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甜水 有顏值更有氣質
古剎清磬,和諧寧靜,雙橋煙雨,架架飛虹,書堂仰賢,瑯瑯書聲……走進盤山縣甜水鎮,置身于花海與稻田之中,感受這座特色小鎮的鄉村之美。
近年來,盤山縣甜水鎮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支柱產業、激發農村市場活力為目標,用好用活中央、省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讓村子美起來
浪漫的七月,漫步在甜水鎮孫家村,一幢幢漂亮的農家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筆直的村路干凈整潔,寬敞平整的文體廣場運動器材設施完備。陽光下的村落如世外桃源般祥和,所到之處都呈現出秀美的田園風光。
甜水鎮風景秀麗、鄉情淳樸、物阜民豐,是全國美麗宜居示范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遼寧省生態鄉鎮、盤錦市宜居鄉鎮。14個村均被評為盤錦市美麗鄉村和省級生態村,創業村、二創村被評為盤錦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來,甜水鎮對溝渠石板進行了重新組裝,對邊溝磚石進行修整,還下大力氣清理了村屯衛生死角。鞏固維護美麗鄉村成果,三分在集中治理,七分靠日常管護。只有環境變好了,村民生活在這里才會更加舒心愜意。淳樸的甜水人,生活里是滿滿的幸福,現在家里做飯取暖用燃氣,自來水24小時實時供水,還有干凈方便的室內廁所等一系列的設施,讓這里的百姓切切實實享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喜人成果。
2021年,甜水鎮把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作為重要民生抓手。結合實際,將14個行政村分為三個等級,突出問題整改、整體提升、長效管護等重點,統籌考慮農村住房、垃圾分類、廁所入戶、污水治理等問題,常態化實行黨員干部“1+N”網格聯戶。通過崗位示范、入戶宣講等方式,積極開展“美麗庭院”等評比活動,提高群眾認同感,激發群眾積極性,逐步引導群眾改善生活習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發展格局,持續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激活村莊內生動力。
如今,在甜水鎮,各具特色、不同風格的美麗村莊,阡陌交通,暢行無阻;田疇載綠,花木扶疏。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總會令人流連忘返。生活在這里的百姓正以十足的干勁,百倍的熱情,把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改造成了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地壩平整、推窗見綠。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甜水鎮始終堅持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發揮地域優勢,瞧,穿梭在小鎮各個村落的田間地頭,宛若步入了一幅秀美鄉村的錦繡畫卷之中。
鄉村振興讓旅游火起來
以鄉村旅游促鄉村振興,這是甜水鎮的發展思路。近年來,甜水鎮依托當地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區位優勢等人文和地理條件,堅持“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與農村硬化工程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相結合,布局建設美麗鄉村,通過以點帶面,打造出一個個干凈整潔、秀美宜居的村莊。不僅如此,鎮黨委還加快補齊民生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同時,積極動員村民常態化開展門前“三包”,樹立和宣傳農民保護環境典型,全面提高農村文明健康意識,不斷引領農民崇尚文明、樹立新風,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甜水鎮以鄉村旅游為點,產業融合為線,努力實現文化旅游產業新突破。著力推動九間+水庫+南鍋+二創的旅游觀光路(一路)建設。大力發展以青年水庫觀光旅游、南鍋孝廉文化為核心,九間生態采摘、二創特色村寨為兩翼的生態水系+鄉村旅游的發展格局。同時,發展九間生態休閑采摘。依托南鍋村特色,把傳統孝廉文化植入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以綠色生態資源為依托,以孝廉文化傳承為特色,打造鄉村旅游亮點。在二創村,建設特色韓式烤肉和韓式中餐的餐飲及辣白菜、打糕等韓國特色美食生產、體驗制作和韓國食品賣場于一體的美食街,建設朝鮮族民宿和文化廣場,正在積極打造韓式游樂場、水上游玩、花海陣地、喂養基地等游玩體驗項目,供游客體驗動物喂養、親子互動、水上劃艇及花海陣地網紅拍照打卡等樂趣,建成集朝鮮族美食、文化、觀光、度假、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韓式風情體驗園。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推進“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文化”的發展模式,打響甜水旅游品牌。
談到發展思路,甜水鎮相關負責人認為:“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甜水鎮結合地域實際,依托綠色生態和民族文化這兩個‘寶貝’,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好路徑,鄉村旅游就是一個走新路開新局,銜接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不僅如此,甜水鎮在發展民宿鄉村旅游中,堅持打造精品,注重差異發展,積極推動民宿游由以往的“看半天吃一頓”向“玩一天住一宿”轉變,引領鄉村旅游不斷提質升級。
南鍋村是甜水鎮發展鄉村民宿旅游的重點村。在這里,游客可以選擇一處農家小院,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忙,體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感受鄉間的慢節奏生活;游客也可以品嘗地道的農家菜肴,采摘新鮮的綠色果蔬,感受不一樣的農家風情。在孝廉文化廣場建設的孝廉大講堂、藏書閣、孝廉文化展廳、室內健身室等讓百姓樂享文化生活。
