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建設(2010年)
大洼縣
【綜 述】 大洼縣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大遼河、遼河下游,遼東灣東北部,是環渤海經濟帶縣份,全省15個縣域經濟發展重點縣之一,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縣總面積1 387平方公里,下轄14個鎮,全縣總人口35萬。2010年,全縣(含遼濱沿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實現280億元,增長55.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6.5億元,增長90.7%,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00億元,增長13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7億元,增長25.4%,實際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分別實現5億美元和1億美元,分別增長400%和5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5 540元和11 500元,分別增長30% 和20.9%,人民群眾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
【項目建設】 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成立63個專業化招商局,開展大型域外招商活動15次,促進一批重大項目入駐建設。全縣(不含遼濱沿海經濟區)新引進重點工業項目223個,新開工項目165個,竣工投產項目97個。加強要素支持和服務保障,促進企業高效運行,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呈現規模、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集聚發展態勢,臨港經濟區與各鎮項目集聚區建設步伐加快。全縣(不含遼濱沿海經濟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分別實現800億元和92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93家,新增68家。
【農業產業化】 實施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保障“四子”工程順利推進,實現農業豐產豐收。全縣糧食總產量實現57萬噸,大洼縣被確定為“全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梆B大蟹”工程六種模式、泥鰍魚高產養殖技術等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海淡水健康養殖示范區6個;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66.67公頃;“一縣一業”肉鴨養殖完成“倍增計劃”,養殖量實現6 000萬只,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新建標準化肉鴨養殖小區81個。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新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4家。
【城鄉一體化】 實施縣城道路、給排水、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工程,縣城集中供熱得到鞏固和完善,溫泉城、臨港生態新城、紅海灘濕地旅游度假區、職教城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縣城內改外擴綜合路網、濱河景觀帶、平面休閑廣場以及文化活動中心等重要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建設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建立土地儲備管理新機制,實施一批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金遠寶興·獅城開工建設,拉開新縣城建設和全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序幕。田家鎮、新立鎮、唐家鎮推進城鎮化試點工作有效開展。實施湖畔花園二期、筑景地中海等一批房地產項目,開發面積153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0萬平方米,地產業、建筑業迅猛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實施榮港路、紅海灘生態旅游路建設和大南線、庫二線拓寬改造等重點公路工程,完成新港路、疏港鐵路、盤營客專、盤海營高速公路互動立交的征地拆遷、土方工程等,為加快形成完備的綜合交通體系夯實基礎。
【民主法制】 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深化縣、鎮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實現積極轉變,行政效能建設得到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明顯優化。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5件、政協委員提案68件,“三率”均達100%。公安隊伍建設水平明顯提高,縣公安局被命名為“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加大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力度,以視頻監控系統改造和巡特警組建為抓手,深入開展嚴打整治行動,維穩、處突、防范能力顯著增強,確保全縣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圓滿完成“五五普法”各項任務,公民法律意識普遍增強,縣司法局被確定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積極開展各項信訪專項活動,信訪總量明顯下降。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縣兩鎮九村被確定為全省環境優美鎮村。 (曹珊珊)
【現代服務業】 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圓滿完成“第三屆·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游周”系列活動,重點實施紅海灘濕地溫泉小鎮、水上航道、迎賓大道等一批精品旅游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田莊臺生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扎實推進,王家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F代商貿流通服務體系日漸完善,溫泉休閑產業發展加快,引進皇家御品、天沐溫泉城、盛皇國際溫泉酒店等項目。加快以田家鎮為核心的北部綜合商貿服務區建設,居然之家、昆侖商廈等項目開工建設,匯美建材交易中心二期工程業已完工。潤強物流產業園、裕農配送中心一期工程順利實施,新增“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城鄉連鎖店、直營店55家,“家電下鄉”等促銷活動深入開展,城鄉流通和消費環境明顯改善。
