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幸福感” 詮釋文明城市“新內涵”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蘊與靈魂,它滲透于城市的發展中,融合在百姓的生活里。在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工作中,盤山縣始終把人民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評價標準,不斷打磨細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走進縣城口袋公園,滿眼青翠,這個集景觀、游憩于一體的綠色生態空間令漫步其中的居民倍感愜意。不少市民帶著小朋友滑滑梯、做游戲,享受親子時光;三三兩兩的市民坐在一起“嘮家常”,悠閑自在,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我感覺這個公園的環境很好,雖然說我這是第一次來,但是我以后會常帶孩子來這玩兒,感謝政府為我們市民建設這么好的一個公園。”市民李健南感慨地說。
每天上午,市民張鳳珍和老朋友都會準時在口袋公園唱誦紅色經典歌曲。30余位平均年齡72歲的老人們在一起吹拉彈唱,享受著幸福的晚年生活。張鳳珍告訴筆者,爭創工作的開展,讓她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美化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是心情愉快,排出好節目向大伙兒展示。爭創文明城市給人們帶來好的環境,百姓安居樂業。”
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清單”,就是文明城市爭創的“責任清單”。在太平街道新村村,保潔員正在對農戶庭院大門前堆放的雜物、路旁雜草、溝渠垃圾和生活垃圾進行清理。為切實解決影響百姓生活質量的環境問題,這兩年,新村村通過宣傳引導,讓村民實實在在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引導群眾共同參與打造整潔舒適的人居環境。提起村里環境的“大變化”,村民聶桂萍感受頗深。
“垃圾也沒有了,環衛工人收拾得干干凈凈,晚上吃完飯了,溜達溜達,心情也好。作為村民,咱也把自己家的小院兒收拾得干凈整齊,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我們的村兒打扮得更好更漂亮。”
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才是文明城市爭創的“題中之義”。近年來,盤山縣把建設文明和諧、幸福共享的城市作為爭創目標,從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抓起,著力抓好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辦好普惠群眾的實事、解決好群眾身邊的小事,以實實在在的舉措,讓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變化。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市容環境、交通秩序整治等提升行動,在細節處“見真功”,在人性化“做文章”,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持續發力,努力做到城市更靚麗、家園更舒適、群眾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