然。2022年監測到有7對丹頂鶴在野外繁殖,并成功繁育后代9只;2023年監測到丹頂鶴筑巢17處,出雛成活15只,這對于瀕危物種的保護和種群擴大具有重大意義。于長斌告訴記者,今年10月份,他們計劃再放歸一批丹頂鶴。
此外,盤錦還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我們每年在‘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節點,組織動員全市各行各業、各類協會、志愿者等參加全民凈灘、觀鳥知鳥、濕地體驗等系列科普宣教活動,帶動約46萬人次參與到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來。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宣教活動能夠引導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濕地生態保護。”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局長侯軍說。
紅海灘水稻公園(央廣網記者王遲 攝)
紅海灘上的生態奇跡
"每年都會過來這邊玩,看看風景,而且可玩的設施也越來越多了,現在景區增加了游船體驗、自行車騎行,還有深入濕地的觀鳥平臺,每一次來都能發現新的樂趣。"一位從沈陽來的游客告訴記者。
優質的生態環境有力地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賞紅灘綠葦、觀壯美稻田畫、坐稻田小火車、打卡古漁雁部落、看日出日落……站在盤錦市紅海灘水稻公園的瞭望塔上,一側是紅海灘熾熱的紅色,另一側則是廣袤無垠、綠意盎然的稻田畫,游客不時地打卡拍照。
在這片紅海灘上,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生態秘密。近年來,盤錦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通過潮溝疏浚、人工降灘、堿蓬草補植等措施,紅海灘的面積不斷擴大,生態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如今,這里的堿蓬草覆蓋面積已從數千畝擴大到數萬畝,成為全國濕地保護修復的樣板和典范。
生態保護不僅讓景區更美,也讓附近村民受益。“有的村民在景區內找到了工作,還有的則開起了農家樂,生活日漸富裕。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景區致力于綠色發展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成為帶動全域旅游的新動力。”遼寧省盤錦市紅海灘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