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盤錦簡介 > 盤錦年鑒 > 盤錦年鑒(2003年)

社會生活(2003年)

發布時間:2010-05-24 信息來源:盤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瀏覽次數:488

城鄉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變化較大。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年總收入8 972.25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 383.74元(月人均698.65元),比上年增長7.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2%,位排全省第二,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 143.16元,比位列第一的大連市少717.61元,比位居第三的沈陽市多422.77元。

    一、工薪收入穩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 739.98元,比上年增長13.9%。

    二、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離退休金收入穩定增加并能夠及時兌現,致使轉移性收入顯著增長。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3 023.49元,比上年增長11.2%。

    三、由于金融部門和商家實施的刺激消費措施,拉動借貸收入的增長,促使居民不斷提取儲蓄存款用于生活消費支出,導致2003年的借貸收入增加。2003年人均借貸收入1 641.72元,比上年增長9.5%。

【城市居民消費】

    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年總支出9 152.26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6 517.03元,比上年增長8.6%,位排全省第三,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5%。在八大類居民消費中,除教育文化娛樂服務、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分別下降5.2%、5.9%、20.1%及醫療保健支出與上年持平外,居住類、交通和通信、食品、雜項商品和服務類支出均呈增長勢態,比上年分別增長8.6%、19.7%、22.7%、53.6%。其中,雜項商品和服務類支出的增長幅度位居各類消費之首。

    一、食品消費質量逐步改變。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2 403.97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人均蛋類支出為88.45元,比上年增長61.3%;人均水產品類支出為195.88元,比上年增長19.8%;人均干鮮瓜果類支出228.56元,比上年增長28.1%;人均奶及奶制品類支出為111.06元,比上年增長45.3%。

    二、居住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室內裝飾品方面需求增多。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8.38平方米,增長2.1%。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室內裝飾品支出34.99元,比上年增長36.6%。其中:人均紡織裝飾品支出7.95元,比上年增長13%;人均裝飾燈具支出7.95元,比上年增長43.2%;人均其他裝飾品支出17.08元,比上年增長46.9%。

    部分主要消費品百戶擁有量穩步增長。消費品中的電冰箱增加4.46臺/百戶、彩色電視機增加4.75臺/百戶、影碟機增加5.42臺/百戶、家用電腦及電炊具各增加4.83臺/百戶、微波爐增加2.87臺/百戶、淋浴熱水器增加6.54臺/百戶、飲水機增加6.5臺/百戶、移動電話增加9.67部/百戶。

    三、社會保障意識增加。城市人均社會保障支出504.10元,比上年增長7倍。

    四、精神生活日漸充實,娛樂服務、體育用品投入倍受重視。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193.21元,比上年增長3.49%;人均體育用品支出4.76元,比上年增長141.6%;人均健身活動支出1.49元,比上年增長53.6%。

    五、注重醫療保健。城市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665.73元,其中城市人均滋補保健品支出為102.19元,比上年增長206.6%。

    六、交通和通信類支出穩步增長。城市年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710.25元,比上年增長19.7%。其中,人均交通費比上年增長11.5%,人均通信費比上年增長11.5%,全市普通電話普及率97%;移動電話擁有量普及率為76.5%,比上年提高9.67個百分點。


(王曉霞)

【農民收入】

    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 044元,比上年增加265元,增長7%,位居全省第二位。

    工資性收入在“非典”影響下,仍然保持增長態勢。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 126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長4%。其中,在非企業組織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為490元,比上年減少18元,下降3%,在鄉鎮企業中勞動得到的收入為95元,比上年增加4元,增長5%;農民勞務收入人均為541元,比上年增加61元,增長13%。

