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盤錦市人民政府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18年

索 引 號: 主題分類: 2018年
發文機關: 盤錦市政府 成文日期:
標  題: 政協008市工信委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跟新時代步伐,創新打造盤錦“新民營經濟”的提案
發文字號: 發布日期: 2018-08-29
主 題 詞:

政協008市工信委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跟新時代步伐,創新打造盤錦“新民營經濟”的提案

發布時間:2018-08-29 瀏覽次數:377

  市工信委對《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跟新時代步伐

  創新打造盤錦“新民營經濟”的提案》的答復

市工商聯:

  您單位提出的“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跟新時代步伐創新打造盤錦‘新民營經濟’的提案”已收悉,感謝貴單位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和關心,我們認為提案問題提的較為準確,分析非常到位,解決問題的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全市實際情況。現答復如下:

  一直以來,盤錦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今年以來,隨著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實施,盤錦市以落實“重實干、強執行、抓落實”專項行動為契機,以培育壯大民營企業總體實力為主線,以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為重要抓手,積極推動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把法律政策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宣貫落實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法的宣貫落實工作,市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范工作領導小組把宣貫工作作為近一段時期的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集中舉辦了宣貫培訓班,邀請參與新法起草工作的工信部專家進行了授課解讀,詳細介紹了《促進法》修訂的背景和意義、重點亮點和法律條文的內涵等內容。各縣區、經濟區、市直相關部門通過網站發布、微信群討論、公眾號推送等多種方式同步開展宣貫活動,并深入企業進行宣傳解讀。在全方位的宣傳引導下,新法的頒布引起了眾多中小企業主和創業創新人員的重視。年初以來,已有超過1000人次通過電話、微信等相關渠道進行了咨詢和解疑,宣貫工作取得了不錯的開局。

  二是政策保障落實到位。成立了盤錦市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范工作領導小組,連續兩年召開全市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大會,先后出臺了《盤錦市支持創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促進小微企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等近40份政策性文件,特別是《盤錦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從鼓勵民間投資、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10個方面明確了具體扶持措施,進一步完善了我市的政策體系,為民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基礎。

  近幾年來,在良好的政策保障基礎帶動下,全市每年新注冊民營企業數量都保持了20%的增長,日均新注冊民營企業近50戶。

  三是法律維權服務到位。每年堅持圍繞“中小微企業日”、“法律維權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大型免費法律服務活動。聘請專業律師事務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法律維權服務,免費為創業基地和民營中小微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擬定、法律培訓等專項服務,進一步保障了企業從注冊到運營的各項合法權益,提高了企業的維權能力,防范了企業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截至目前,成功促成盤錦科技孵化器、文化創業園等10家創業基地和100余戶民營中小微企業與遼寧攻堅律師事務所簽訂了免費的法律服務協議,實現了用法律的力量,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二、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激情

  一是“創客中國”創新創業盤錦區域賽籌備順利。印發了《關于舉辦2018年“創客中國”創新創業盤錦區域賽的通知》,制定了《2018年“創客中國”創新創業盤錦區域賽實施方案》,明確了參賽企業或創客團隊人數、評審方法及獎勵措施,積極為更多的中小企業和創客提供交流展示的平臺,發現和培育一批“雙創”優秀項目和優秀團隊。

  二是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態勢日趨明顯。市政府印發了《盤錦市小巨人企業發展六年行動計劃(2015—2020年)》,堅持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增強自主研發能力為核心,著力培育發展一批技術水平高、競爭實力強的小巨人企業,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促進了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2項產品(技術)被認定為遼寧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130家企業被認定為科技“小巨人”企業。中藍電子自主研發出國內首條VCM馬達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產能躍居國產馬達首位。

  三是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日益穩固。市委、市政府聚焦石化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依托華錦集團、中藍電子等行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了盤錦精細化工孵化基地、中藍電子產業園等專業化、特色化“園中園”,為打造融通發展產業生態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截至目前,我市建設的東北首家精細化工孵化基地已入駐企業(項目)35個。所有入駐企業(項目)全部為符合我市現有石化產業鏈條延伸要求的好企業、好項目,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與華錦集團等大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供需和技術合作關系,融通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三、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進一步營造多元誠信的融資環境

  近年來,我市圍繞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推動發展普惠金融,建立政府增信機制,降低融資成本,積極搭建金融服務平臺,開展多層次銀企對接等方面工作,提高對民營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

  一是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專利權質押擔保業務。市政府出臺了《盤錦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暫行)》,市、區政府共列支1300萬元與鑫隆泰擔保公司、郵儲銀行合作開展專利權質押擔保業務,有效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創新了財政資金扶持方式,緩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促進了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業務開展以來,已先后為福瑞電子、瑞邦石油等5戶企業投放資金共計2000萬元。另有6戶企業已通過審核,計劃還將投放資金近2000萬元。

