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財務(2010年)
財政
【財政收入】 2010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05 869萬元,為年初預算的127.1 %,比上年增加267 615萬元,增長49.7%;基金預算收入完成445750萬元,為年初預算的801.7%,比上年增加318 149萬元,增長249.3%。
【財政支出】 2010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 098 203萬元,比上年增加268 366萬元,增長32.3%。基金預算支出完成332 7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8 633萬元,增長219.6%。
【財政收支平衡情況】 2010年全市財政各項收入總計1 312 254萬元,其中: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5 869萬元,返還性收入40 638萬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188 425萬元,專項轉移支付收入172 138萬元,債券轉貸收入35 682萬元,調入資金36 853萬元,上年結余32 649萬元;2010年財政總支出為1 312 254萬元,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 098 203萬元,上解上級支出174 764萬元,年終結余39 287萬元,結轉下年支出33 429萬元,凈結余5 858萬元。
2010年全市財政基金各項收入總計510 707萬元,其中:當年政府性基金收入445 750元,上級補助收入6 379萬元,上年結余收入58 578萬元,全市財政基金預算支出總計510 707萬元,其中:當年財政基金支出332 756萬元,調出資金23 903萬元。年終結余154 048萬元。
【財政收入超額實現目標】 2010年,遼河油田原油均價繼續呈現恢復性增長,原油銷量依然穩中有降。對此,全市各級財政部門進一步強化組織財政收入的協調、調度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會同稅務部門不斷強化稅收征管,挖掘增收潛力,確保各項稅收應收盡收和及時足額入庫。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強非稅收入管理,增加政府統籌財力。全年超額完成市人民代表大會確定的增長16%目標和市政府確定的增長26%的奮斗目標,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3.7個百分點,總量位居全省第七,位次較上年大幅前移。
【推動全市經濟加快發展】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積極落實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促進全市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顯著提升。全市共對上爭取資金60.3億元,增長44.6%。其中,市財政局對上爭取資金32.8億元,增長42.2%。安排各融資平臺公司項目配套資金16.7億元,爭取國家投資5.5億元,籌集安排項目資金6.9億元,支持工業園區、向海大道、中華路、遼河特大橋、盤錦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城區綠化工程、小街小巷改造、市區亮化工程、葦海濕地旅游等重點項目建設。為43家中小企業辦理71筆貸款擔保,擔保貸款金額11.8億元,通過貸款支持,受保企業增加銷售收入35億元,增加稅收1.8億余元,增加就業450余人。為274人辦理小額貸款擔保,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39筆,擔保額為1 118萬元。撥付商貿事業費等資金885.2萬元,支持了域外經濟合作與交流,推進了全市的招商引資工作。兌付地方產品出口獎勵資金990萬元,提高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落實扶持縣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增加了縣鄉財政收入。2010年,兩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69.1%,兩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0.6%。
【支出管理】 為緩解財政收支矛盾,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在大力組織財政收入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財政支出管理。在財政支出預算安排中,除法律和政策規定需增加的重點支出外,其他各項支出一律實行零增長。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厲行節約有關文件精神,壓縮一切不必要的行政性開支,降低了行政成本。審核投資建設工程預決算總值28 737.6萬元,核減值5 930.1萬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對涉及保民生的各項支出,足額安排預算,及時撥付資金。全年共撥付民生支出69.1億元,增長30.1%。其中,教育支出12.6億元,增長13.3%;支農支出13.5億元,增長36.4%,確保了糧食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家電下鄉補貼、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等;撥付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5.4億元,增長13.9%;撥付醫療衛生支出4.7億元,增長11.2%,支持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完善了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深化財政改革】 推進財政預算編制改革,規范收支預算范圍,強化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升了財政資金管理水平。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提高政府采購效率,規范了服務類采購行為。完善市縣(區)財政管理體制,理順市以下政府間收入分配關系。支持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組織實施第二步規范津貼補貼工作。