    2003年,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為2 723元,比上年增加202元,增長8%。其中,農業純收入人均1 531元,比上年增加106元,增長7%;農民從糧食中得到的純收入人均為1 133元,比上年增加79元,增長7%,農民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棚菜生產,農民從蔬菜種植中得到的收入人均為291元,比上年增加20元,增長7%。牧業純收入人均為255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長60%,牧業純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漁業純收入人均為473元,比上年減少39元,下降8%。河蟹養殖規模繼續擴大,“養大蟹、精養蟹”成為提高漁業養殖效益的突破口,河蟹獲得豐收,但由于河蟹整體價格比上年低7元~10元/公斤的原因,致使漁業收入下降。二、三產業發展方興未艾,農民從事農機配件、批發貿易、井鹽加工等多種經營,拓寬收入渠道,二產業純收入人均為105元,比上年增加43元,增長70%;三產業純收入中交通運輸郵電業收入人均為166元,比上年增加9元,增長6%;批零貿易業務收入人均為108元,比上年增加11元,增長11%;社會服務業收入人均為41元,比上年增加5元,增長14%;文教衛生業收入人均為6元,比上年減少3元,下降33%。其他行業收入人均為42元,比上年減少23元,下降35%。

財產性、轉移性純收入略有增加。農民從財產性、轉移性得到的純收入人均為195元,比上年增加16元,增長9%。

【農民消費】

    在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拉動下,農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據抽樣調查統計,2003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為2 664元,比上年增加152元,增長6%。

    生存型消費支出平穩增長,內部結構變化較大。食品消費支出人均為1 227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增長15%,恩格爾系數為46%,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由于糧價的上漲,農民購買食品的消費支出增加,居住消費支出的下降使農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在食品消費中,人均用于主食的消費支出為244元,比上年減少18元,下降7%,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費均有增加。由于收入的增加,農民的飲食習慣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農民人均在外飲食占整個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5%,比上年增加1%。衣著消費支出為202元,比上年增加2元,增長1%,人均用于購買服裝的支出為120元,比上年增加14元,增長13%,占整個衣著支出的比重已達到59%,比上年增長6個百分點。人均購買服裝材料和衣著加工費支出為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成衣化比重繼續上升。農民在穿戴上不斷向城市居民的穿戴水準靠攏。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呈平穩增長態勢。農民用于交通通訊的消費支出為227元,比上年增加12元,增長6%。摩托車數量不斷增加,每百戶農民擁有摩托車34臺,比上年增加1臺。每百戶農民擁有的移動電話48部,比上年增加13部。

    新型高檔日用品進入百姓家庭,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為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每百戶農民擁有電冰箱35臺,比上年增加2臺,擁有微波爐3臺,比上年增加1臺,每百戶彩電108臺,比上年增加7臺。計算機、空調機價格的大幅度下調,吸引了部分高收入的農民,每百戶農民擁有計算機3臺,比上年增加2臺。

    發展型消費增長速度加快。農民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基礎上,精神需求不斷上升。農民用于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為298元,比上年增加41元,增長16%,農民用于文教、娛樂用品的支出為92元,比上年增加32元,增長53%,主要是用于計算機等高檔耐用品的購買。教育服務支出為197元,比上年增加19元,增長11%,主要用于學雜費支出增加所至。醫療保健消費呈增長態勢,農民用于醫療保健支出人均144元,比上年增加27元,增長23%。其中,用于醫療費用的支出90元,比上年增加40元,增長80%。醫療費仍是農民生活中沉重的負擔。

(席思敏 張平)

 

消費者權益保護

【消費宣傳】

    各級消費者協會及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圍繞“消費安全工程”和“執法服務環境年”的戰略目標,積極開展消費維權活動。3月15日,市消委會設主會場5個,分會場44個,參與企業66家,發放傳單20多萬份,辦“3·15”專刊5萬多份,出動宣傳車50余輛,觀看的消費者達20余萬人。消費者協會組織全市大企業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百題競賽活動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10周年的文藝會演,受到省、市有關領導的高度贊揚。

【社會監督】

    各級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深入開展打假維權工作,采取重點排查、城鄉合圍、上下聯動、整體配合的工作方式,開展對全市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查獲假冒偽劣商品總價值500多萬元,清理取締造假窩點47處。積極開展評選推薦活動,全市共有69家企業被評為“消費者滿意單位”、“產品質量信得過單位”、“保真商場”等。

【消費者投訴受理】

    市工商局12315申訴舉報指揮中心開通三進四出的消費熱線,實行三級受理、二級分流、一級督辦的辦理機制。全年共接到消費者電話投訴5 827件,電話咨詢4 890件,申訴658件,舉報279件,辦結率為9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65萬元。