【社會事業】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補貼發放進一步規范,公務人員工資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實名制就業實現2.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大洼縣被確定為全省唯一一家“新型農民培訓工作聯系點”。社會保障和救助水平不斷提高,“五險”擴面1.4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順利啟動,完成唐家鎮和平安鎮兩所敬老院改造以及農村常見病人托管中心服務樓建設,提高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金發放標準,為373戶農村特困戶改造和新建房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中、高考升學率進一步提高,素質教育深入實施,“雙高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學校安全工程”扎實推進,各校高標準配備“三防”設施,校園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五大工程”基本達標,實現有線電視“屯屯通”、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鎮村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八l之韻”廣場文化、“情滿水鄉”紅詩詠誦、“魅力大洼”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三大品牌活動持續深入,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普及。加強文化產業基地培育,境內影視拍攝逐步呈常態化趨勢,電視連續劇《小芳》在趙圈河鎮取景拍攝。完成縣新華書店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為企業的改制工作,文化市場繁榮有序。醫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啟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為10萬名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縣中醫院業務綜合樓竣工投用,婦幼衛生公共服務項目順利實施,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走在全省前列,新農合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大幅提高,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有力,愛國衛生運動取得實效。人口和計生工作不斷加強,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人口計生工作綜合改革示范縣創建活動扎實開展,惠及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全面落實,5個中心鎮計生服務站國債項目投入使用。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通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助推了鎮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大洼縣被評為“全省2006—2010年群眾體育先進縣”,繼續保持“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半p擁”工作不斷鞏固,民兵預備役建設得到加強。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扎實有效,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網絡更加完善。全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他各項事業明顯進步。駐縣系統管理單位為全縣加快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大洼縣領導成員名單
一、中共大洼縣委員會
市委常委、縣委書記 高 科(11月離任)
縣委書記 (11月任職)
副書記 (11月離任)
常務副書記 馬玉臣(10月離任)
副書記、紀委書記 王 寧(9月離任)
常委、常務副縣長 孫洪軍
常委、組織部長 徐洪峰
常委、副縣長 劉吉廣(9月離任)
常委、宣傳部長 張煥慶
常委、人武部政委 賈興存(12月離任)
朱明東(12月任職)
常委、政法委書記 孫 雨(10月離任)
二、大洼縣人大常委會
主 任 李炳成
副主任 趙洪利
劉再興
王守昌
任德忠
張國生
吳 江(12月任職)
三、大洼縣人民政府
縣 長
常務副縣長 孫洪軍
副 縣 長 劉吉廣(9月離任)
王冬梅
丁喜慶
崔 建
曲 巖(12月任職)
縣政府副縣級調研員 王連才
縣長助理 王恩凱
縣長助理、縣財政局局長 陳寶庫
四、政協大洼縣委員會
主 席 田順鳳
副 主 席 劉慶堂
黃紹貴
于桂云
張永雙(12月任職)
張富強(12月離任)
五、中共大洼縣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王 寧 (9月離任)
常務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錢啟秀
盤山縣
【綜 述】 2010年,盤山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開發開放取得較大突破、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全縣上下勠力同心,頑強拼搏,戰勝了特大洪澇災害,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在勝利收官“十一五”的同時,拉開盤山縣“十二五”全面轉型、開放發展的序幕。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0%,增幅排名全省第四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2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增幅排名全省第1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5億元,比上年增長64%,增幅排名全省第5位。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5億美元,是上年的7倍,絕對值排名全省第2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9710元,比上年增長15%,絕對值排名全省第7位。多項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經濟運行速度、質量、效益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農 業】 農業生產穩步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所提高,優質稻米、河蟹養殖等設施農業規模達到2.77萬公頃,畜牧禽舍、設施蔬菜小區累計突破3 000個,形成3個專業鎮、47個專業村。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通過省級驗收,稻田種養新技術“盤山模式”通過農業部驗收。全縣“三品”農業生產面積達到5.27萬公頃,13家企業55個品種獲得“三品”食品標識使用權。國家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點縣建設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第23次蟬聯遼寧省“大禹杯”。農業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處于全省領先地位。