二創村以朝鮮族民俗文化為核心的民宿旅游也發展得紅紅火火。游客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朝鮮族民俗風情,品嘗到美味的朝鮮族美食,感受到濃郁的朝鮮族民族文化。2021年,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二創村利用閑置的校舍資源,盤活閑置資產,建設了韓鄉園飯店,對外營業至今,客流不斷,為二創村帶來了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同時盤活兩處閑置民宅,建設了2棟高端民俗小棧,目前已對外開放。朝鮮族特色辣白菜生產加工項目和朝鮮族大賣場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工。與此同時,二創村還修路、修邊溝、修圍墻,大手筆改善基礎設施,打造整潔清新優雅的鄉村風情,讓久居鬧市的游客和市民在繁忙之余,來到這里可以以更加輕松、更加舒適的方式回歸鄉間,品味自然。
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制定村規民約,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掀起人人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的熱潮。努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新農村,全鎮人居環境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個個景色美、人心齊、氣象新、內外兼修的宜居村莊令人神往。
鄉村振興讓生態文明亮起來
鄉村生態文明不僅表現為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田園風光相得益彰,更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文化生態體系。 甜水鎮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努力實現新跨越。全鎮大力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按照可降解、不可降解、有毒有害、其他垃圾四類進行集中收集,分類處理,打造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及政策扶持,為各村配備糞類清理車輛并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助力“廁所革命”,確保人居環境的清潔。建設鎮域雨污分離項目,實現雨水污水分線收集,避免污水直接進入河道造成污染,建設1000立方米污水處理廠項目,實現鎮域污水有效收集與處理。連續多年打好大氣污染攻堅戰,抓好秸稈禁燒工作,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推動綠化養化工程,栽植樹木萬余棵,栽植花草5萬余株,提高鎮域空氣質量。同時,以貫徹落實“河長制”為抓手,完善巡河員隊伍建設,壓實巡河責任,加大對河道侵占及河道污染的監管治理力度,健全完善長效機制,確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實現甜水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村更美。與此同時,甜水鎮堅持民生優先,大力發展交通事業,開通盤錦北站至市客運站81路公交線路。全力保障群眾物質需求,建立匯集蔬菜瓜果、河蟹大米、農家特產、日用小百等種類齊全的甜水鎮集貿市場,完善基礎設施,為群眾提供便利的購物場所。
2022年上半年,甜水鎮狠抓項目,突出產業發展,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長效治理。建設了新立村“甜水鎮大集市場”項目,拓寬了村集體的增收渠道。穩定水稻播種面積5.8萬畝,全力保證糧食安全及產量,確保“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同時,對8處違法亂占耕地進行整改恢復,嚴守耕地安全紅線,切實保住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完成孫家村203畝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開展水稻新品種生態適應性及配套技術集成模式試驗,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示范引領全鎮水稻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帶動。完成了全鎮農業生產供排水渠道、15座排灌泵站設施維修整治及67公里農田道路建設,在為村民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的同時,還完成了創業村高標準農田規劃設計,為助力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為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在甜水新城建設健身廣場、籠式足球場、籃球場、健身漫步道、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運動廣場,讓百姓在休閑散步間感受文化氣息。完善各村農家書屋、鄉村文化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以甜水村、九間村兩個電商平臺為引領,大力推廣本地特色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樹立地區品牌。依托旅游產業、農業產業等吸納優秀青年人才、大學生、鄉賢返鄉就業創業,充分展示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景象。
近年來,甜水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速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狠抓農產品精深加工。依托好項目,拉動大經濟。在大板村,利用現有的設施農業大棚發展采摘,依托青年水庫特有的旅游資源,在周邊建設垂釣園,吸引市民下鄉采摘、休閑垂釣。目前,大板村集體收益每年近3萬元。在甜水鎮,全鎮已實施稻田內稻蟹混養,每年九、十月份,你會看到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穗隨風傾斜,一只只螃蟹在稻田地里嬉戲玩耍,這和諧的場面充分肯定了“稻蟹混養”這種用水不費水、用地不占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經營理念,讓全鎮人實現了增收致富。
百尺竿頭扶搖上,千帆競發勇者勝。
甜水鎮正不斷釋放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能量和偉力。如今,放眼甜水鎮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村子更美了,產業興旺了,村民富裕了,鄉村振興的夢想正在腳踏實地的探索與實踐中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