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 > 市政協提案答復 > 2018年
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2018年 |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政協198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養老服務業對標國際化的提案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18-09-04 | |
主 題 詞: |
政協198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養老服務業對標國際化的提案
盤民函〔2018〕43號 簽發人:張巖
關于對政協第198號提案辦理意見的函
尊敬的張翠萍委員:
您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養老服務業對標國際化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謝您對民政工作特別是社會養老服務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針對您提案的內容,我們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匯報如下: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養老服務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別是去年,經過積極對上爭取,我市被國家確定為“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已獲得中央財政支持3733萬元,全市居家和社區養老工作站到了國家層面,搶得了發展先機。
一、不斷加大養老事業財力投入。2015—2017年,市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先后投入2936萬元、2107萬元、10006萬元;省以上先后投入950萬元、734萬元、525萬元。
二、大力加強城鄉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截至2016年末,建成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2個,農村社區互助幸福院90個。2017年,在推進國際化城市建設、落實六件民生實事中,我們更是大力加強了居家和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共新建、改(擴)建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34個、農村社區互助幸福院150個,全市城市和農村養老設施分別達到182和162個,覆蓋率分別達到88%和53%,其中興隆臺區、雙臺子區全域和大洼區主城區達到全覆蓋。2017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建立公建民營模式,推進社區養老運營改革,運營了5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市財政共給予130萬元建設補貼。尤其是興隆臺區鶴鄉社區,引入社會力量,由政府補貼提供“八助”服務,受到了社區老年人的熱烈歡迎。
三、推進民辦養老機構建設
我市現有養老機構34個,床位4677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20個,床位3467張;民辦養老機構14個,床位1210張。近幾年來,由于對民辦養老機構,尤其是小型民辦養老機構放寬審批條件,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較快。老年人可以選擇社區型或者大型養老機構。部分養老機構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服務內容,比如除了基本養老服務外,還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民辦養老機構在接受城鄉社區老人住養,在特殊養老服務如臨終關懷服務方面受到了廣大老人和子女們的歡迎。
四、全面開展了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
養老機構按照民政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遼寧省《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細則》進行設立和日常業務的管理。從2017年開始,我市與全國一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的要求,開展了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四年滾動工作。從設施、服務、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自檢、檢查、抽查,對不達標的項目限期整改,尤其是對設立許可要件、消防安全、設施安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范,全市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得到地全面提升。
五、養護人員和護理床位情況
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34家,加上城鄉社區養老設施,養老總床位6073張,千名老人擁有各類養老床位25張。有養員1922人,有護理人員286人。護理人員與養員之比為7:1,基本能滿足養員的養老需求。
雖然我們在養老服務工作上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一是縣鄉兩級財政困難,在各級財政養老服務投入中占比較低;二是城鄉社區養老設施尚未達到“十三五”規劃要求覆蓋100%社區和60%鄉鎮的要求;三是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滯后,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能提供高水平護理的機構尤其少;四是養老服務機構還不夠規范;五是千名老人擁有各類養老機構床位數尚未達到十三五要求的25張,養老護理行業從業意愿低,尤其是高水平護理人員短缺。
針對您的建議,我們將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完善我市對標國際養老服務評估機制
一是全面貫徹《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GB50340-2016)、《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GB/T35796-2017)等關于養老機構設施和服務的標準,貫徹《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施設備配置》(GB/T331692016)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基本要求》(GB/T331682016)等關于城鄉社區養老設施和服務的標準,結合我市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全面建立養老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管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二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積極引入第三方組織評估進行指導、跟蹤、評估、監測,充當裁判員角色,全面建立我市對標國際養老服務評估機制。
二、積極探索和推廣智慧養老模式
2018年,我市擬完善現有的居家養老智慧服務平臺,充實用戶功能,提高操作便捷性,充分發揮平臺連接政府、老年人、養老服務機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平臺的基礎上開發12349服務熱線功能,提供更簡便實用的服務定制和應急呼叫手段。通過網絡在線方式和12349服務熱線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板塊納入平臺統一調配,豐富養老服務內容,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切實加強政府監管力度,促進全市養老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由市民政局提供辦公用房,建立市智慧養老信息管理服務中心,運營智慧養老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和12349服務熱線。在服務中心內,配備相關設施設備和平臺服務人員,建立智慧養老服務指揮控制系統。
三、扎實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
嚴格按照省民政廳、公安廳、衛計委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全省2018年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遼民發〔2018〕45號)要求,以“保安全、固成效、優服務、建機制”為主要任務,深入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加強養老機構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全面推動養老機構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力爭到2018年底,《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指南》基礎性指標中,管理服務質量類指標合格率達到90%以上,設施改造和設備添置類指標合格率大幅提升,安全隱患進一步消除,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內部管理基本制度全面建立。養老機構管理與服務規范化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持續改善,老年人養老服務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
四、大力加強養老人才隊伍建設
2018年擬確定培訓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給予補貼,開展1000名居家和社區養老護理員培訓,并開展養老護理員評級工作。培訓學校應優先向我市域內派遣學員就業,我市城鄉社區養老設施運營商、各養老機構應優先從上述培訓學校學員中招收護理員。民政、教育、人社、商務、衛計等相關部門加大對培訓質量的考核力度。由委托培訓機構為合格學員發放養老護理員證書(國務院已于去年取消養老護理員證)。另外經溝通了解,市教育局、衛計委正在協調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市經濟技術學校籌備建立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協調市醫療集團籌建養護中心培訓學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到2020年我市將實現全部養老護理員經過專業培訓后上崗。
五、建立標準化人才隊伍
目前我市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已經引入了省標準化研究院等專業力量進行標準的梳理、研制和推行。我市正在進行養老機構和城鄉社區養老設施的標準化工作。待我市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取得一定進展后,我們將委托省標準化研究院等專業機構培養一批標準化人才,建立標準化人才隊伍,將我市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提高了一個新的高度。
六、推進養老機構醫養結合
一是推進全部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100張床位以上的養老機構要設立醫療室或衛生所,并爭取醫療衛生機構備案,已取得備案的衛生所要積極爭取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定點機構資格。二是鼓勵醫療機構在利用閑置房屋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或養老機構,發揮醫療機構的特長,重點提供老年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養老服務,政府對這些醫療機構給予養老機構相關補貼待遇。
七、建設養老綜合體和養老社區
一是今年要建設5個縣區級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項目,每個建筑面積不小于1000㎡,內含縣區級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老年人醫療設施、社區小型嵌入式養老院等。二是推進遼東灣新區圍繞市人民醫院建設養老社區、推進大洼區疙瘩樓水庫風情養老社區、盤山縣高升鎮森林公園養老社區建設。
七、結合全域旅游資源,打造養老小鎮
我市目前適于社區養老的民宿已達約3000張床位。這些床位平時可作為農村互助幸福院用房,可納入政府補貼運營范圍,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在有需求時,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或周末可隨時轉變為旅游民宿用房創收,主要面對本市和周邊城市短期游客,配備我市自己培養的養老護理專業人員后,也可中短期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旅居養老服務。通過“旅游+”互動式異地養老,在我市打造若干養老小鎮。
我們相信您的提案一定會大大促進我們的工作。再次感謝您的提案,感謝您對民政工作特別是養老事業的關心!
盤錦市民政局
201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