【城鄉一體化建設】 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緊緊配合市委、市政府開展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堅持政策引導、規劃先行、市場運作、多方聯動等原則,穩妥推進經濟區調整和中心城鎮建設。經濟區建設,順利完成高升經濟區和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基地管委會的機構設置、職能定位和人員招聘。新縣城建設,總規和控詳規已基本完成,主城區建設加速推進。全年新增投資7.5億元,路網、電網、水網、綠化、亮化、供暖、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縣城與市區公交線路順利開通。小城鎮建設,甜水、陳家順利撤鄉建鎮,高升、胡家、壩墻子被確定為全省城鎮化試點,完成11個建制鎮7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30個村屯環境整治任務。
【對外開放】 抽調300余名干部投入招商引資第一線,參與、組織數百次外出招商和投資說明會、項目推介會等招商活動,到盤錦考察的投資商絡繹不絕。通過不斷的“走出去”和“請進來”,使盤山縣在境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同比增長647%。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地產品出口形勢喜人。全年實現出口創匯5 99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3%。
【工 業】 工業經濟增速加快。深化實施工業強縣發展戰略,著力培育接續產業,調整區域規劃,拓展發展空間,狠抓招商引資,推進開發開放,盤山工業經濟駛上了快車道,對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606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68.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03億元,比上年增長31.4%。園區建設,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成功地使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基地被確定為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支持園區。其他各專業園區基礎工程和配套環境都有較大改善。工業產業和園區布局已基本調整完成,為集群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基礎。項目建設,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開工、投產、運營,全年開工建設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355項。全年工業運行平穩,企業開工率平均達到95%以上?;ば虏牧稀C械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多元支撐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高中本科升學率達到84%,榮獲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先進縣,通過省政府學前教育達標縣驗收。醫藥衛生工作扎實推進,全面啟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和網絡平臺購藥,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的難題;新農合工作有序推進,參合率達到100%。文化事業不斷繁榮,全年新建農家書屋74家、文體廣場82個,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再次被確定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試點縣。交通事業成績顯著,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 623公里,新修道路34公里,改擴大修道路43.5公里,榮獲省級公路建設文明縣。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新增投入8 000萬元,提高離退休干部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標準。全面落實就業優惠扶持政策,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2.29%。保險參保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新增擴面8 548人,實現及時足額100%社會化發放。新建改造農村貧困戶住房217戶,發放低保金1 171萬元,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王曉溪)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加速發展。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休閑旅游業、房地產業,經濟活力增強,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繼續擴大規模,改善結構和質量,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8.7億元,增長4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4.41億元,增長18.7%。商貿物流業進一步發展,華鵬、恒泰、友誼等物流穩定運營。鄉鎮市場保持興旺繁榮,“家電下鄉”有序開展,發放補貼1 430萬元,兌付率達到100%?!叭f村千鄉”市場工程穩步推進,新建連鎖店58家、直營店23家。房地產業加速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104.8萬平方米;旅游業加快推進,承接盤錦“第三屆國際濕地旅游周”主要旅游項目,承辦“觀鳥節”和“荷花節”。鑫安源、東晟園等老景區加速升級改造,鴛鴦溝游船碼頭和兩岸景觀工程基本完成。全年旅游業接待人數和產值大幅增加,成為盤山新的經濟增長點。
盤山縣領導成員名單
一、中共盤山縣委員會
副書記、縣長 楊 斌
副書記、紀委書記 王會林(10月離任)
副書記 馮 英(9月離任)
常委、副縣長 劉松林
梁建柏
常委、宣傳部長 張曉良
常 委 賈啟才
常委、組織部部長 劉 寧
常委、政法委書記 楊 昕 (10月離任)
常委、人武部政委 鞠成軍
二、盤山縣人大常委會
主 任 李茂軍
副主任 趙福勇 (12月離任)
王崇仁
張玉珠
佟柏林
佟殿石
孫麗穎
呂春福(12月任職)
三、盤山縣人民政府
縣 長 楊 斌
常務副縣長 劉松林
副 縣 長 梁建柏
李曉秋
李朝品
周偉山
王玉豐
四、政協盤山縣委員會
主 席 孟曉平
副 主 席 周生喜
楊宏英
魏鳳艷
畢林棟
五、中共盤山縣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王會林 (10月離任)
副 書 記 孫連山
雙臺子區