  二是原糧質押貸款業務順利開展。市政府搭建積極搭建大米加工企業與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之間的橋梁,采用突破性的“擔保+銀行+監管”融資模式,成功推動鑫隆泰擔保公司、盤錦大米協會、柏氏米業、市郵儲銀行以及順澤資產聯合開展原糧質押貸款業務,有效緩解了糧食企業融資難問題。自糧食收購融資平臺運營以來,已累計為6家企業發放原糧收購資金6500萬元。2018年,預計可完成1.5億元。

  三是“助保貸”、“惠農貸”等業務不斷發力。市政府出臺《盤錦市信貸風險補償基金設立方案》,設立了總規模10億元的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和1.16億元的應急轉貸資金,為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等融資提供風險分擔和補償。分別與建設銀行合作開展了“助保貸”業務,與農業銀行合作創新推出“惠農貸”信貸產品,有效化解了企業短期融資難題。截至目前,“助保貸”業務已為21戶(次)企業投放資金6318萬元;“惠農貸”累計投放資金8400筆,共計21.09億元;“應急轉貸”業務已累計為18戶企業辦理應急轉貸資金1.56億元。

  四是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市政府2016年制定出臺《盤錦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融資擔保行業規范發展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盤政辦發﹝2016﹞150號),進一步完善全市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積極打造市縣(區、經濟區)兩級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支持民營擔保機構做精做強,推薦符合條件的擔保機構加入省級再擔保體系,充分發揮融資擔保行業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等的支持作用,截至2018年3月末我市掛牌營業的融資擔保機構數量為39家,其中8家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20.42億元,在保責任余額43.87億元,當年累計擔保額4.99億元,當年擔保企業63戶,在保企業243戶;31家民營融資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28.91億元,在保責任余額32.08億元,當年累計擔保3.58億元,當年擔保企業52戶,在保企業443戶。

  五是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2017年市政府制定出臺《關于推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股改、輔導備案、申報材料、成功上市分階段給予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在場內外交易市場上市或掛牌。共為符合條件的掛牌上市企業累計提供補助資金380萬元。目前,新三板存量企業9戶,位居全省前列,累計實現融資1.61億元;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61戶,其中融資交易板掛牌企業5戶,2018年新增3戶融資交易板掛牌企業。不斷充實完善我市擬上市掛牌重點企業后備庫,目前我市掛牌上市企業后備庫中共有企業25戶。

  六是“中小微企業信用培育池”建設穩步推進。篩選更多地市內信用狀況較好的中小微企業,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培育池”,作為優質客戶資源推薦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入池企業免費開展第三方信用評價,推薦進入“遼寧省中小微企業信用培育池”,增加信用池規模,對入池企業開展金融服務。

  四、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進一步提高人才服務保障

  盤錦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實施積極的人才政策,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態,對來盤就業創業各類人才給予政策疊加支持,努力在東北地區蹚出一條人才引領發展的路子。

  一是人才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在政策建設上,我市圍繞制度建設,著力搭建人才政策體系框架。出臺了《盤錦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關于推進人才集聚加快實現人才引領全面轉型的實施意見》、《推進人才集聚若干政策(試行)》、《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畢業生留盤就業創業支持政策》等政策措施,為引進人才和促進畢業生就業在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發放住房補貼等方面提供優惠。

  二是人才載體項目建設全面提速。近年來,我市通過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基本上搭建了一個橫向互聯、上下互動的人才載體平臺。重點引進了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結束我市沒有綜合性大學的歷史,引入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專家。建立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后科研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3家,全市6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同時,建設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建設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家;建成創業孵化等眾創空間14個,集聚吸引小巨人企業已達25家,引進曙光產業基地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在盤落戶生根。這些載體建設帶動了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高新技術項目落地盤錦,集聚了優秀人才的智力資源,推動了以“名師帶名徒”方式實現傳統技能的現代傳承,為我市優勢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的轉型提供了智力支撐。正是這些載體平臺一齊發力,促使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端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畢業生基礎人才匯聚盤錦,為支撐和引領我市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是產業項目人才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近10年來,我市加快產業調整步伐,先后引進實施忠旺擠壓型材、臺灣長春石化產業園、和運合成橡膠產業園、北方燃料石化產業園、北方戴納索丁苯橡膠、合力叉車北方基地、聯成化學增塑劑、華潤熱電等億元以上項目700多個,為各類人才的集聚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實踐的舞臺。針對產業和項目需求,市人社部門推進“域外人才引進工程”,開展系列域外人才招聘活動,搭建校企對接平臺。近10年來,累計引進外省市人才9.5萬人,基本上扭轉了“孔雀東南飛”現象,使我市成為省內具有較強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城市之一。

  四是本土企業人才培養工作得到加強。先后通過新進人員上崗培訓、黨政領導干部培訓、企業職工業務培訓、信息化培訓、掛職鍛煉、專業技術人才深造等培訓方式,開展各類人才培訓10萬余人次。重點加強了培養技能型人才,改擴建面向全國招生的職業技術學院1所,在校生已由2005年的2000人增加到6700余人,增長235%。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數已由2005年315人增加到1370人,增長335%。初步形成了職業院校、技工院校、民辦培訓學校、企業職工培訓機構等協調發展的技能人才培訓體系。