(楊穎)

 

計劃生育

【概況】

    2002年,全市出生9 286人,人口出生率為7.35‰,自然增長率為3.88‰,分別比省政府下達的責任狀要求低1.36和1.82個千分點。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例為105.35。比省政府下達的責任狀要求低1.65個百分點。

【新型生育文化建設】

    開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活動。召開新型生育文化現場經驗交流會議,開展“樹婚育新風我有責”萬人簽名活動,獨生子女繪畫比賽,新型生育文化漫畫展、板報展,“快樂計生”,走百家入千戶訪萬人等活動,推動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活動蓬勃開展。通過生育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墻、生育文化街的建立,生育文化宣傳隊進村入戶的演出,電化教育“一卡通”110式的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和宣傳方式,使群眾隨處感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氣息和科學、溫馨、和諧的人文關懷。隨著新型生育文化深入人心,育齡群眾的婚育觀念進一步轉變,全市累計有11 418對已婚有偶育齡夫婦符合生育兩個孩子條件而推遲領取生育指標或推遲生育,有4 529對夫婦獻出生育指標,自愿生育一個孩子。

【流動人員計劃生育聯手管理工程】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聯手管理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全面提升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水平。全市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的辦證率為86.3%,查驗率為89.4%。在實施聯手工程中,將戶籍管理、工商稅務、社會治安、衛生防疫、城市建設、房產管理部門聯手履行各自的計劃生育工作職能,積極協作,互相配合,對流動人口實行綜合治理,并提供經常性的生產、生活、生育服務,讓流動人口在盤錦找到家的感覺。

【實行計劃生育村民自治】

    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推進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的全面開展。通過采取“縣調控、鄉服務、村自治”上下聯動、分級定位的措施和“村為主、戶落實、人保證”的自治模式,確立市、縣重點服務基層、鄉鎮服務村、村服務育齡群眾的職能定位,明確各級的工作重點和方向。在具體工作中,市對縣、區實施宏觀指導、政策推動,協調各部門做好綜合治理;指導和幫助基層創建新的計劃生育村民自治運行機制。縣、區引導鄉、鎮建立以開展政策法律服務、生育文化服務、生殖保健服務、生產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服務規范;健全村計劃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和“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錢辦事”的自治機制,使群眾由計劃生育管理對象成為計劃生育的主人,激發群眾參與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做到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杜絕了侵害育齡群眾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

【優質服務先進縣(區)創建活動】

    在全市81%的村和88%的社區達到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合格村、合格社區標準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創建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區)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和保障措施,細化具體標準、措施和驗收辦法。以優質服務先進縣(區)創建活動為契機,開展“生殖健康伴我行”活動,以關愛生殖健康,促進家庭幸福為主題,創新為育齡群眾提供全程優質服務的理念。在農村發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作用,以技術服務車為載體,常年為基層育齡群眾提供生殖保健服務。在城區抓住計劃生育進社區的契機,發揮社區醫療服務站的作用,為下崗職工和再就業職工提供生殖保健服務。計劃生育部門聯合衛生部門整頓技術節育市場,為育齡婦女提供安全、有效、優質的服務。

【依法行政】

    全市加強計劃生育法律法規的培訓工作,通過分級、分批培訓的方式,對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黨政領導、計劃生育行政管理干部、計劃生育技術人員進行輪訓,基層對村(社區)委員會干部、中心戶長、計劃生育協會會員和志愿者進行法規培訓,全面掌握“一法三規”和《條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市計生委兩次聘請有關專家為全市計劃生育專職干部講授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法規。修訂《盤錦市人口與計劃生育行政執法責任制》;更新政務公開板內容,制定《盤錦市計劃生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四五”規劃》、《縣、鄉兩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崗位責任制》等。采取走進電臺直播間、發放精美宣傳品等多種方式,對“一法三規”和“條例”進行宣傳。