【財政資金監管】 根據上級有關部門要求,部署“雙零”縣區認真開展“小金庫”治理“回頭看”工作,組織開展了全市社會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小金庫”專項治理檢查工作。全市共有482戶單位進行了自查,查出“小金庫”9戶,金額76.7萬元,對檢查出的問題,已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組織開展全市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理和檢查工作,確保了強農惠農各項政策的落實。加強了擴大內需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規范了財政專項支出的管理與使用。
【非稅收入】 全市非稅收入完成173 887萬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805 869萬元的21.6%,比年初預算增加74 000萬元,增長74.1%;比上年增加72 752萬元,增長71.9%。
【財政體制】 為規范省以下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遼寧省政府決定從2010年1月1日起,對原省市財政體制進行調整。將原體制規定的省級共享稅收全部下劃到市縣,作為市縣固定收入,稅收實行屬地征管、屬地入庫,并重新劃分省市收入范圍;省對各市原體制規定的省市共享稅收形成的財力實行總額分成,由市向省上解財力,同時,省對各市當年上解省財力增量部分按40%予以返還。(一)增值稅為中央、市(縣區)級財政共享收入,分享比例為:中央級75%,市(縣區)級25%;(二)營業稅為中央或市(縣區)級財政收入。除繼續作為中央收入的營業稅外,其他營業稅作為市(縣區)級固定收入;(三)企業所得稅為中央、市(縣區)級財政共享收入。鐵路運輸、國家郵政、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發展銀行、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氣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繼續作為中央收入,上繳中央財政。其他企業所得稅為中央、市(縣區)級財政共享收入,分享比例為:1、跨省、計劃單列市總機構預繳企業所得稅中央級60%,中央待分配20%,市(縣區)級20%;2、跨省、計劃單列市總機構匯繳清算企業所得稅中央級60%,中央待分配40%;3、其他企業所得稅中央級60%,市(縣區)級40%。(四)個人所得稅為中央、市(縣區)級財政共享收入,分享比例為:中央級60%,市(縣區)級40%。(五)車船稅為市縣區級共享收入,繼續執行《關于重新確定車船稅市縣區劃分比例的通知》(盤財預發[2008]179號),分享比例為:市本級46%,盤山縣15%,大洼縣15%,雙臺子區10%,興隆區14%。(六)契稅繼續執行《關于契稅征收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盤財預發[2005]9號),城市規劃區內契稅由市土地稅機關直接征收,并在房產部門設立直接征收窗口。市本級40%,區級60%。(七)其他各項稅收(不包括繼續作為中央財政收入的消費稅、海關代征的進口貨物增值稅和進口消費品消費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海洋石油資源稅等)為市(縣區)級固定收入。(八)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稅收入仍按部門財務隸屬關系劃分收入級次。其中,按省有關規定由省集中的行政性收費收入,仍作為省級收入。按照《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省市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遼政發[2010]09號)精神,盤錦市政府決定,完善后的省對市的新的財政體制適用于縣區。原2003年1月1日起,城市規劃區內新建企業形成的稅收按稅種實行市區共享(包括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五稅種,市以下部分按市區4:6分享)的政策不再執行,實行屬地征管,屬地入庫的原則。
【財政管理隊伍建設】 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中共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抓作風、強服務、促轉型”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在全局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密切聯系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辦實事、求實效;大興艱苦奮斗之風,積極履行財政職責,帶頭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大興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鼓勵講真話,講實話,營造平等討論問題的氛圍。開展治理“庸、懶、散”活動,提高了機關工作效率,轉變了工作作風。圍繞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制定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實施意見,召開全市財政系統反腐倡廉建設工作會議,部署工作,落實責任。組織干部職工積極參加慶祝建黨89周年、“迎七一、比貢獻、促轉型”和“文明禮儀伴我行”等主題活動,開展向沈浩、郭明義同志學習活動以及以“文明、優質、高效”為主題的文明行業創建活動。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全局干部職工共為貧困地區捐款5萬元。組織局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的58人參加崗位資格培訓,組織187人參加了黨建知識學習和業務培訓,舉辦兩期共90人參加的鄉鎮財政干部培訓班。此外,財政信息網絡系統建設、財政科研及后勤保障等項工作也都取得新的進展,政務公開、安全消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目標管理工作也都順利地通過市里組織的考核驗收。 (王素賢)
