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
在肥胖人群日益增多的時代,有些上了年紀稍微有點發胖的老人為了追求“瘦”而一味節制飲食。
但專家指出,吃得太素、喜瘦忌胖的老人其實多數存在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現象,嚴重時甚至危害到身體健康。
1、老人“微胖”更適宜
專家指出,在正常飲食情況下,老年人適當超重未必就是壞事。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多歲的人中,超重的人比體重正常的人10年內死亡的可能性要小;日本科學家的研究也顯示,體重超重不一定會影響到人們的壽命,反而體重不足者與超重者相比,更多死于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肺炎。
由此可見,太胖不健康,過瘦也會影響壽命。
那么,為何古人倡導“千金難買老來瘦”呢?
其實,這是有特殊語境的。
在農耕社會,受有限的物質條件影響,肥胖的人并不多,一般是家境富裕,上了年紀不用干活又吃得好,相對養尊處優,吃得多動得少者才有條件發胖。
這些人正應了《黃帝內經》中對胖人得病的解釋:“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而“老來瘦”就是針對這類人所提出的忠告。
而且,古人并不認為長胖就不好,反而稱之為“發福”。
引用金元名醫的李東垣所著的《脾胃論》:“脾胃具旺,則能食而肥;脾胃具虛,則不能食而瘦”。
一般內臟功能好,吸收正常的人才會長胖,反倒是那些多吃都不胖的人,有必要好好地調理臟器功能,甚至需查查體內有無隱疾。
2、怎么判斷“微胖”
BMI(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2(m2)
如果體重指數小于18.5,那么認為是過瘦;如果體重指數大于24,那么認為是超重;如果體重指數大于28,可以認為是肥胖;體重指數在18.5~24之間,是一個標準的體重。
對于老年人,體重指數在20~21以上,24以下,也就是在標準范圍之內偏上一些,可能會更合理。
3、老年人該如何保持合理體重?
合理飲食
對于老年人來說,推薦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式,每一頓飯都不建議吃得特別飽,吃到七八成飽就可以了。
每天可以多吃幾頓,比如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對于胃腸道的健康會更好一些,也有利于控制體重。
否則消耗不掉的熱量就會變成肥肉長在身上,導致疾病的發生,大家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合理分配。
果蔬要搭配
首先要做到食物品種豐富,合理搭配,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特別注意多選深色葉菜(如油菜、青菜、菠菜、紫甘藍等)。
盡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水果,每種水果吃得量少些,但種類多一些,不應用蔬菜替代水果。
肉類換著吃
盡可能換著吃畜肉(如豬肉、羊肉、牛肉等)、禽肉(如雞、鴨等)、魚蝦類以及蛋類食物。
保證攝入足夠量的動物性食物和大豆類食品:動物性食物攝入總量應爭取達到平均每日120g~150g,其中魚40~50g,畜禽肉40~50g,蛋類40~50g。
推薦每日飲用300~400ml牛奶或蛋白質含量相當的奶制品。
保證攝入充足的大豆類制品,達到平均每天吃相當于15g大豆的推薦水平。
睡眠充足
睡眠充足不僅能讓你有個好心情、讓你少得病,還能幫助你遠離肥胖。
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瘦素分泌減少、饑餓素分泌增加,人們容易感到饑餓,從而胃口大開,并且,晚上熬夜時也有可能會攝入多余的熱量。
而且,睡眠不規律會導致膳食脂肪酸攝取和脂肪存儲的增加,產生肥胖。
每天盡量睡夠7個小時,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午飯后半小時可以睡個午覺,注意午睡時常不宜超過半小時。
合理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真到行動起來,卻總是有那么多阻礙。
其實,對于老年人來說,我們可以不跑步也可以不打籃球,只要每天拿出半個小時的時間,走出去散散步就可以了。
或者我們也可以簡單地做一套太極拳或八段錦,這些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能有效的增強我們的心肺功能。
運動最關鍵的就是貴在堅持,除了睡覺的時候,千萬不要總躺著,把自己的身體荒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