【計劃生育優質服務】

    從提高育齡群眾對計劃生育的參與率、知曉率、滿意率入手,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關心實行計劃生育的貧困家庭。全市新建“幸福工程”專項資金項目點40個,投入資金10萬元。落實《關于優先解決響應計劃生育號召的非農貧困育齡群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問題的通知》,向626名符合條件的非農貧困育齡群眾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3萬元。基層基礎工作實現規范化。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小型B超更新率達到100%。所有鄉鎮均配備VCD或DVD等電教設備,計劃生育系統各項工作實行檔案化管理。對《育齡婦女卡冊》、《基層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綜合臺帳》等賬、卡、冊統一規范,刪繁就簡。《人口與計劃生育信息管理系統》達到100%。堅持開展“人民群眾評計生”活動,建立公開的經常性公眾評議制度。通過抽檢及育齡群眾評計生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育齡群眾對計劃生育的參與率、知曉率、滿意率均達到90%以上。

【計劃生育綜合改革】

    在2002年試點單位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明確各級計劃生育部門、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在屬地范圍內形成互相制約、積極協作的工作機制。改革城市藥具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渠道暢通、保證供應、滿足需要、方便群眾、安全有效、減少浪費”的管理機制。通過改革,年內,城市免費避孕藥具發放率達到90%以上。探索建立計劃生育事業費投入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將由于取消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費和二胎社會負擔費形成的經費缺口列入財政專項劃撥。把興隆臺區作為試點單位,積極嘗試將無工作單位且家庭貧困,有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城鎮居民和農村村民的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獎勵行為變為政府行為,納入財政體系。加強基層協會組織建設。全市計生協會組織健全、活動豐富。強化計劃生育干部隊伍建設。認真落實與市委組織部、人事局聯發的《關于加強全市計劃生育系統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強對系統內人員的管理,對機關實行目標管理,跟蹤考核。對全系統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藥管員實行考試考核、持證上崗。

(劉冬豐)

 

老齡工作與關心下一代工作

【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

    市老齡工作辦公室下發文件,要求各老齡部門發揮各種宣傳媒體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報道各級黨委、政府對老齡工作重視、關心、支持的情況;開展社會化救助和為老年送溫暖活動的情況;推廣各界老齡工作的先進典型;重點面向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提高社會各界敬老、養老、助老的自覺性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環境。10月,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宣傳活動。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小冊子10 000萬份;宣傳單10 000萬份;出動宣傳車進行宣傳;在市區和兩縣兩區鬧市區張貼宣傳標語;組織秧歌隊進行表演宣傳;聘請市司法局文工團在步行街以自編自導的形式做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的專場演出。掀起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法》的熱潮。

【走訪慰問老年人】
 
    “春節”、“重陽節”兩大節日期間,市五大班子組成慰問團,分別走訪縣、區的老紅軍、老勞模、特困老人、五保戶、百歲老人、光榮院、福利院和敬老院,親切慰問老年人,送節日慰問金和慰問品計2.7萬元,體現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愛。年內,給70歲以上老年人辦理優待證3 000份,12 000名老年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卡;組織3次“愛家鄉、看盤錦一日游”活動,400多名老年人看到了家鄉的新面貌;動員社會力量,組織機關干部、青年志愿者、中小學生捐款,為老年人購買節日用品和水果,并為敬老院打掃衛生,為老人拆洗被褥衣服等。老年人感受到了全社會的溫暖。

【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重陽節”期間,組織系列慶祝活動。副市長、市老齡委主任王秉寬在電視臺做“振奮精神、開拓進取、開創老齡工作新局面”的電視講話。市司法局文工團、平安秧歌隊分別在步行街進行“慶重陽”文藝專場演出;組織老年人到興隆大廈參加“關愛老人、奉獻愛心”的大型游樂活動,宋大房企業公司為老人們贈送節日禮物。組織“老年知識競賽”,使老年人增長健康知識,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的能力,倡導“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樂觀好學的精神面貌;舉辦“第二屆中老年秧歌大賽”,活躍老年文化生活,弘揚傳統文化藝術,促進繼承與創新、普及與提高的民間自娛自樂秧歌活動的開展。展示了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李志)