地方稅務
【概 況】 2010年,盤錦市地稅局認真貫徹落實年初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用“鞏固成果、位次前移、形象更新”的工作思路和“建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的工作目標統一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認真查找工作差距,進一步分解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圍繞組織稅費收入這個中心,全面加強基層建設和基礎管理,突出領導班子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稅收征管三個重點,全力做好精神文明創建、黨風廉政建設、干部教育培訓、機關行政管理、稅收軟環境建設五項工作。2010年,全市地稅系統,圍繞稅收工作主題,以強化管理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驅動,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地方稅收事業實現突破性進展,全面完成年度規劃目標,為盤錦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稅費收入】 2010年,全系統組織各項稅費收入974 848萬元,增長28.1%,其中:全口徑稅收收入605 699萬元,增長49.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97 441萬元,比451 000萬元的奮斗目標超收46 441萬元,增長48.2%。社會保險費337 517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6.3%,殘疾人保障金1 246萬元,增長13.5%,工會經費2 982萬元,增長20.8%,河道工程修建維護建設費27 404萬元,增長392.4%。
【稅費征管】 建立“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金稅三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新型征管模式,征管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設加快,多元化申報、
網上辦稅、網站建設、稅(費)源監控、發票管理、信用體系建設等取得明顯進展,全市已有3 531戶申請使用企業端軟件報稅,應用率保持在70%以上,劃款成功率在90%以上,全省領先。隨著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地稅系統人均稅費征收額達到1 347萬元。
【服務職能】 強化服務理念,深化服務內涵,規范服務標準,改進服務方式,納稅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面推行公開辦稅、承諾服務,拓展12366納稅服務熱線功能,完善辦稅服務廳功能,簡化涉稅事項的審批手續,納稅人滿意度和社會公信度得到提升。面對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出臺支持企業發展的25項具體措施。在落實稅收政策上,做到不折不扣,認真執行到位,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河務維護費減免等項措施,真正為地方黨委、政府發展經濟當好參謀。抓住國家資源稅稅制改革的契機,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對地方的傾斜,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得到省、市領導的關注和重視。
【依法治稅】 全面貫徹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依法行政觀念和能力顯著提高;認真貫徹《稅收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強化軟環境建設,進一步規范了稅務行政執法行為。借助重大案件審理、行政復議應訴、稅收執法責任制管理等軟件,稅收執法監督模式不斷創新。積極開展稅法公告、稅法宣傳,提高征納雙方的稅法遵從度,稅收法制服務不斷加強。認真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就業再就業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為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社會居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稅收支持。
【內部管理】 堅持從“規范制度、明確崗責、績效管理、過程監控”積極推進稅務管理規范化、事務管理規范化、稅收執法規范化、隊伍管理規范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地稅工作決策、計劃、組織、實施、監控等一系列管理基本規范,涵蓋全面、科學、嚴密的管理制度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基本建立,激發了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了效能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
【“兩基”建設】 以建設“標準化稅務所”為載體,全面實施“兩基”建設,統一基層、基礎建設標準,明確工作目標。為盤山縣局、開發區分局投入基建資金達300萬元,為基層稅務所配備車輛6臺,配備電腦設備74臺,以及健身器材、圖書等,合計投入資金136萬元,使基層“硬件”建設達到全省領先水平。扎實推進基層領導班子建設,執政能力不斷增強;通過大規模的崗位技能培訓,使干部素質有了大幅度提升。2010年底,除遼濱分局外,所屬7個縣、區(分)局和24個稅務所(分局)均被省局確定為達標單位,順利完成“兩基”建設三年規劃所確定的目標。