【綜 述】 雙臺子區位于盤錦市北部,原區域面積為56.7平方公里。8月后,根據雙臺子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方案,將原盤山縣陸家鄉及陳家鎮前腰村、后腰村、東地村、統一村和盤山縣良種場劃歸雙臺子區管轄,區域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22.58萬人(常住人口20.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1萬人。區內有22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6%。全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石油街道辦事處),39個社區,19個行政村。2010年,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盤錦“向海發展、全面轉型”、華錦集團改擴建的重大機遇,全面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2 500元和10 500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6億元。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單體投資在1 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55項,開工在建項目33項,竣工16項,重點推進的儲備項目80項。精細化工和塑料加工為主導的工業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水榭春城、遼河左岸文化城等項目全面推進。招商引資力度空前。成立招商總局和多個專業招商局。中央商務區改造、表面活性劑、丁基鋰等項目正在實質推進中。成功舉辦第三屆東北三省塑料產業高峰論壇。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出口創匯實現5 000萬元,走在全市前列。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增加。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全區新增就業27 2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實名制扶持創業帶頭人118人,帶動就業833人,“零就業”家庭繼續保持動態為零。加大各類保險金征繳和保險擴面力度,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重視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實。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全年投入600萬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嚴格教師考試錄用工作,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投資2 100萬元的市職工體育活動中心竣工投入使用;率先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組織并完成“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信訪與維護社會穩定】 積極開展“信訪工作效率年”活動,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一批信訪積案、難案得到較好解決。深入推進平安城區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組織開展學校、幼兒園及周邊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維護社會的平安穩定。
【園區建設】 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起步區870畝土地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實現了“五通一平”。順利完成全區二期征地工作,空間拓展取得新突破。園區竣工項目11項,開工在建項目5項,15個在談項目正在全力推進,開始進入產業項目加速集聚的新階段。園區知名度不斷提升。
【招商引資】 成立招商總局和多個專業招商局。中央商務區改造、表面活性劑、丁基鋰等項目正在實質推進中。成功舉辦第三屆東北三省塑料產業高峰論壇。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出口創匯實現5 000萬元。
【教育醫療 計生】 年內,投入600萬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嚴格教師考試錄用工作,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投資2 100萬元的市職工體育活動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推動區醫院轉型工作,率先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舊城改造】 實施遼河新城等14個項目的動拆遷工作,完成動拆遷面積71萬平方米,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以平房區和零散危舊生活區改造為重點,實施安居工程,啟動城北小區等9個房地產項目,完成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維修改造小街小巷57條,安裝路燈40基。新建3處公共停車場,有效緩解了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新城建設高水平起步。遼河新城起步區一期回遷樓工程全面開工,啟動建設32棟,完成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二期回遷樓選址已完成。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開展愛國衛生清潔月和市容綜合整治活動,城區環境明顯改善。有效規范區內民房違法、違規建設行為。投資1 159萬元,實施鐵西、云祥、旌旗、利民、永華5個棄管小區整治改造工作。
【環境保護】 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企業監管,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遏制,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通過遼寧省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驗收。
【社會保險】 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全區新增就業27 2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實名制扶持創業帶頭人118人,帶動就業833人,“零就業”家庭繼續保持動態為零。加大各類保險金征繳和保險擴面力度,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重視低收入困難群眾的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實。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產值實現1億元,農業增加值0.5億元,實現糧食產量3 813噸,實現蔬菜產量8 106噸,生豬飼養1.1萬頭,家禽飼養108.1萬只,小皮毛動物養殖3萬只,肉類產量2 300噸,蛋類產量1 680噸,水產養殖面積1 686.67公頃,水產品產量3 200噸,實現淡水魚養殖133.33公頃,河蟹養殖144.67公頃,完成植樹造林26公頃,轉移農村勞動力2 000人。
【第二產業】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億元,比上年增長60.5%。本體ABS、華塑塑料產業園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環烷基餾分油加氫等項目快速推進。精細化工和塑料加工為主導的工業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水榭春城、遼河左岸文化城等重點服務業項目全面推進,興隆二百等骨干商貿企業支撐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以雙益為代表的物流業發展勢頭強勁,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精神文明】 完善創城責任體系建設,鞏固擴大創城成果。積極開展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道德規模引領,城市公共文明水平和廣大市民文明素質逐步提升。