【關心下一代工作】

    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組織由85位老復員軍人構成的18個報告團,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作革命傳統報告106場,受教育人數達25 780人次。由現有的3 716名市關工委成員構成的工作網絡,利用生活在基層和社區的便利條件,經常性對身邊的青少年講身臨的戰場、身邊犧牲的戰友壯舉、前輩流血打天下的感人故事和盤錦地域精神,引導青少年,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要有作為、講貢獻、為民造福,營造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新格局。基層關工委配合團的組織、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參觀甲午末戰殉國將士墓、到116師裝甲團體驗一日兵生活。組織青年工人觀看電影和電視系列片,激發青少年的熱愛黨、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二、積極參加全國性讀書征文活動,組織本市的讀書、征文、爭做合格小公民活動。結合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培養青少年奉公守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意識,市關工委牽頭,市教育局關工委主辦活動,全市有近萬人參加活動,歷時6個月,有75名學生的征文入選,王程程等26人的征文分別獲全國比賽一等、二等、三等獎和優秀獎。劉婷婷等19人的征文分別獲得省比賽一等、二等、三等獎和優秀獎。

    三、組織幫后進、扶貧濟困活動。市關工委本著“共性”統一抓,抓“后進”個別幫,實施“單兵”教練,“小灶”培育計劃和實施救助工程,有1 027名青少年得到幫助。其中,幫助失足青少年轉化417人;幫助青年致富201人;幫助待業青年就業93人;幫助輟學學生316人。有478名關心下一代工作者捐款助學,共捐款4萬余元,接受幫助的學生470人。

    四、組織健康知識教育,強化青少年講科學、講衛生的意識。抗“非典”期間,市關工委下發通知,幫助學校進行排查、宣傳。關心下一代工作者,在社區內舉辦抗“非典”知識報刊展,穩定人心。針對青少年中近視多、胖孩兒多的實際,在各學校中開展學習齊伯力教授的營養保健的講話。針對青少年青春期特點,組織專人編輯《青春期健康教育參考材料》,并正式出版,為本市的學生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參考材料。

    五、組織培訓,提高教育者素質。市關工委組成5人培訓組,培訓關心下一代工作骨干280人。繼續開辦家長學校,年內共舉辦家長培訓班241期,受教育家長35 145人。2003年底,全市已有家長學校182所,有8所家長學校被列入遼寧省重點試驗校,其經驗已輻射到全市的各個家長學校。

(金喜山)

 

慈善事業

【組織建設】

    2003年,慈善事業本著“慈心為人,善舉濟世”的宗旨,在會員中繼續開展“雙五”活動(每人每年訂閱一份《慈善》雜志,每人每年向老年人奉獻一份愛心)。參與中華慈善總會舉行的“全國慈善年鑒編輯工作暨慈善工作經驗交流會”和“全國慈善工作周現場經驗會”,配合中華慈善總會和《慈善》雜志社開展的《公民對慈善事業知曉情況調查問卷》工作,在全市發放問卷414份,并將結果及時上報中華慈善總會。

【善事活動】

    2003年春節前夕,走訪慰問22位百歲老人和4戶貧困家庭,支出款物6 000元。4月,開展為患有唇、腭裂的患者進行義診義治活動,為3名特困兒童進行義診義治。6月22日的“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之際,走訪慰問市社會福利院的孤殘兒童,捐送價值1 000元的室內用滑梯1件。10月,市慈善總會與市老齡委聯合舉辦“盤錦市迎重陽老年知識競賽”,組織兩縣兩區6個代表隊參加老年知識比賽。11月,市慈善總會與山東皇明太陽能熱水器盤錦經營店聯合開展“回報社會獻愛心”活動,向市社會福利院捐贈2臺價值共1萬余元的太陽能熱水器。全年共支出救助款3萬余元。

【資金募集】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響,未舉行大規模的募捐活動,僅在日常工作中加強日常勸募與善事活動,全年共募集款物24萬余元


(吳迪)

盤錦市慈善總會領導成員名單

會長

趙我華


常務副會長

齊作忱(兼)

東震(兼)

 

民族宗教

【民族工作】

    一、貫徹落實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對少數民族鄉、民族村的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體育、民俗活動及社會狀況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