【隊伍建設】 組織領導干部培訓,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強化領導班子建設。積極改革用人機制,推行領導干部競爭上崗,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隊伍活力進一步增強。全面落實懲防體系工作規劃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連年實現“三無”目標。規范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行為,開展“小金庫”等專項治理活動,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實施“一案雙查”,強化“兩權”監督,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和預防職務犯罪教育,不斷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和政風行風建設,筑牢地稅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市局被國家稅務總局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市局及6個縣、區局每年都被評為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單位。以能力建設為主線,積極推進學習型稅務機關建設,創新方式方法,組織了公務員基本功、稽查能手、稅收管理員、軍轉干部、科(所)長、局長等培訓班,強化了稅務干部的業務素質和能力。2010年,大專以上學歷公務員549人,比例達97%,其中研究生學歷77人,獲取碩士學位10人,另有10人考取注冊稅務師資格。
【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行風建設無終點,優質服務無止境”的理念,打基礎求創新,抓管理謀發展,在創新服務方式上做文章,在提升服務水平上下功夫,社會形象顯著提升,“三個文明”碩果累累。2010年,盤錦市地方稅務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殊榮,并保持全省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盤錦市地稅系統的 7個縣、區(分)局全部被評為遼寧省文明單位。直屬分局辦稅服務廳被省局推薦為全國巾幗文明崗,獲此殊榮的全國地稅系統只有5家。大洼縣局榮獲“全國稅務系統文明單位”稱號;開發區分局榮獲“全國稅務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有1個稅務所獲“國家級青年文明號”稱號,有4個稅務所榮獲“遼寧省青年文明號”。 (蔣東宇)
國家稅務
【稅收收入】 2010年,全市國稅系統堅持把組織收入作為工作中心,嚴格堅持組織收入原則,完善組織收入措施,加強收入分析與預測,強化重點稅源監控,保持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收入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是盤錦市國稅建局以后稅收收入最高的一年。全市國稅系統累計完成稅收收入1 064 370萬元,同比增收310 440萬元,增長41.2%。其中:增值稅收入585 063萬元,消費稅收入378 476萬元,企業所得稅收入73 344萬元,居民儲蓄利息所得稅收入1 049萬元,車輛購置稅收入26 438萬元。按新口徑計算,2010年完成中央級收入906 741萬元,同比增收274 801萬元,增長43.5%;市以下地方級收入157 629萬元(已剔除成品油消費稅調減11 201萬元),同比增收35 639萬元,增長29.22%。完成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106 612萬元(已剔除成品油消費稅調減10 892萬元),同比增收25 712萬元,增長31.8%;完成縣區級一般預算收入51 017萬元(已剔除成品油消費稅調減310萬元),同比增收9 927萬元,增長24.2%。
【稅收征管】 探索“信息管稅”工作,做好稅源與稅收征管監控分析工作。利用外部信息,結合內部涉稅信息,開展宏觀稅收分析和微觀納稅評估。加強與地稅、工商部門信息溝通,對既是一般納稅人又是小規模或個體戶納稅人進行嚴格管理,防止出現混開、代開發票問題和錯用稅率問題。加強注銷管理,核準注銷一般納稅人107戶,補稅23.9萬元,核準注銷個體戶及小規模納稅人2 286戶,補稅163.27萬元。加強普通發票管理,對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工商戶使用的手工版普通發票實行版別源頭控管,建立發票限版、限量與稅收定額相匹配制度,嚴格控制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工商戶萬元版和千元版普通發票的領購數量。建立健全查管互動工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溝通工作情況,稅政、征管等部門積極為稽查部門提供案源,稽查部門查結后及時向征管部門反饋情況提出征管意見和建議,各征收單位具體負責監督賬務調整的落實。不斷豐富納稅服務方式,深化辦稅服務廳“星級服務”活動,全面推行“一窗通辦”辦稅方式,開辟了納稅人自助辦稅區。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積極推進網上申報、網上認證、稅庫銀聯網等新型納稅服務手段,全市網上申報3796戶,占企業納稅人的67%。