【科 技】 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爭取上級科技三項費用120萬元,申報省市級科技項目30項。
(楊軼菊)
雙臺子區領導成員名單
一、中共雙臺子區委
書 記 楊衛新
副書記、區長
副 書 記 王慶良 (9月離任)
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
劉兆友
常委、區政府副區長
李建中
常委、紀委書記
李 煒
常委、組織部長
叢連希
常委、宣傳部長
孫雅娟 (女)(9月離任)
馮桂霞 (女)(11月任職)
常委、政法委書記
張國軍
常委、人武部政委
張永宏
二、雙臺子區人大常委會
主 任 李大森
常務副主任 王曼華(女)
副主任 李延方
劉連軍
辛炳勝
三、雙臺子區人民政府
區 長
常務副區長 劉兆友
副 區 長 李建中
蓋 娟(女)
楊壯力
李之棟(9月離任)
馬 文
四、政協雙臺子區委員會
主 席 王保利
副 主 席 單秀蘭(女)
楊玉東
李士新(不駐會)
李文武
五、中共雙臺子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李 煒
副 書 記 王金昶
興隆臺區
【綜 述】 全區下轄18個街道辦事處,101個社區,區域面積255平方公里,總人口41.4萬人。2010年,興隆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4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一產業增加值1.5億元,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88.6億元,增長44.1%;第三產業增加值88.3億元,增長37.4%。人口自然增長率4.03‰。
2005年-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農業和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億元,與上年持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億元。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 995公頃。全年生豬存欄26 345頭;生豬出欄33 451頭,比上年增長7.3%;全年肉類總產量3 992噸,比上年增長6.9%。全年水產品產量 2 100噸,與上年持平。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加快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年農林水事務支出3 831萬元,比上年增長15%。認真落實各項惠農、利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配合城鄉一體化工作的推進,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安置2 116人。認真實施村屯綠化,高質量地完成了造林綠化任務。
【工 業】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5.2億元,比上年增長46.4%;工業增加值75.1億元,比上年增長4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30.3億元,比上年增長21.9%;規模以上石油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01.7億元,同比增長23.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8.1億元,比上年增長32%;實現利稅22.9億元,增長30.3%;實現利潤12.2億元,增長20.8%;規模以上高新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9.9億元和增加值1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0.9%和48.5%,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1.7%。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類及增長速度
【教育和衛生】 2010年,全區初中招生528人,在校生1 892人,畢業生693人。普通小學招生776人,在校生4 238人,畢業生736人。幼兒園入園人數3 295人,在園人數6 042人,離園人數1 960人。全區中小學入學率為100%,中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全區升入高中學生650人,初中升學率為96.02%。構筑由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核心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加大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管理力度,參合農民積極性普遍提高,參合人數達到了20 638人,農業人口參合率達100%。2010年參合人員住院補償1 009人次,累計報銷金額達296萬元。2010年8月開始建立婚前檢查中心,全面推行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婚檢率達到90%以上。
【民主法制】 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3件、政協委員提案23件,辦復率100%,滿意率100%。健全推行依法行政責任制,加大對執法人員的培訓、考核力度。認真開展“五五”普法檢查驗收,強化法律宣傳和法律服務工作。加大政務公開、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勤政廉政建設得到加強。完成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政府投資近千萬元,在全區范圍內新增視頻監控點1 700個,積極構建全覆蓋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年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708件,查處治安案件1 994件,維護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認真辦理各類市民投訴案件1 586件。強化信訪工作,全年共受理信訪案件512案次、4 697人次,首訪案件結案率和息訪率分別達到100%和80%以上。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深入開展。政府投資150萬元,建立學校安全監控系統,按要求配備校園保安,落實公安巡邏執勤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在校學生的安全。全面啟動校舍加固工程。認真做好迎接國家二類城市語言文字評估工作。爭取中央資金390萬元,對4個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改擴建,完善了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管理力度,農業人口參合率達到100%,全年共為農民報銷醫療費用168萬元,緩解了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有效保障了全區食品安全。政府投資600余萬元,對棄管小區進行集中整治,城區面貌進一步改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階段性工作圓滿完成。 (蔣士光)