    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市民宗委(局)協助盤山縣少數民族村建立起太平村的黃牛飼養、陳家村的稻田養泥鰍魚、鮮峰村的肉食犬飼養、團結村的餐飲一條街和紅巖村立體農業開發養殖等5個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新格局。大洼縣榮興朝鮮族自治鄉成功引進海蜇人工養殖、日本對蝦養殖、夏威夷草蝦生態養殖、海參孵化與養殖等新技術,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礎。平一鄉的香花槐栽植,新立村的優質稻種植,中央屯村的肉鴿公司養,起到了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先導與示范作用。

    三、促進少數民族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組織實施“星光計劃”。大洼縣榮興朝鮮族鄉文化中心和榮興鄉朝鮮族中心小學已被列入“星光計劃”單位。市教育局、體育局、文化局、財政局和市民宗委(局)等部門對文化中心先后投入資金50余萬元,現已形成1 000平方米的規模,存有圖書近萬冊,內設圖書閱覽室、會議廳、象棋室、乒乓球室、書法室、游藝廳等設置,鄉長出任文化中心主任。文化站各項活動已實現經常化和規范化,成為本鄉業余文化活動的一道靚景,200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先進文化中心。2003年,榮興朝鮮族自治鄉政府一次投入2萬多元,對該鄉朝鮮中心小學的房頂進行鋪燙、墻壁進行粉刷、自行車棚修建水泥地面、添制新桌凳100套,該校在2003年全市少數民族教育通考中獲語文、數學雙第一,學校被省教委評為“民族教育先進單位”,校長李雪梅被省教委評為“民族教育先進個人”。年內,大洼縣平一朝鮮族村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秋千、跳板培訓基地,并納入市“星光計劃”實施單位之中。在組團參加的“第七屆遼寧省朝鮮語學會”上有5篇論文分別獲一等、二等、三等獎。由于受“非典”疫情的影響,計劃組織舉行的大型文藝活動及座談會等相繼被取消,僅在8月,由市委宗委(局)與市民族文化館聯合舉辦一次“鶴鄉之夏”少數民族歌舞大賽活動。市政府一次性劃撥給市民族藝術館館舍1 200平方米,多年民族藝術館辦公活動場所緊張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解決回族市民進行民俗活動不便問題,將市區內的淋浴館升格為清真寺。緩解回族墓地土地使用日趨緊張狀況,市政府撥款70多萬元,增建面積4 000多平方米的回族墓地1處。貫徹《遼寧省清真食品生產經營管理規定》,召開盤錦市清真食品清理整頓工作會議,下發《關于對清真食品生產經營業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的通知》,按省民委要求,年內清理整頓工作全部結束。

【宗教工作】

    一、年內,建立三級宗教工作網絡和建立兩級宗教工作責任制(以下簡稱“網絡和責任制”)前期準備工作就緒。預防“非典”期間,組織宗教工作干部系統學習《宗教政策學習綱要》和《社會主義宗教論》,提高宗教工作干部的依法管理宗教的工作能力。10月中旬,組織部分宗教工作干部到外市參觀學習,找出本市各類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信徒思想認識、組織管理、環境治理等方面與外市之間的差距。

    二、宗教活動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提高。4月,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重新換發登記證工作,確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的規范化。開展對未經批準的宗教活動場所和家庭聚會點的專項治理工作。發現私設基督教活動場所和家庭聚會點200余處,處理取締或撤并100余處,為符合條件的10處聚會點續辦登記手續。1月,市基督教“兩會”召開有110人參加的神學思想建設理論研討會。有12名代表進行書面發言,針對基督教內部存在的各種思想認識問題,從不同側面進行剖析,并提出神學思想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的觀點。9月,市民宗委(局)舉辦由100余人參加的宗教界教職人員宗教政策培訓班,加強對宗教人士的遵紀守法知識教育。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和多次的疏導工作,統一基督教界意見,確定按立圣職人選,并舉行按立圣職典禮儀式。根據“三定”原則,針對亂傳教問題,對于以前的證件中“傳教范圍”不盡明晰,造成違規傳教、無資格傳教、跨場所傳教的實際問題,重新核發“傳道人員證”,“亂傳教”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年內,市民宗委(局)指導并撥款1萬元,成立盤錦市佛教協會。針對宗教界工作不力所產生的實際問題,市民宗委(局)干部到宗教界人士中走訪,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李興武)