  五是優質服務資源進一步開放。采取“點單式”培訓服務模式,繼續選擇優質服務資源為廣大民營企業提供培訓指導。根據企業需求,有計劃地定期安排培訓。今年一季度,已舉辦企業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學習、政策解讀等培訓4期,培訓近1000人次,這些具有針對性、實操性和答疑性的培訓,使企業開拓了視野,豐富了業務知識,提升了企業運營及管理水平,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五、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加大力度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

  第十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將于2018年6月27日至29日在沈陽國際展覽中心舉辦,按照會務安排,分配盤錦市18個展位。根據《遼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第十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組織籌備工作的通知》(遼政辦明電[2018]13號)要求,盤錦市政府下發《關于組織參加第十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的通知》,由市政府統一安排17.8萬元資金,組織遼寧陸海石油裝備研究院、盤錦福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互聯網+、智慧城市、創業創新等方面的18戶企業參展,為盤錦企業創造與國內外中小企業之間技術交流和經貿合作的機會,為盤錦企業走出去、請進來,開拓國內外市場,開闊視野,創新發展創建了良好的平臺。

  六、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持

  為進一步成就創業者的創業夢想,培育了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全市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政策扶持,增加服務功能,構建和培育的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12家,創業基地使用面積共69.4萬平方米,已累計入駐企業946戶,從業人員10196人。其中,盤山縣創業大廈、盤錦市互聯網創業大廈、盤錦科技孵化器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盤錦市小微企業文化創業園、盤錦新宇保利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盤錦公路港小微企業物流創業園、盤錦小微企業創業園7家創業基地已晉升為省級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今年已組織盤山縣創業大廈、盤錦市互聯網創業大廈、盤錦科技孵化器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申報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這些創業創新基地將創業引領、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和創業扶持有效地融為一體,為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七、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方面

  一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市政府累計開展了6個批次放權工作,共取消331項行政職權事項,取消審批前置要件和證明事項67項,建立市縣鎮三級權責清單。制定出臺《“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工作方案》,確定4個方面、36項改革舉措,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以更有力舉措推進“放管服”改革。同時,全面推行全程代辦、容缺審批、并聯審批,營造企業家“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的最佳投資環境。

  二是創新審批模式,壓縮審批時限。將涉及生產經營單位審批、審核無一不進入政務服務大廳,完善了辦事流程,明確了各窗口辦事事項,辦事時限,并設有咨詢窗口。從簡化審批模式入手,統一時限,統一要件,做到了聯審聯辦,多聯合一,多評合一。建立提高辦事效率工作機制,有效的控制了“推繞拖”等問題和現象的發生。按照“3550”審批模式,我們不斷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實現了便民服務。近一個月以來,全程代理受理事項220個,代辦項目總投資額累計近783億元,辦結項目96個。通過實行代辦員制度,代辦員上門服務近400批次,完成審批事項1083項,解決疑難問題549個。

  三是建立“容缺審批”機制,促進項目投產達產。為解決企業和項目前置審批約束制約問題,使一些審批審核事項因一個部門出現材料不全,而造成全鏈條的審批阻礙,市政府出臺了“容缺審批”的實施意見,審批單位不因為一個單位沒批而影響審批審核進程。如項目施工審批150天左右,現在壓縮到50天。有的項目做到即時即辦,不需現場勘驗。通過“容缺審批”機制的建立,極大促進了項目的開工和落地,縮短了項目的投產、達產時間,使一些項目投產比原來提前10個月。今年我們已經通過這種方式辦理65個審批事項。同時我們嚴格事后監督,對企業承諾不兌現的審批項目,相關部門取消原審批事項。市營商局從營商環境建設上入手,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征詢項目建設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項目落地生根、為企業穩健發展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務。這既讓審批部門敢做敢當,也為我們營商環境創造了一個寬松、規范的便民便企服務的新模式。

  四是簡化執法流程,實施便民服務。公安、消防等部門深入社區和生產經營單位征求意見,收集整理問題并列出清單。開展“辦事難”專項整治行動以來,市公安機關與群眾面對面座談,征求意見12條,自查自糾問題52項。在辦理車輛證照方面,增加兩處增管服務站,同時不斷簡化程序,簡化申請證明材料,壓縮辦理時限,做到了即辦即結,當場取證,開通了綠色通道。市公安局還壓縮辦理身份證時間,取消工本費,實行免費郵寄。消防部門在消防驗收中,簡化消防手續,在申報消防材料上,精簡50余項,精簡比例達38.6%,審批時限平均壓縮65%,實現了消防執法服務“零投訴”。

  八、打造新民營經濟,就要建立并完善中小企業統計監測制度。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中小企業統計監測制度。統計部門應當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統計調查和監測分析,定期發布有關信息。”我市也將逐步建立并完善民營經濟統計監測體系,由統計部門將工商、稅務、人社、金融等數據信息統一調度、監測、發布,做到數據共享,不再增加企業負擔。

  盤錦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