【依法治稅】 認真落實稅收執法責任制,實行稅收執法管理信息系統責任追究制度和通報制度,執法正確率始終保持在99.99%以上,有六個月實現了系統考核零過錯。在全市執法評議考核中,連續五年榮獲全市第一名。認真做好重大稅務案件審理,2010年市局案件審理辦公室共受理重大稅務案件14件,其中移送司法機關1件。組織開展執法檢查,專門針對注銷登記、行政處罰及延期報表等方面進行執法檢查,共查出問題18條,并提出整改意見。加強稅務行政審批工作,盤錦市國稅局行政審批委員會辦公室共受理稅前審批案卷4件,在資料和程序上嚴格把關,集體合議,保證了行政審批的公開、公正和透明。認真抓好“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深入開展第19個稅收宣傳月活動,重點開展“詩詞楹聯征文活動”、“特邀監察員訪談”和曝光涉稅違法典型案件等活動,特別是在《盤錦日報》實名曝光具有一定影響的典型案例10起,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充分發揮稽查以查促管作用,切實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加大群眾舉報案件查辦力度,加強與地稅、稅偵等部門的工作溝通,共享案源,協同辦案,形成合力,提高稽查質量和效率。全年稽查部門共檢查各類納稅人417戶,查補稅款10 994.85萬元,加收滯納金697.84萬元,罰款419.74萬元,沒收非法所得32萬元,查補合計12 519.5萬元。稽查選案準確率、稽查查補收入入庫率、稽查案件結案率、偷稅處罰率全部達到100%。
【稅種管理】 加強增值稅、消費稅征收管理。規范一般納稅人管理,做好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工商戶超標準認定工作,2010年全市新認定一般納稅人542戶,同比增長20.39%。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開展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專項核查工作。加強成品油消費稅稅款扣除管理工作,下發了《盤錦市國家稅務局關于進一步明確成品油消費稅抵扣管理的通知》,明確消費稅稅款抵扣憑證的要求。推行車輛購置稅電子申報系統,實行車輛發票價格與網上車輛報價相比對、車輛實地驗車等制度。開展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建立“專家會診”長效機制,規范所得稅核定征收管理。加強和完善非居民企業稅收管理,售付匯窗口累計開具稅務證明60份,共扣繳非居民企業所得稅1 752萬元,同比增長731萬元。加大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和執行力度,實現應免則免、應退盡退。累計辦理增值稅政策性減免退稅3 144.9萬元,包括直接減免稅額894萬元,軟件企業超稅負退稅954萬元,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退稅418.9萬元,社會福利企業退稅 878萬元,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經濟發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體現。加強出口退稅管理,全年共審核審批退(免)稅1.2億元,其中:退稅1.05億元,免抵1 367萬元。
【黨風廉政建設】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逐級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實行廉政保證金制度,強化三級稅務責任體系。深入開展專項執法監察,對各單位普通發票的開具、使用和代開情況進行規范。積極構建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全面深入排查出個人、科室和單位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風險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防范措施,逐步建立以崗位為點、以程序為線、以制度為面的廉政風險防控體系。積極開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動,廉政教育手段進一步創新。盤錦市國稅局連續1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軟環境建設和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在全市機關政府工作部門和公共服務行業動態考評活動中,再次取得全市第一名的成績。
【國稅隊伍建設】 加大領導班子建設力度,狠抓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不斷提高領導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在全市國稅系統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中開展了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創先爭優活動。按照省國稅局批復的《盤錦市國家稅務局系統機構改革方案》,本著精簡、效能、規范、統一的原則,積極穩妥組織全系統的機構改革工作。對全系統內設機構重新予以規范統一,改革后,盤錦市國稅局機關設置12個行政科室,3個事業單位;設置5個直屬機構;設置5個縣、區局, 23個稅務分局(所)。著力抓好干部隊伍的業務培訓和考試,組織兩次大型的全員業務考試和一次征管單位稅收業務競賽,考試按行政類和業務類分別命題,干部踴躍報名參加,對于提升全系統干部的業務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做好注冊稅務師資格考試輔導和組織工作,聘請高校教師進行集中輔導,共培訓5期15天,1 100余人次參加培訓。2010年,盤錦市國稅局組織85人參加注冊稅務師資格考試,46人通過考試66科次,又有6名干部取得注冊稅務師資格。年內,全系統共有“兩師”資格人員45人,占干部總數的5.6%。
【精神文明建設】 深入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市局機關和各縣、區局全部通過省級文明單位檢查和重新認定。積極開展“青年文明號”創建活動,田莊臺稅務分局、第二稽查局檢查二科分別進入省、市青年文明號先進行列。扎實開展“巾幗建功”創建活動,興隆臺區局綜合業務科被評為遼寧省巾幗文明示范崗。全系統擁有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個,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1個,全國“三八”紅旗集體2個,全國“巾幗文明示范崗”3個,全國“青年文明號”2個,全國稅務系統文明單位1個,縣區局全部進入省級文明單位先進行列,同時,還有省“雷鋒號”2個,省級“青年文明號”15個及省“巾幗文明示范崗”4個。 (周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