【社會保障】 重點民生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全區實現實名制就業15 810人,扶持創業帶頭人134人,帶動就業9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援助就業困難對象100人,完成市下達計劃指標100人的100%。實名制勞務輸出1 453人,完成市下達計劃指標1 000人的145.3%。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創建社區就業實體808戶,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5萬元,完成計劃指標的110%;普惠制培訓補貼17 333人。積極做好就業培訓工作,培訓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農民8 989人。通過培訓考試合格后就業7 576人,培訓就業率84.3%。全區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共有參保職工44 949人,擴面人數4 903人,完成計劃指標的140.09%,共收繳養老保險金15 641萬元,實際繳費人數39 112人,實際繳費率達到87%。共為5 781名退休職工支付養老金5 507.29萬元。共有參保事業單位101家,參保職工2 276人,共收繳養老保險金934萬元,為477名離退休職工支付養老金1 172萬元,支付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為100%。共有65戶機關事業單位,2 080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共收繳失業保險金79萬元。企業失業保險金收繳1 100萬元,完成計劃指標的100%;發放失業金125萬元,節余975萬元。工傷保險擴面1 842人,完成計劃指標的122.8%。生育保險擴面1 827人,完成計劃指標的121.8%。全區共有低保對象2 490戶,5 087人,累計發放保障金949.9萬元。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74元提高到319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163元提高到276元。全年累計發放臨時救助等補貼500余萬元,并為17戶農村貧困戶進行土危房改造,確保了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政府投資1 200萬元,改善了社區辦公條件,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工作者待遇。
【科 技】 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穩步推進。認真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010年共組織申報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26項,立項13項。獲得國家科技計劃項目2項,科技扶持資金80萬元;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1項,科技經費資助1 420萬元;組織申報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6項,立項1項,獲得市級科技經費資助500萬元;組織申報區本級科技計劃項目58項,立項29項,撥付“科三費”資金500萬元;石油裝備制造產業園科技計劃項目13項,科技扶持資金1 800萬元。2010年共組織實施國家、省、市、區科技項目56項,共計“科三費”支持3 800萬元,科技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興隆臺區科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2010年全區域共申報國家專利325件,其中申報發明專利數56件,已授權專利297件。2010年全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省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7家,市級試點企業8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企業專利技術轉化達到70%以上。
【第三產業】 中央商務區大商集團城市中心商業廣場項目、上海鵬欣集團水游城項目等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年投資23億元。瀚新家年華生活廣場、華潤萬家超市等商業體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08.2萬平方米,銷售額77.3億元。在國家汽車下鄉、家電下鄉等拉動內需政策的刺激下,城鄉市場表現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9億元,同比增長19%。文化產業健康發展。2010年,遼河美術館先后承接展覽、展會及各類活動32次,參觀人數累計達5萬余人次。首次獨立策劃、成功舉辦“春光美全國工筆畫名家邀請展”,為遼河文化產業園打造“中國工筆畫基地”奠定了基礎?!哆|河畫院美術作品集》出版發行。政府投資4000萬元,啟動包括小型博物館群在內的遼河文化公園項目,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嚴格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和“三同時”制度,“三同時”執行率達100%;加強對轄區工業企業的環保設施運行情況管理,保證環保設施登記率100%,運行率95%。對轄區40家工業及餐飲企業進行水質、噪聲監測,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形成監測報告,同時做好歸檔備案工作。全年受理投訴130件,征收排污費670 769元。全年新增綠地面積5.8萬平方米,植樹2.6萬株,栽種草花55萬株,擺放盆花32萬盆;對沿街單位“門前四包”責任狀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收取“門前四包”清掃費72 120元。完成轄區808萬平方米的清掃保潔、垃圾清運、非法噴涂廣告等清理工作,堅持兩掃全天保,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全年清運生活垃圾近10萬噸。安全生產總體態勢平穩。建立安全生產考核制度和考核控制指標體系,區政府對29家政府有關部門(單位)下達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2010年,共監督檢查生產經營單位2 326家,消除各類事故隱患2 218處,下達行政執法文書872份。
興隆臺區領導成員名單
一、中共興隆臺區委員會
書 記 姜 冰(9月離任)
蔣景晨 (9月任職)
副書記 劉世杰
王德友
王秀英 (9月離任)
常委、副區長 周傳友(12月離任)
常委、政法委書記 王若民(1月退休)
常委、副區長、總工會主席 王 春
常委、組織部部長 張志堅(10月離任)
常委、紀委書記 趙世田
常委、人武部政委 賈興存
二、興隆臺區人大常委會
主 任 馮合尊 (12月離任)
周傳友(12月任職)
常務副主任 李長林
副 主 任 耿大華
劉俊福
李 妍
魏學斌
魏 瑋
三、興隆臺區人民政府
區 長 劉世杰
常務副區長 周傳友 (12月離任)
副 區 長 王 春
李桂昌
李佰成
詹兆義
于麗華
四、政協興隆臺區委員會
主 席 楊書芬
副主席 劉志偉
喬 木
沈桂蓮
楊 松
張榮祥
五、中共興隆臺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趙世田
副 書 記 焦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